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091|回复: 8

关于十四行(学诗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2 16: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鲁中歌王 于 2015-6-12 16:43 编辑

  作者按:未发现现场有理论版块,故将拙作发于诗歌。
                            关于十四行(学诗随笔)
                       文/鲁中歌王   
       
 
       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找去吧。
  一个流行笑话。
  我对其中的一个字产生了疑问:鞋,诗歌有没有鞋?
  如果没有了鞋子~诗歌行走的时候就裸足了。
  诗歌应该还是有鞋子的。甚至还有尺码。例如: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原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
  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其作品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再后来的十四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出现了白朗宁夫人等名家。很多诗人如德语系以及俄语系的诗歌大量出现14行诗歌;在发展中,十四行也发生了变化,结构上通篇不分段的也大量出现;尤其是韵脚,改为更容易为人们所运用的“六八韵”和“八六韵”,尤其以“八六韵”居多(即前八行一个韵、后六行一个韵且均为隔句压韵)。
  后来的后来,就是现在,汉语系的诗人鲁中歌王借鉴日本的俳句和古诗的“二四韵”等,或一韵到底或不刻意押韵;并在写作实践时,形式上或不分段或两句一段或不再严格讲究格式,甚至可以使用前三段每段4行最后一段两行、前四段每段3行最后一段两行的结构……
  当然,诗歌是文本为王,别的没用;结构只是一种形式,不可否认的是意义并非神话,而只是结构的一种效果。
    十四行中比较常用的是“双行体”,就是典型的两行一段、七段十四行;其实这也好理解:十四行类似加长版的日本俳句(日本鬼子偷学中国诗歌学不好,只学了一半),或者说,十四行是洗练版的中国信天游。
     关于十四行,我认为除了句子及段落的照应外,有一句话不容忽视:艺术的打击力量在结束部分。
  目前,鲁中歌王的十四行诗歌创作仍然在探索中~

十四行的外在结构
1、每段2行,七段~十四行(谓之双行体的十四行)
2、开始三段每段4行,最后一段2行
3、开始四段每段3行,最后一段2行
4、开始两段每段5行,最后一段4行
5、开始两段每段6行,最后一段2行
6、每段7行,两段~十四行(对称双段十四行)
7、不分段落,直接十四行(谓之整体十四行)
8、不受上述限制,自由分段,之中可以单独1行一段
9、老欧美格式/整体四段或三段(四四六结构),前两段每段4行,后两段每段3行(或或前两段每段3行,后两段每段4行<再或后为四段、每段2行>)。
10、前10行一段,最后一段4行(不对称双段十四行)


十四行的外在结构示例(以拙作为例):
1、每段2行,七段~十四行(谓之双行体的十四行)

         群星(十四行)
 
引领我们夜晚仰视 寂静无垠
轻易摘取人类的头颅以及内心
 
璀璨或者暗淡 受命的主宰
为避开不幸和劫难将我们指引
 
仰望夜空 不再会有狂妄的人
有的只是心存敬畏 心怀感恩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 渺小
微不足道的尘埃也胜过人群
 
我惊异于那么多巨大的石头
排兵布阵 天象解答秘密远近
 
谁把它们搬运到天庭 又是谁
在冥冥之中控制着我们的命运
 
在黎明的曙光隐身 依然照耀
通过爱情令我无限想象和接近
 
 
 
 
2、开始三段每段4行,最后一段2行

        热爱并涂鸦文字(十四行)
 
我觉得自己应该出生在唐朝 可惜
李白杜甫白居易们早已先登捷足
他们将盛唐的位置牢牢占据
不在乎我的感受 也不曾与我商议
 
诞生在宋朝也行 我想可以退一步
就与柳永陆游苏东坡们称兄道弟
出入花街柳巷 一任大量才华词句
呕吐在青楼 或者跟随大江东去
 
甚至如果整个国家阳痿 朝廷无能
我就投奔八百里的水泊梁山去
做第一百零九位好汉 大碗喝酒
大口吃肉 立下誓言杀尽贪官污吏
 
没有人能够把握的 时间一去不返
我只能活在现在 热爱并涂鸦文字
 
 
 
 
3、开始四段每段3行,最后一段2行
 
      一棵树向春天靠近(十四行)
 
窗外是白雪 冬天
馈赠的洁白花朵
将麦苗们轻轻覆盖着
 
旷野上树木早抖落叶子
站在那里 我的注视
跟随曙光一起抵达
 
时间的脚步是缓慢的
它在移动 一棵树
从大地出发向春天靠近
 
难以破译 树的语言
我能听出来 如果
有一棵树愿意与我相识
 
一棵树喊我 一笑了之
我就会答应并将其抱住


4、开始两段每段5行,最后一段4行
 
   为了取暖我默念你的芳名(十四行)
 
与季节有关 秋天的故事
来自一年一度凄紧的西风
吹动枝头 树叶纷纷下落
衰老的消息 忧伤的音符
许多的惆怅就在内心激情
 
我们的怀念其实形同乌有
得到或失去 犹豫和纠结
一切烦恼都因为相思而生
而秋天的故事是一种象征
草木零落 大风吹向天空
 
总会有结束 秋天的故事
因寒潮而停止并凝结成冰
孤苦伶仃的时候 心上人
为了取暖我默念你的芳名


5、开始两段每段6行,最后一段2行

    鲁中平原(十四行)

那些麦田就是组成鲁中平原
最重要的部分 麦垄们
南北走向 略微高出一些地面
这为更多的阳光和雨水
整理出更大的面积和空间
而这一切似乎不被人们所发现
 
村庄与道路相连 退缩在远方
远方有些迷蒙 偶尔人影晃动
或看见飞鸟嵌入高大的蓝天
这就是生我又养我的地方
使劲的生长 树木在一律向上
风从地面抬起尘埃又放回地面
 
深思熟虑 仍不能完全理解
为什么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潸然


6、每段7行,两段~十四行

    母亲的棉(十四行)
 
 

收集更多的阳光 棉在夏天
总让田野打开一些淡淡的芬芳
透明的空气 透明的鸟语
轻轻传来的还有邻家小妹的歌唱
她在母亲的照料下和棉一起成长
白得多么耀眼 棉经过采摘
分离种籽 而温暖和柔软留下来
 
再经过母亲的缝制 棉靠近我
维护心脏  体温以及应有的纯真
四五两棉花抵挡住零下的寒冷
在冬天 每一个穿着棉衣的人
可曾有过这样的扪心自问:
棉花温柔 一生的时光里
有多少时间想到或者属于母亲


7、不分段落,直接十四行(谓之整体十四行)
 
    回眸一笑(十四行)
 
美得令人心疼 回眸的
瞬间被艺术定格
齿白春红 眼睛清澈
从荷马的海伦开始
其后的红颜纷纷模仿
低眉信手之际
摇曳诗歌的意象
生动一笑
释放春天的力量
似乎还有花花朵朵
迎着目光开放
大美无言 大爱无疆
无可抵挡的是青春
艳丽的辐射穿透了向往


8、不受上述限制,自由分段,之中可以单独1行一段
 
       祈愿(十四行)

感到莫名的悲哀 因为你的美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或比喻
 
你的爱也是一种无限的美
 
在音乐的鼓励下 你也许
在用身体和心灵对话
 
没有任何一行诗是孤立无援的
 
在朗诵之前 我已发布诏令
所有手机不得响铃  包括雷霆
和闪电必须退回苍穹
 
所有的耳朵在期待中竖立
 
天堂的星辰  梦幻的芳香
所有的美好都需要用心聆听
 
只要你来——
花暖春开


9、整体四段,前两段每段4行,后两段每段3行(4433~4442~3434或前两段每段3行,后两段每段4行<再或后为四段、每段2行>)。
——关于第8条,参见莎士比亚~白朗宁夫人等诗人的作品,不再赘述。

10、前10行一段,最后一段4行(不对称双段十四行)
 
    想起杨克和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十四行)
 


















跋:一个某一组拙作十四行的后记:
                     后记

  早年我在一本书中说过,后记相当于一条鱼的尾巴;也许对于食客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但对于一条鱼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在一个论坛与诗友坦言:诗歌是我写作的弱项,十四行是我诗歌的弱项——原因很简单,我是从2014年才开始真正大量的写作十四行!一不小心涂鸦了1000首左右。本辑仓促而成的十四组72首,也就是当年写作的十几分之一,而已。
  同样是在2014年底的时候,我在网上慢慢的发现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抵触十四行——他们也许定式思维的认为我受了欧美作品的影响,这让我哭笑不得!尽管我曾经旅居美国。
  关于十四行,我有一篇博文,在此不再赘述。
  就用河北诗人大解的一句话结束——“诗歌是文本为王,别的没用”。
发表于 2015-6-13 07: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行诗歌的历史介绍得很清楚。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诗人就开始了对汉语十四行诗的借鉴和移植。我记得,写汉语十四行诗最好的诗人是冯至,好像九叶派郑敏他们也进行过有益的探索。这些应该加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3 07: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诗对于十四行诗体的尝试

           作者:黎志敏

      中国新诗产生于本世纪初在我国出现的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不少新诗诗人为了寻找适合于新诗发展的形式,而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与尝试。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十四行诗体(sonnet)进入到他们的视野。

      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后来流传到英法,并在形式上产生了少许变化。例如,意大利十四诗体的韵式为:abba,abba,cde,cde;而英式为: abab,cdcd,efef,gg;产生这一差异的客观原因是英语里押韵的字词比意大利语少。尽管西方不同模式的十四行诗体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少许变化,但是,它们的形式在一旦形成之后,则十分稳定。它们都在音节、音步、音韵、主题发展模式上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改动。西方不符合固定形式的十四行诗作品很少。

    中文十四行诗的第一次创作热潮由闻一多发起,继而有徐志摩,梁宗岱等著名的新诗倡导者在《新月》、《诗刊》上鼓吹十四行诗。在他们的带领下,《现代》、《文艺杂志》、《文学》、《青年界》、《申报,自由谈》及《晨报,文艺周刊》等一批当时有巨大影响的报刊杂志都开始发表中文十四行诗,从而在三十年代形成了一种相当声势的用中文创作十四行诗的局面。

    这一阶段中文十四行诗创作最明显的特征是“尝试”。尝试者们刻意模仿意式或者英式十四行诗体,追求形式的工整。孙大雨的作品就因为格律严谨而得到大家的公认和赞许。

     冯至于1942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文十四行诗集《十四行集》,这标志着中文十四行诗的创作进入第二阶段。由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许多诗人在仅仅尝试写作了两、三首中文十四行诗之后就放弃了这一体裁,因此,这一时期中文十四行诗的创作在声势、规模上大不如前。只有为数不多的诗人,如冯至、卞之琳等坚持写作十四行诗,并且写出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在此期间,很多诗人开始突破西方十四行诗体的严格形式。不同诗人的十四行诗有相当大的差别,每个诗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模式。这种创作特征反映了中国新诗和西方十四行诗体的磨合过程。在意大利十四行诗体进入英国的初期,英国十四行诗的创作也是这种状况。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方面的原因,这种相同的磨合过程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四十年代末,中文十四行诗的创作逐渐沉寂下来。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外国思想文化一哄而入之时,翻涌沸腾的中国新诗诗坛才重新将中文十四行诗挟裹着带到读者面前。1980年1月,《诗刊》发表林子的十四行组诗,随即,江苏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推出了几部十四行诗集,如唐湜的《海陵王》、《幻美之旅》,林子的《给他》,屠岸的《屠岸十四行诗》等等。这时,有些诗人已经完全摈弃了十四行诗体的严格形式,例如,有的诗行只包含3个字(如叶延滨的“寂寞的日子”),有的则长达22个字(如雁翼的“给秦岭”)。这是中国新诗和西方十四行诗体磨合的结果,反映了十四行诗体在中国和在英国完全不同的命运。

    在比较自由的形式之下,十四行诗的作品异常丰富,例如,唐湜就写出了一千多首十四行诗。而世界上公认的十四行诗大师、英式十四行诗的创始人莎士比亚穷其一生才留下154首十四行诗。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中文十四行诗在各种媒体上十分少见。中文十四行诗集也只能在图书馆找到。

   目前,十四行诗体被引进中国新诗的创作已经有了七十多个年头,经历了一个“引进——磨合——结果”的完整过程,对其进行总结性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些年来,进行过中文十四行诗尝试性创作的诗人不少,但是,长期从事中文十四行诗创作、并得到社会承认的诗人不多。这些诗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派是以孙大雨、屠岸为代表的“严谨派”;另一派是以林子、唐湜为代表的“自由派”。严谨派在早期占主导地位,自由派则在后期崛起。

    一种文学形式从一个国家传入另一个国家,总要经历一个引进——磨合——结果的“本土化”过程。所谓本土化过程,即指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适应、改变过程。例如,意大利十四行诗在传入英法后,为了适应英法两国的语言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产生了英式、法式十四行诗,这就是一种本土化过程。西方十四行诗体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在创作上体现为中文十四行诗从严谨派走向自由派,从意式、英式的“摹本”走向中国诗人的“自由体”。可见,自由派的十四行诗作品是西方十四行诗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是对中文十四行诗的创作活动进行评价的根本依据。

    十四行诗体在西方是一种十分严格、相对稳定的形式。它是在历史之中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有固定音节;2、有固定音步;3、有固定的韵式;4、有固定的主题发展模式,即闻一多所说的起、承、转、合。然而,自由派却“完全不按照格律办事”(钱光培,1988),他们的作品背弃了以上四点基本特征,所剩下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十四行”(十四个横向排列的诗行) 。然而,“十四行”并非十四行诗(sonnet)的本质特征。“sonnet”最初的意思是“little&nbspsong”(短小的歌),表明其适合于爱情、友谊之类的抒情性主题。“sonnet”一般为十四行,是其固定韵式使然。将“sonnet”译为“十四行诗”并不是说其本质的特征是“十四行”。“十四行”只是依附于“固定韵式”而存在。既然自由派作品并无固定韵式,“十四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有人硬将自己的诗歌凑成十四行,有时难免说一些不该说的话,或者将该写的又割爱了。可见,中文“十四行”诗体反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并非十四行诗本质的“十四行”在自由派作品中的权威地位,反映了一些 人(包括诗人和读者)对于西方的迷信。“十四行”对于这些人就是西方,代表先进,就是美。因此,“十四行”在这里不是作为诗歌形式的存在,而是行使了一种“标签”的功能。

     由于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长期落后于西方,使得许多人养成了迷信西方的定势,认为中国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应该无条件地向西方学习。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其实并不意味着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落后。事实上,中国在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远远比西方优越。中国抒情诗歌就是西方所望尘莫及的。

    自由派诗人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不能归功于十四行诗体。中国的诗歌传统长于抒情,西方的诗歌传统长于叙事。适宜于抒情的十四行诗体在西方诗歌之中独树一帜,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令人瞩目的地位。但是,在中国抒情诗歌传统的背景下,十四行诗体难免相形见绌,并最终在本土化的过程之中被彻底融化、消解得无影无踪。因此,西方十四行诗体对自由派诗人的创作并没有作出贡献。自由派的丰硕成果,是中国抒情诗歌传统在新时期的继续发扬光大。

    严谨派在创作上模仿“意式”或者“英式”十四行诗,他们的不少优秀作品具备十四行诗体的四个基本特征。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严谨派将西方十四行诗体作了少许改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他们将适合于西方语言的“音步”改为适合于中文的“音顿”。这些变化是语言的不可克服的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必要的,是正常的“本土化”的产物。

    严谨派十四行诗的创作相当成功。但是,因为新诗是在反对我国传统诗歌形式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严谨派十四行诗讲究音节、音步、音韵以及起承转合,是比八股文还要八股文的东西,所以,严谨派十四行诗作品不应该划归新诗范畴,而应该和五言、七言等传统诗歌形式一道,划归“古体诗”的范畴。新诗如果能够接受西方的十四行诗体,那么,她就根本没有必要反对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新诗如果提倡西方的十四行诗体,那么,她还不如提倡中国的传统诗体 ——中国的传统诗体是在中国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比十四行诗体更适合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国新诗存在的前提就是反对中国传统诗歌形式,她自然不能接受西方十四行诗体。至于中国新诗反对中国传统诗歌形式的得与失,不属于本篇文章的内容。
   
    一方面严谨派的十四行诗作品与新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自由派的十四行诗作品其实没有十四行诗的基本特征。这七十多年来借用西方十四行诗体,尝试建构一种新诗形式的结果出乎意料。

     其实,新诗是否需要固定的形式,也是一个值得再讨论的问题。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人反对“内容”与“形式”这一种分类方法,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诗人作诗,只能任凭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发展,形成一首没有定势约束的诗篇。看来,且不说当前尚无一种固定的新诗形式,即使将来真的有了,也会因为它对诗人的约束,而最终被诗人所抛弃。

    历史上任何一种诗歌形式,都是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经过长期实践、反复取舍而最终确立的,并非人力勉强所能为之。这大约是闻一多、徐志摩等新诗导师仅仅留下三、两首中文十四行诗的原因。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飞快,人民追求自由,束缚思维的任何形式恐怕都难以受到欢迎。

    然而,也不能因此而肆意贬低、或者强行压抑业已存在的诗歌形式的创作。它们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有些从事某种诗歌研究的诗人学者,会形成对他所研究的诗歌形式的偏爱。他们采用那种诗体作诗,互赠或者发表,其实很有情致。从而在客观上也能使得那种诗体“作为一条涓涓的细流,不断向前流去。”(屠岸,1987)

    但是,如果有人尝试推广那种诗体,则容易无功而返。

小结:中国新诗对于西方十四行诗体的尝试已经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之中产生了不少中文十四行诗的作品。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自由派”的作品和“严谨派”的作品。在自由派的作品之中,十四行诗体被融化、消解。在严谨派诗歌之中,十四行诗体得以较好的“本土化”,并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下去。


参考书目:
1. 钱光培选编,《中国十四行诗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2. 朱光潜著,《诗论》,三联书店,1998
3. 《诗刊》杂志,1980-1999
4. 林子著,《给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5. 屠岸著,《屠岸十四行诗》,花城出版社,1986

来源http://hi.baidu.com/guerrillero/ ... c428d8a3cc2be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3 07: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武有志于搞十四行诗的创作,我非常高兴。推荐一个征稿,武哥参加一哈:


《汉语十四行诗选》征稿启事

一、主旨:诗歌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人文气息浓厚。 
二、策划:《若水》诗刊  
三、书名:《汉语十四行诗选》 
四、出版:国家正规出版社。  
五、征稿要求:  
  1、体裁:汉语十四行  
  2、题材:不限制。  
  3、不涉及政治,不接纳身体写作者。  
  4、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15年12月1日止 
  5、为保证书稿质量,来稿前作者须自行认真校对,不要有错别字,以免给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6、所有来稿必须使用附件,word文档,五号字。。标题加粗。  
  7、《十四行诗选》由《若水》诗刊社长李志军,主编路漫共同主编。
8、本书不收取任何费用,入选作者赠送样书一本,四尺书法真迹一幅,不另付稿酬。
  9、投稿邮箱:ruoshui14hang@126.com,不接受任何推荐作品,择优选用。投稿数量不限。

                                                  欢迎诗友惠赐佳作,积极投稿!

    《若水》诗刊
       2015年5月2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07: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淄姜健 发表于 2015-6-13 07:01
十四行诗歌的历史介绍得很清楚。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诗人就开始了对汉语十四行诗的借鉴和移植。我记得 ...

偶不明快的是为什么老有人指责我的十四行?

好像我写的不是十四行或不应该写十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3 07: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害怕别人的指责,继续写,继续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17: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淄姜健 发表于 2015-6-13 07:06
老武有志于搞十四行诗的创作,我非常高兴。推荐一个征稿,武哥参加一哈:

以后哦~您得说启奏武王或禀报歌王~
不然的话~您就跪安去吧~

点评

老武,咱不整这些封建主义的东西行不?我对所有的什么皇帝什么王一律保持反对。都一百多年了,人家孙中山白干了?  发表于 2015-6-14 1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07: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鲁中歌王 发表于 2015-6-13 17:27
以后哦~您得说启奏武王或禀报歌王~
不然的话~您就跪安去吧~

哈哈~这么不幽默哦~你好认真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