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镇江三日旋 农历的三月刚过,去了扬州。应许赶得上“烟花三月······” 车上同座的汉子一路嚣散窒息人的烟酒气,我几乎要呕出。只好侧身屏息,冥想那二分无赖的扬州明月,明月下的廿四桥。 孟夫子的风流应在,李青莲送他去扬州的广陵散还在。白首卧松云的清芬,我能否挹取得一点呢!极想去平山堂,看看还有无文章太守手植的垂柳;问访朱佩弦的故居······ 1·日暮时分到扬州。宾馆左近好多餐馆,我好奇一个“镇江锅盖面”店,踅进去,吃一碗锅盖面,蜗进酒店房间。 翌日黎明,独步到了瘦西湖。园门未开,晨练的人远近簇拥了一片。门外一孔石桥,流水自由地流进瘦西湖,两边蓊郁着树木。门开时,几个守门人威风地查票,眈眈虎视。 此行只安排了何园、个园。我随团来游,没有独游的自由。问之朱自清故居,酒店的吧台茫然无知,回说只有江泽民的故居,我惘然而叹。十多年前,曾来扬州师范考察学习,挤暇找到朱自清故居。一条条狭巷窄弄,似乎幽深邃远的历史,钻过几线仅容一人独行的巷子,灯火阑珊处,恰是清贫文人的陋室,却不开放。我默默而幽怨地伫立院外。 何园,个园。还好,没有太多的游人。据说何园建造时就贪近石涛和尚的片石山房,现在已经连为一家。清代画家石涛号苦瓜和尚,“搜尽奇峰打草稿”, 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可算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了”。片石山房叠山之妙,在于独峰耸翠,秀映清池,当得起“奇峭”二字。假山下的水池中,立几棵菖蒲,开着黄花,颇有清趣。月亮门内的影壁墙上,镌着陈从周先生的题字:片石山房。 导游的女子说个园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言之凿凿。但我觉得比之苏州园林还是相形见绌。少了虎丘的旷迈,没有沧浪亭的蕴藉。个园的竹子总体上差强人意,数量的多寡及生命的修茂都不及成都望江楼的竹林。然而有一棵翠色欲滴的青竹修直劲挺,有一簇竹子黄色皮肤上竖一道青纹,娟娟亭立,确是君子大雅的狷介耿耿之风。 扬州的最后一览是东关古街。一条古老而新活的街道,两边店面,朱朱粉粉。天南海北的货物、人物熙攘于此。古城古街因了新造,天下雷同。凤凰、虎丘、秦淮河陈陈相因,不,应该是新新相因了。走不过百数步,我踅了回来,拍下那东关城门楼,城楼辍在那里,是新近仿造的。楼下,关前一个黄包车的塑像,车夫甩着长辫子,游人时时坐上车拍照。 城楼下第一个舖面是饮料店,其时口渴,走进去。细看时,咖啡、茗茶为主。要一杯茶,扬州绿茶,今年的春茶。人不多,我独自踞一小桌。茶上来,烫不可喝。徐徐嗅之,尚可。悠悠然啜之,觉得水味不清,问之何水,答曰自来水,下矣!坐在拐角处,透过玻璃墙看外边的游客,他们都成了风景。 2·下午去镇江。过镇江大桥,长江里,一片陆地把大江分开。应该叫洲吧,洲渚。“二水中分白鹭洲”,古人的诗句跳出来。这里就是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写作地吧! 到酒店住下,三点一刻。旅行社今天没了活动,心里极高兴。抛下行李,匆匆去访北固山。 搭上的士,让司机快去北固山。司机善谈,问我何以去北固山,回说不如先去焦山。焦山有书法碑林、石刻,古代文化。北固山全是新造的,刘备招亲的地方,糊弄人的。我诵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他不知,不知我去凭吊稼轩居士。不过我还是先去了焦山。 焦山耸峙于江心,犹如“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现在已经把江流隔到外面,焦山围在湖水中。遥见山上矗立高塔。坐船渡江,船上十数人,斯须到岸。我一直快走,急切地要会晤摩崖石刻。 迎面一座古寺,定慧寺。施耐庵在《水浒》中写道:“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里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古刹空灵,殿前的两株银杏树树龄已有四百余年。大雄宝殿里青灯黯黯,十来个和尚,正在诵经。祥气幽幽,我拍一张照片,急急前行。 出殿,寺后没了路。询问,右拐沿石板路走,进了碑林,又叫宝墨轩。据说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碑林内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古时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无论从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蜚声海外,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现在集中镶嵌在两个院落的墙壁上。我来不及细览,匆匆浏过。急于相见到瘗鹤铭。 院子前,一个年轻人正在为几人朗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问他摩崖石刻在哪里,指示我继续向右前行。 山脚小道,树木环合,一道奇异的景观强烈地吸住我的眼睛。弯弯的土墙肃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筹建了焦山炮台,与汝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英国军舰侵入长江,遭到金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地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的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为遗存的故垒。灌木丛生,古炮台斑驳荒凉,寂静无声,不见又游人,默默肃立,分明听见炮台的呜咽。 前行,一道石阶上山。迎面一对下山的近乎老年的伉俪,问他们摩崖石刻之址。返回山脚,再沿石路左环。后来变为沿山木栈道。左边山石耸峙,右边湖水盈盈,树葱苇茂,栈道纡曲,想喊一声快哉! 高树翳蔽栈道,道上一摊摊黑糊糊的污迹,一路不绝,以为是鸟粪。仔细看时,原来是桑椹。啊呀!桑椹从树枝上堕下来,大多摔为黑泥,有的还保留着原形,黑紫黑紫的,无人顾及,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忽然想起诗经的句子:吁嗟鸠兮,无食桑葚!鸟儿们早就醉饱于桑椹了吧! 木栈道尽处,两块巨石兀立水中,几间楼房般大小,是从焦山上滚落的。前行几百米,石崖上赫然“浮玉”二字。楷书,字大如斗,结构稳健,丰腴圆润,宽博雄放,布局匀称严谨。远远望去,苍劲秀丽,神韵飞扬,是南宋书画家赵孟奎的传世之作。浮玉,焦山如玉浮在江面。 山路左拐向上,石刻渐露峥嵘。先入我眼的是陆放翁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彷彿看见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石刻散落在石崖上,大多漫漶不清了。临江一块近代石刻最清楚:“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是中国律师协会在1920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大声疾呼,到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的题名石刻。我拍下几幅石刻图片,留待日后欣赏。 之行山上,始终没见到瘗鹤铭。怅然。 《瘗鹤铭》被称为“碑中之王”,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黄庭坚称之瘗鹤铭为“大字之祖”。《瘗鹤铭》是南碑中唯一的摩崖石刻,文人气息浓厚,结字率真自然,挥洒任性,无有拘束,笔画浑然,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过程中的作品,已现成熟楷书的面貌。用笔隐通篆意,前承魏晋,后启隋唐楷书之风范。因慕《瘗鹤铭》而来,却没有见到《瘗鹤铭》,有些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了。 山路上碰到“三诏洞”,以为不过皇帝诏书,不屑理它,过而不看。归后方知这是焦山的纪念。相传东汉末年,名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山名为焦山,元叫樵山。 树木掩映中,西日斑斑撒下来,照出别峰庵,门临大江。站在门口里望,一个老年女子在做饭,看不出是出家人还是俗家人。料得出山的江船不会等人,回身出来下山。原来郑板桥曾在此庵读书。 慌不择路,竟又弯回到浮玉处,急速走到定慧寺时,庙门已关,僧人都下班了。找到别路到渡口,几步上船,船即开。船上只有一个白发老者,还有三位下班的工人。 我舒一口气。回望焦山,觉得有些遗憾,时间太紧促,有很多的遗漏。若约三五同道,闲闲地三日游,方妙。今天真是“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