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川 于 2015-6-24 15:25 编辑
冷眼看社会,热血著文章 ——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是近两年我读过的书中个人感觉最好的一本,虽然这两年我一共读了不到20本书。工作后,读书之心常有,而读书的时间不常有,每每于工作间隙读几页喜欢的书籍,实在是莫大的享受。沉浸书中,可以不去想繁重的工作任务,也不用看领导的脸色,享受自由自在的读书乐趣,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买书之前,了解了一下书的基本情况。此时一出,一时间洛阳纸贵,接连再版加印。对于一本人文社科类著作,此番情景,实在很久不曾有过了,尤其是在电子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书到之后,一直放在书桌上,大部分时间只是看着书,而不是看书。刚读完第一章节,我就被作者的思想和才学深深吸引了。断断续续地挤时间,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相比学生时代一天一本的速度,现在读书真可谓龟速前进。读完全书,感慨万千,整体感觉首先这是一部好书,非常值得一读,能够让你读得下去。回过头来仔细梳理,有几点感受。
一是独立之精神。个体独立,是我理解的作者在本书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扉页引用亨利·梭罗名言“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意在强调个体独立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前提。将“社会”与“国家”剥离开来,重塑社会价值,更是为凸显个体的人的价值。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而只有个体的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够“用脚投票”,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受制于国家这部庞大的机器的钳制,公民社会才能形成,作者期待的“社会”才会出现。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思维工具,对社会问题保持高度关切。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作者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工具,拿出自己的鲜明观点进行解剖,入情入理,不偏不倚,客观公允,彰显了独立之精神。
二是自由之思想。作者毫不掩饰对胡适先生的尊崇,反复提到胡先生的为人与思想,每到论述关键之处,总会请出胡先生来压阵。引用胡适“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的思想,意在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态度。“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大多数哲学家、思想家都深刻而悲观,卢梭也不例外。越是悲观,越能看到事物最坏的一面,也就越能抵达思想的深层。人,生来自由,也应该一直自由下去,不应被“枷锁”束缚。而专制却是一把无法敲碎的枷锁,将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紧紧锁住,冠之以民族国家概念,似乎谁与执政者有不同意见,即为叛国与汉奸。身体被枷锁束缚还不是最可怕的,思想被束缚更让人绝望,因为你连反抗的意愿都没有了。当话语权被剥夺,所有的反抗意义都被消解,化于无形。“思想自由是第一生产力”,作者对思想与自由推崇至极,有思想才有争取个体独立的可能,有自由的环境才能养成个体独立的性格。
三是平等之意识。个体价值被忽略,思想自由被剥夺,后果之一就是社会平等的破灭。政治上权力垄断、腐败滋生。权力没有制约和监督,少数掌权者控制规则的解释权,谁掌握权力,谁就掌握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权,腐败也就不可避免。经济上贫富悬殊、阶层分化。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社会财富呈几何数增加,但是财富高度集中,少数人掌握大多数财富,富裕阶层与贫穷阶层的差距越拉越大,分化日趋明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然实现,如何实现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分配仍在等待破题。社会上矛盾尖锐、冲突加剧。暴力拆迁、环境污染、就业压力、食品安全等大量社会问题爆发,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被裹挟参与其中,往往为此类问题承担伤害的多是普通百姓,仇富仇官也就在所难免。作者分析此类社会问题时,始终坚持的一个隐形尺度就是平等,没有平等意识,政府可能会居高临下,企业可能会不讲规则,个人可能会歧视他人。
四是济世之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理想的人很多,有能力的人很多,有理想又有能力的人也很多,有理想有能力还能不计功名甘愿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人总是少数。在我看来,熊培云是最后一种人。在后记中,作者写道“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读书、写作、旅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心有所想并身体力行,做点力所能及且自认为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是无比美好的。”这段话让我看得心生羡慕,多么轻松的一句话,但又多么难以做到。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理想虽有,能力不济,自己也是最平凡的那一类人。读书、写作、旅行,一路求知进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不感到孤独;一起心有所想并身体力行,为了共同的理想并肩努力;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无与伦比的高大上。这一切,都在理想的指引下聚合,这般人生,岂能不美好?
五是过人之才情。思想和才情总是难舍难分,一般有思想的人多半也有才情。读熊培云的文字,感觉他是思想、才情兼备的思想型才子。爱思考,总会不断地学习与追问,知识不断地积累与融合,才情也便慢慢养成,很自然的逻辑。作者思想的形成多半与其职业相关,作为记者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和分析社会问题,了解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必然养成刨根问底的追思精神。作为评论员,需要及时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评论,表达明确的观点与态度,对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作者的才情养成更离不开一颗坚定的追求知识的恒心。首先是耐得住寂寞,作者提到曾用半年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通读《胡适全集》,充分汲取胡适先生的思想精华,结合个人的思考化为自己的思想工具。其次是开阔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游历欧洲,追寻欧洲先哲的脚步,尽享欧洲文化之熏染,眼界与思路为之洞开。
以冷静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抽丝剥茧,不输学者之思。
以澎湃的热血挥写建设文章,添砖加瓦,堪称师者之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