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红楼 临淄 孙志平
严红、蒋勋、张爱玲……许多我深爱的作家都喜欢红楼到痴迷,他们的文字里或浓或淡地有着着红楼的影子。写到这里非常惭愧,我只走马观花地读红楼一遍。一直想重读,一直没有勇气,忙,是永远的借口。当老师说放下手头所有的书籍,跟着他们每天一章细细走入红楼的时候,心里无限喜欢。有老师带着,不但偷不得懒,而且绝对比自己一个人读要深入许多。
“今天读红楼第一回。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三生对黛玉来说是哪三生?贾雨村的中秋口占五律是否符合格律?‘好了歌’甄士隐分成几段意思解注的?”问题出来,大家跃跃欲试。自己想当然地把黛玉的三生分成绛珠草、黛玉与警幻仙子。老师看了不置可否,只点一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三生石畔,绛珠仙草受灌溉之恩是一世;化为人形,为还泪同历情劫是一世;黛玉时是一世。三生既完,宝玉出家。”老师的答案抛出来,万分惭愧。不止是因为自己无知,更多是因为无知还自以为是。
“第二回的问题是:1、林如海是世袭还是科第?2、智通寺的对联有何深意?冷子兴是谁的女婿(这个问题不急于回答)?4、算一下宝玉和林妹妹的年龄差几岁?”“林如海是科第;宝玉大黛玉两三岁,依据是‘(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和‘(黛玉)……年方五岁……’”兴国回答得条理清楚,有理有据,但因为自己提前读了后面一章,对于宝玉与黛玉的年龄问题,心里更清楚,立马回他:“应该是一岁。贾与冷谈宝玉七八岁时,黛玉不是五岁而是六岁。五岁时雨村开始教她,到雨村与冷子兴谈话时时间已经过去一年。第三章黛玉初到荣国府,跟王夫人谈宝玉时说到‘可是大她一岁,衔玉而生的哥哥’。”
“关于她俩的年龄是我挖的陷阱,准备明天再公布答案,没想到被你识破了。”对老师的回话,没敢吱声,我读得何其肤浅,只不过提前读了一点而已。“王老师擅长挖陷阱,看书去,看书去……”深夜十一点了,有一群人依然沉浸在红楼之中。“村上春树、斯蒂芬·金在出名前,都是用下班后、睡觉前的那一点时间写作。不用他们说话,时间和作品可以证明。光阴不会撒谎,读书真的会让我们沉静优雅……”老师言之恳恳,心里溢满感动。早已经过了做梦的年龄,读书不为别的,只为了心灵的富裕与充盈,只想到时光不会虚度,已经深深满足和感谢。不止读书,还有练字、弹琴、对诗、学易,一段时间来,我们过得很充实,但如老师说的,回过头来的时候,大家当感谢这段时光里的辛苦。
有时候也觉着老师的问题还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入眼的是肤浅的旖旎。但一章章下来,在老师的点评中,渐渐感觉到自己何等无知。面上的问题不了解,哪里去谈深入?“笏满床是何等繁盛,陋室空又是何等萧索?曹雪芹最擅长的写作手法是对比,但凡写到富贵繁华场景,必有孤、病、惨淡映衬。是非成败,人生无常,悟透了才能懂得。”老师带我们一点一点深入,一点一点往深处溯行,用心在红楼之海里细细领悟,慢慢懂得。重读红楼,读得不止是红楼,更多是人生。
“外出开会,凭记忆提几个第四回的问题:1、国子监祭酒是个什么官职?2、紫薇舍人薛公是何许人也?冯渊怎么突然转了性?4、扶鸾请仙是怎么回事?梨香院位于哪个方位,后天八卦里是哪一卦?”老师不用看书提出的问题,自己扒拉着书得寻思半天,彼此之间差着太多。老老实实跟着老师读书,再不敢信口开河。“在纸上把宁国府荣国府的人物关系分别列出来,熟读正邪之气论。”老师指出的重点部分一看再看,唯恐落下什么。只恨自己愚钝,不能将那些章节背过才好。
有一种相遇叫缘,跟书院的老师相遇有缘,跟书院的诸位同学相识相知也是缘。回望三个半月的学习路程,大家互相调侃着,彼此鼓励着,共同进步着。“有一种快乐,叫一大家子一起读书。”王老师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非常喜欢这样的阅读形式与氛围。有时候真希望时光的步子慢一点,再慢一点,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多陪伴左右。为此,拿起笔来拾取。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红楼值得用一辈子来读。那一种相遇的缘,那一种相知的情,也需要用一辈子来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