文学云|云朵儿|文学现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马平川

http://wxxc.net/?2806

家乡的古石桥

已有 606 次阅读2018-2-8 08:43 |个人分类:平川散文

我的家乡有一座古石桥,横跨乌河两岸,连接一条古道。这座古石桥在过去是通往外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家乡悠悠历史的见证。一条千年乌河静静地从古石桥桥洞下缓缓流过,古石桥和乌河是我孩提时代玩耍嬉戏的天堂,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故事。 

人常说:有河的地方就有桥梁。记得小时候,就常听祖父对我说:孩子啊,祖父吃过的盐啊,比你吃的饭都多!走过的桥啊,比你走的路都多。桥在祖辈们行走的旅途中往往是一个最重要的节点,赶路的人都常常选择在此歇脚。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常常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个显著标志。老家这座桥,就是乌河上最古老的一座古石桥---张家古石桥。我那小村庄就因这桥而得名,人称张家桥庄。  

听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讲,古石桥修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祖父曾经告诉我,从他出生记事起,村庄就有这座古桥,当初该桥是石桥墩,木吊桥。出庄向东下去坡正冲着高高的围子墙,围墙处有一座大寨门,人称永正门。出永正门就是张家古石桥,那桥是最早的老二〇五国道通行桥,在当时通往临淄、东营、滨州等地的唯一交通要道。据说我那张家桥庄,最早只有 “坐地张”姓。后来因明朝初期人口大迁移,由河北枣强等地陆续迁入周姓、苏姓、任姓、陈姓、张姓(窑湾张)马姓等。在明朝洪武年间时候,为了村民方便去乌河东岸种地,由村庄里一个姓张的大户出资修建了这座古桥,当初建桥的石碑据说埋在桥下的什么地方,至今也没人能够找到。

最早时这座桥是座吊桥,当时乌河里经常有船只来来往往经过,木头桥的桥面被设计成两半,可以斜拉升降,有车马经过时,桥面合拢成为路,有船只通过时,桥面分开升起。民国十四年,村民筹资将其修缮并改造成石板桥。祖父在世的时候,曾和我说起当年修桥的事情。当年祖父也参加了修桥,他说,那时的村风、民风淳朴,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全村老少齐动员,土豪地主有钱的出钱,农民没钱的出力。当时修桥快完工了,发现所用石材竟欠缺不够,部分村民把村河崖西边的坟地里的墓碑运来当做石材修了桥,这才将石桥修缮完工。在那时修桥都动用了祖坟墓碑,可见此桥的来之不易。 

那时乌河水从古石桥的桥洞中缓缓流淌而过,在村东绕了好几个湾,每个湾的水都挺深的,那里面鱼虾成群,水鸟翩翩 ,高高的芦苇荡在河两岸荡漾,杨柳随风摇曳起舞,美丽无比。那时,乌河清清,舟楫往返,晨钟暮鼓,渔歌唱晚,是多美的一副油画啊。油画中,那老石桥,乌河水,杨柳岸,白鹭飞,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祖父每每和我说起旧时的乌河时,总是眉飞色舞,谈笑风生。他说,那时的乌河水清澈见底,芦苇飘荡,鱼鳖虾鳝应有尽有。河边随处可见嬉笑玩耍的孩童,依水浣衣的农妇,专心持杆垂纶的钓翁。古石桥的桥墩下来来往往不知道划过多少船只,又有不知多少故事在乌河上随河水波涛滚滚流淌声声不息。

那时的乌河向西北连接着小清河,是济南府到索镇唯一的一条黄金水道。常听祖父说,当时济南府的船只都从张家古石桥桥下而过,船只拉满了货物,依水路向南直到索镇大集,大集当年的繁华可想而知了。祖父说,永远忘不了古石桥西边那一排高高的围子墙,那大大的寨门;永远忘不了寒冬腊月去河边破冰挑水;也忘不了大年三十晚上那顿用清醇甘洌的河水而煮的香喷喷的水饺。祖父说,解放前这里还是博兴到张店的必经之路,那时候每年都有好多博兴人赶着马车,从此桥上经过去张店卖棉花。 

据县志记载:此桥据传是明代洪武年间由一个姓张的大户,在张家桥庄东乌河上修建的一座土便桥,名字就叫张家桥。清末,为方便村民去河东种地马车运输和乌河船运通行,张大户自筹资金修建了一座木桥,桥面被设计成两半,可斜拉升降,有车马通过时桥面合拢为路,有船只通过时,桥面分开升起。一九三六年在本村乡绅张庆梓等倡议主持下,举全村之力,并有乡绅陈懋环、陈懋文等人前往济南、青岛等地联系本村及桓台商号募捐,从济南购得桥面花岗岩石材,沿小清河运回张桥村。一九三七年年由著名工匠王家兰主持建造,历时半年竣工。桥长三十米,宽四米五,为九孔石拱桥。花岗岩桥面,青石桥墩及引桥,桥面两侧铸铁栏杆由桓台大实业家苗星垣、苗海南兄弟制造捐献。该桥是通往胶东半岛、滨州、青州等地的主要咽喉要道,特别是在解放战争,该桥是附近唯一能通过炮车和坦克的大桥。据老人回忆,大桥一连通过三天三夜的炮车、坦克及部队辎重,为全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古桥如今已显低矮破旧,但古老沧桑的石桥至今仍在使用,供行人通行。

古石桥用它那坦荡的胸怀,造福着两岸的百姓,养育了淳朴善良的家乡人。乌河两岸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商山列女炉姑舍身救父赶“铁牛”孝心天地鉴,河南神医吕公开棺救死回生医德高尚成美谈,庙宇雕像今犹在,大孝大德万代传”。云涛古迹,玉带河流在索镇大集的集市中间,玉带桥以北。这里是旧时桓台的八大景观之一。云涛古迹四面环水,形如熨斗,好像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很是壮观。旧时有诗赞曰“长江万里源西天,滚滚东流不复还。北有乌河多壮美,繁华盛况越江南”。那时的乌河商贾文化繁荣一时,乌河向西连接着小清河,是济南府到索镇唯一的一条黄金水道。

记得常听祖父说,当时济南府的船只都从张家古石桥桥下而过,船只拉满了货物,依水路向南直到索镇大集,大集当年的繁华可想而知。逢四排九的索镇大集就设在索镇乌河两岸,顺河畅通两公里,南北摆摊五桥间。儿时记忆中的索镇大家集上,卖买琳琳琅琅的农副产品品种齐全,买卖昌盛,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目眩。集市上车水马龙人聚攒,好似清明上河图再现人间。记得听有年纪的老人说,那时冬天,济南府的货船从张家古石桥下驶过,来到索镇大集水码头,停在云涛附近的水岸,满船装载的是晒干的土肥料---大粪饼子。船上济南府过来的卖家一手拿着粪饼子,另一只手拿着窝窝头啃着,边卖边吆喝,都来看看啊,这是济南府的粪饼子,上地施肥地里有劲,庄稼长得好啊。卖家就这样边吃边吆喝卖着粪饼子,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令人可笑啊。可在那个年代,这是一项很不错的肥料生意呢。很多人都去济南府挨家挨户收淘大粪为营生,靠自己的吃苦和勤劳去养活了一家老小。因为乌河与小清河的贯通,才使得索镇自古以来缘水而聚商,依商而成市,随市而显貌,成就了商贸重镇的发祥。河里舟楫穿梭,驿道上车辚马啸,索镇成为鲁中粮、棉、盐、油商贸集散地,也是最大的粪肥交易市场。一个“要想挣大钱,必须闯济南”理念成了那个时代索镇人的信仰。紧挨着大集的索镇高氏家族、苗氏家族他们率先在大集上赚足了钱,然后再去济南建粮栈、设店铺,开办印染厂,随后索镇有实力的各个家族纷纷效仿设立栈庄兴办实业,异常兴盛,并最终成为齐鲁民族工商业兴起的一面不朽旗帜。

岁月悠悠,乌河滚滚,涛声依旧,古桥巍巍。记忆中,因村里实行村庄规划及改造,一九八四年在古石桥北侧约百米处新修建一座钢筋水泥砼大桥,新桥高大宽阔,附带水闸。新桥与古石桥遥遥相望,就像一对亲兄弟,默默遥望着彼此,听河水滚滚流淌,生生不息,一年又一年。从此之后,古石桥这里的道路逐渐废弃,已很少有人走了,河道也因引黄入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乌河水历经十几年污染,水源断流,而日渐枯竭,不再美丽。唯有古石桥,一如既往,默默地站立在河的两岸,古石桥见证了乌河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张家桥庄人千百年来的悠悠岁月……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如今乌河水经政府重新治理又变清了!芦苇荡又绿了!白鹭又飞来了!鱼虾又成群了!杨柳岸又重现了!乌河古石桥,您历经沧桑磨难,您历经岁月轮回,您依旧巍然站立,您依旧听涛拍石……您的沧桑,您的历史,您的见证,将深深刻印在父老乡亲们的记忆中永难磨灭!悠悠岁月逝,沧桑古石桥!家乡的古石桥,我心中永远的乡愁!您将永远伫立在心中,站立成一座巍巍的村标,源远流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