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唐婉儿 于 2015-3-20 16:52 编辑
文/唐婉儿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帖子,意思是朋友相聚逢酒续情。酒逢知己千杯少,不料喝大了。最后不记得谁先走的谁后走的。没有好好的照顾朋友就离开了,感到十分遗憾。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可是引起了我很多的泛想。 我见过的酒醉的人不少。可以说千姿百态。我很想尝试一下喝醉了酒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可就是没有那个胆量。因为平时我是滴酒不沾的。家庭、亲戚聚会时,只喝三分之一两,多一点不喝。如果是我了解的的酒,我可能多喝一点,三分之二两。这是我喝酒的原则。 但是,在年2009文学现场桓台黄河龙酒厂采风时,我就破记录了。在午餐的饭局上,大约喝了七两。紧挨着我的朋友替我担心起来:“哎!大姐喝得不少了,别再伤了身子。”我很自信的告诉他们:“没事,我有数”。因为我没觉得喝多了,或者是喝醉了;身体好像减肥了,稍微轻松一些。并且很舒服。 2014年,在文企淄川蒲松龄小说启动仪式的聚会上,我又喝了大约半斤。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回到家,我总是在思考,要是再喝半斤,就可能是一个特殊品牌的醉汉了。 我还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古人传下来的一句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一个没有“酒”锻炼的人,能喝这么多的酒?大概是因为这么多的文朋诗友聚在一起,心里就特别开心。也只有在这个时刻,心扉就像孔雀一样开屏绽放着自己的愉悦,一切的郁闷与孤独都随酒飘散,优雅地谈吐,举杯地祝福,款款地笑容,都在向酒杯靠拢,只有这样的氛围,才能领略“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祖先们是怎样把这样的绝句创作出来的。 酒是有度的,但是,不同的情景可以使人对酒的承受能力而发生变化。反之,一个人在极大痛苦中饮酒,就会出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情况。但是还要看一个人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也就是对酒的承受能力而定。也有人嗜酒成癖,借酒发泄,做出不理智甚至伤自己害他人的行为。所以,佛教五大戒中,其中就有杀、盗、淫、妄、酒的戒律不是没有道理的。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