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弥 于 2015-7-7 07:05 编辑
九九年春季的一天,总经理带领公司中层来到北部郊区一片绿油油的麦地前,指着绿浪翻滚的麦苗无限憧憬地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我们的员工宿舍,住在这里的人,出门看到的不是水泥钢筋浇筑的楼房而是这些绿油油的庄稼和丰收的果实……那时,淄博人的心中还没有商厦、没有银座。我们经营的那家坐落于张店中心路的淄博第一家食品超市一开业即以其创新的经营理念、独特的运营模式、新鲜质优的商品、大众的消费价格深深吸引了消费者,一时成为部分张店人购物的不二选择,并迅速在淄博大地上遍地开花,先后在张店、周村、桓台、博山开了六家分店,成为淄博商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2000年秋,宿舍建成:一个独立的小院;院内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八户人家,每户建筑面积150平米;每家的洗手间都做了精装修,统一安装了当时最好的太阳能;单位打井给每户安装了水温空调;楼前楼后花草簇拥,据说,只绿化就花费了近二十万,栽种的全是有名头的花草……在很多人的羡慕中,三十二户人家陆续搬进了新房,那安静优雅的小院、宽敞明亮的大房还有那一帮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让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在那个大家庭中,早上,我们一起迎着朝阳坐着班车去上班,晚上,一起看着落日坐班车回家。来回的路上,大家毫不设防地谈工作、谈家庭、谈孩子,也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常常是笑声还没落下就到站了,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晚上的小院成了大家欢聚的场所,大家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打扑克、下棋,孩子们则凑在一起做游戏。夜晚的小院成了这些商海弄潮儿的世外桃源。我常常被一阵一阵的笑声感染,但我从没下楼去凑过热闹。同事调侃说我是大家闺秀级的人物,其实是因为我不喜欢打扑克,再者,当时孩子还小,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在那个大家庭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我曾写过《四根丝瓜》,那天从早上开始,赵嫂子、付嫂子、门卫张师傅先后送给我四根他们亲手栽种的丝瓜;端午前夕,赵嫂子把买来的艾插在我家门前;早上出门,昨晚放在门口的垃圾袋不翼而飞;仲秋节,付嫂子让儿子给我送来了八宝饭;早上,我们争先恐后地擦楼梯,常常是我从四楼擦着呢,住在下面的嫂子已经擦着上来了。…… 在那个大家庭中,我们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当时是超市店长,连续参与了四个店的开业,其中三个店是异地经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我从没觉得苦和累。走进那熟悉的、充满生机的大卖场,看着那一群焕发着活力的员工,我感觉自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那时,每个店开业前夕、节假日、盘点和换挡的日子,都需要员工加班加点,员工中有不少年轻的妈妈,她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找任何借口请过假。曾有同学跑到博山连锁店去看我,见我的第一句话,他说:“看到你和你员工的精神状态这么好,就知道你单位的经营状态良好,为你高兴。” 这话说了没多久,超市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了断货现象,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倒闭。 人们忙着找工作,忙着适应新的环境,那个一直热热闹闹的小院慢慢静了下来。 单位倒闭后,有几户人家先后搬离了小院。我也在女儿上高一那年,搬到了现在住的这个靠近女儿高中学校的小区。说来有趣,我搬家那天,在门口遇见了两个同事的孩子,她们好像是专门给我送行一样,倚在门口,静静地看着我们忙来忙去。她们的妈妈和我是同龄人。曾经,我们四个同龄人分布在财务、人资、策划、管理部门,我们互相支持、彼此鼓励,又暗暗地彼此较着劲,都希望在各自领域看到一个更优秀的自己。企业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前进的轨迹,不变的是我们不懈的努力和那颗进取的心。 搬进小院那年,我女儿七岁,应女儿要求给她买了架钢琴,女儿的琴声曾在那个小院里回荡了好几年;在女儿的琴声中,超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黯然落幕;在女儿的琴声中,小院从活力四射的青年稳步走向中年;在女儿的琴声中,小院里的孩子们陆续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找到了好工作、结婚生子.....女儿踏着琴声一步一步迈进了表演艺术的殿堂。就在这个小院里,我们一起分享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一起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喝彩。 风雨十五载,曾经风光无限的小院,留给人多少惋惜、多少感慨;繁华落尽,当曾经那些名贵的花被邻居们替换成丝瓜、葡萄,这里仍然有令人眷恋的理由。这里舒适、安静,有梦想的人能从这里起飞,想着陆的人能在这里歇脚。这里,有一群曾经共同创业、同甘共苦的兄弟,这里,永远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