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耕居士 于 2015-6-9 09:14 编辑
时令已是初冬,凤凰城还偎在深秋的色调里。刚刚飘走一天的细雨泠风,此时云销天霁,晴明日暖。东城楼外,招摇的旗幡上飘着“沱江泛舟”,坐进小小的游船,我拨开满城的红攘绿熙,去寻沈先生。 向下游撑出一箭地,上了东岸,还是涌动的繁华。 沱江悠悠,溯流下行。 知道沈从文的名字,是在文革年代。那时除了毛选可以读到鲁迅,后来知道是被阉割了的鲁迅,在鲁迅著作的注释里见到过沈从文的名字,模模糊糊的,似乎是什么第三种人、与抗战无关论等等,见不到他的文字。恢复高考后大学读中文专业,也是些鲁郭茅,巴老曹,一鳞半爪地涉及沈从文。直到八十年代,这才得以读到《边城》,《湘西散记》等,原来别有天地。香港的司马长风誉他为现代的八大作家,远在茅前。解放后他却离开了文坛,殊觉可怪。
“沈从文的重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这里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图画,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政治意识,他只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地底层人民的本性。这类人事的表达,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在评价沈从文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如是说。 沈从文的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因此难以被当时的现实理解是自然的。所以他是寂寞的。”
大多数的人都是从先生留下的著作中来了解和认识先生这个人。对故乡、对所爱的人和所恨的人,先生都执著地将之反映在自己的文字中。在他那些广为人知的小说中,仔细的人会发现其间充盈着爱情和死亡这两种极端差异的命题。他们还会发现,先生的文字平淡而优美,但又从中透出冰峰一般的坚硬。于是,众多的人眼中看见了不同的沈从文。有人认为他优雅而单薄,没有力量;有人认为他刚硬而有血性,但容易幻灭;也有人评价他有很深的思想,而且永远的固执。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在阅读沈从文的文字时,总是会首先强烈地感受到那些词句中漂浮着的唯美和淡雅。
沈从文在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中自序道:“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2002年12月,沈从文百年诞辰,沈从文的作品在人间正方兴未艾。
问道,渐渐走出景区,但山水依然。这里没了游人,我过桥向西,西边是山。桥头有写生的学生,我忍不住他们。 “你问他,”几个女学生指着后面桥下的男学生。“他刚去过。”我高兴得很。可他们错会了,男学生去的是城中的沈从文旧居,还不知有墓地呢。 沱江西岸,顺山边小道独行。走走看看,明白沈从文墓就在这一带。忽见后面来了一位挑筐的阿婆。询问阿婆,听的不明切,再问时,阿婆说:“跟我走”。阿婆胖胖的,有六十多岁吧,挑着两筐不明为何的重物,细碎的步子时急时缓。 路边渐渐有一些小铺面,路面更窄了。一爿小店前,阿婆放下担子,指着上山的石路,“上面就是了。” 我拾级右上,石径九回,两旁树木葱郁。仰面是山,这山叫听涛山,不远处看见一块石碑,上写“沈从文墓地”。走不远,一块竖长的石碑,上面刻着画家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再上几个折回,一块狭狭的小草坪,树一块天然五彩石,一人多高,石正面镌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是沈从文手迹。石背面是张充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透射出先生一生的高风亮德。 坟冢在哪?继续向上攀行。渐行渐没了路,心内疑惑,又返回五彩石墓地,细细观瞻,原来沈从文墓地没有坟冢,五彩石是沈从文墓独特的标志。墓地后面山岩高崎,镌刻着“听涛”二字,是古人所为。 沈从文墓地古木参天,青竹离离,藤葛纠缪,荫翳斑斑,清幽静谧。我一个人久久伫立,仰是山高天蓝,俯是沱江长流。 记得读施蛰存,他挽沈从文说,“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汪曾祺悼念他的老师: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先生的墓地,内涵十分丰富,包容了不同的内容,先生如水的心境容纳了这一切。读过先生笔下与水有关的故事,茶峒渡口的翠翠,沅江流域的水手,箱子岩下划龙船的汉子,无不与水结缘。先生用水启蒙,面水思索,借水重塑人性,用水包容万物。 “仔细体察先生的生前世后,我想,以后,如若有人再想去理清先生与社会的纠葛,已经是多余的了。” 墓地枕流踞山,卧在听涛岩下“听涛”。 涛声依旧。 涛声依旧么?
下得山来,迎面是那位苗家阿婆的问询:看得可好?阿婆慈让笑语,真是沅水边城的人物。
从凤凰城回来的那天早晨,我看见路边长着些兰草,不是兰花,是草。我拔了两棵,藏在箱包里带了回来,心窃喜。栽在瓦盆里,一直青青的,耐看。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201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