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壹点六十 于 2015-5-27 14:45 编辑
山村斜路杏花香
博山区/刘国峰
座落在安徽池州的杏花村声明赫赫,而最为出名的还属杏花岭的“杏花长廊”。顾名思义,整个长廊是由两排杏树组成,从山下蜿蜒而上,最终止步于位于山林的一处农家饭庄。而饭庄也因了这美景,食客络绎不绝,“杏花村”饭庄自然也跟着名声远播。
因为气候原因,北方的杏花一般都在清明前夕盛开。一冬的蜗居,这个时节,杏花村成了人们踏青赏花的好去处。驱车百里,一路颠簸,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花的海洋。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初蕾红润,渐渐由浓转淡,到谢落时已是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杏花在他的笔下细致而传神。
此时正值杏花盛开之时,花色已近纯白,放眼去,如积云堆雪,妖娆醉人,整个山村弥漫着杏花的清新淡雅的芬芳。
沿导游图的路线,来到杏花长廊所在的杏花岭下。向山上仰望,整个杏花长廊,犹如一条银色的巨龙,盘旋于山间,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长廊的入口,是两棵年岁悠长的老杏树相对而立,也算作是“龙头”吧!两棵树之间挂有一块木匾,书有“杏花长廊”四个大字,浑厚的笔法,印迹着苍老的木匾,这种氛围,更使得原本娇柔的杏花,有了一种洒脱与从容。
长廊的路面是大小不一的青石板铺制而成。石板已被踩的光滑如镜,与两侧的杏花相映成趣,也营造出了一种原始的田园风光。长廊腹部的杏树,都略小于“龙头”,或许是不同时期栽植的原因,又或栽植密度的原因。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们的神采,反而更加形象的突出了“龙头”。
长廊内隔十几米便有一排木制的连椅,供游人小憩。沿着石板路往上走,不时会有青石台阶出现,来缓解山路的坡度。一路走,一路“啧啧”称赞,快门按不停,没有人感觉到累。天蓝云白,鸟鸣啾啾,花香扑面,即使累也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乐趣。
走走停停,前边忽传来惊呼声:“哇,云梯!”寻声望去,原来山势突陡,青石砌成的台阶直插山顶,耸入云端。两旁盛开的杏花似与白云相接,更显奇妙和壮丽。缓步拾阶而上,心中不由越发敬佩这长廊的主人,如此融合山势的创意,带给人们这盛大的视觉享受。只顾不住的赞叹,爬上“云梯”顶端才记起忘了数一数有多少级台阶。还好旁边一位细心的好友,告诉大家一共有521级台阶。真好的数字,是寓意“我爱你”的意思吧。或许真是主人刻意而为。
登上云梯只作短暂修整,然后继续前行。没多远,隐约听到有水流潺潺。待走近,原是一股泉水,自长廊旁边的巨石缝里跳跃而出,钻过脚下的青石板,从另一侧倾泄而下,形成一股溪流,时隐时现。水是山的魂,刚才还在心中嘀咕,如此美景就缺了一股泉水。此刻,与泉水不期而遇,喜悦之情自不必言表。忙不迭掬起一捧洒在脸上,一股清凉瞬间溢满全身。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再听这“汩汩”泉声,恰似清脆的笛声自花海中婉转飞扬,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接连不断的惊奇,伴着一行人,走在上山的路上。不觉已经走了十几里山路,长廊的出口,杏花村饭庄也尽在眼前。“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再美的风景也抵不住美食的诱惑,也无需“牧童遥指”,大家早已饥肠辘辘,径直向饭庄蜂拥而去。
等待酒菜的间隙,我沿着饭庄里弯曲交织的小路信步闲逛。饭庄的规模确实不小,到处散落的凉亭,大概就有一二十个,靠近厨房还有十几间古色古香的木屋,估计都是室内雅座。整个院落篱笆圈起,院内同样种植着,大小不一的杏树。院中央一棵较大的树上,传来悠扬的笛声,这样的情景,真有一种久住于此的冲动。引用“甄嬛传”里的一句诗词:杏花天影玉箫,秋千上,一场梦醉。
走出杏花村时,我再次回头看了看仙境般的杏花岭:不逐浮云不羡鱼,杏花茅屋向阳居。
作者:刘国峰 笔名:壹点六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