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河:前世今生
巩本勇
引子……
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乌河是一条河流,从鲁中山区流向鲁北平原。
许多年以来,所谓专家、学者、草根探讨乌河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河流的形成、发展、作用到河流的基本功能、永续利用,以及乌河文化的地域影响。作为乌河岸边土生土长的一位诗人、作家,地域文化研究者,参与其中,可能是一件有趣而更有意义的事情。像《易中天读城》,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讲述。
《乌河:前世今生》不是史书,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在我看来,属于什么体裁并不重要。我尽量让它融入齐文化、黄河文化,从不同侧面描述,如同串珠。像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堪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乌河,不奇特,也不神秘,只不过是祖国灿若织锦中的一个花纹,一个色点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花纹,一个色点,却承载起一座城,一方地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二章
水运
1
乌河流经的地域有三个区县。两个属于淄博市,即临淄区和桓台县;一个属于淄博市北邻滨州市,即博兴县。乌河情牵三地,从某种意义上讲,三个区县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显然,它又远非是“地域”的。
因此,我还想多说几句。
临淄区是1969年12月由昌潍地区划归淄博市,昌潍地区就是现在的潍坊市,当时临淄区还叫临淄县。桓台是1983年10月从惠民地区划归淄博市的,这之前,桓台县和博兴县同属于鲁北平原的这个地区。后来,淄博市想引黄河水,就是想以黄河为界,把邹平、博兴、高青县都要过来。但是,这只是想法,人家不同意。地域是个复杂的问题,最终结果,也就是1989年12月把惠民地区的高青县和临沂地区的沂源县划归了淄博市。从高青县黄河段建闸引水,解决了淄博市从黄河水饮水补源。惠民地区1992年改为滨州地区,2000年6月撤地改市后,博兴县还属旧主。虽然博兴县的县名带有一个“博”字,淄博的博,博大的博,但是淄博再想把博兴县从人家滨州划拉过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乌河流经三个区县的资料详实而丰富。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汉朝《史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元代于钦《齐乘》,民国《重修博兴县志·河渠志》等书上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当地志书《临淄县志》《新城县乡土志》《临淄县志》《桓台县志》《博兴县志》,以及桓台县政协刚出版的《记忆桓台》等书上的记载则更为具体。乌河流经哪些村庄,在哪里转弯,水位、落差、流量,沿途的民俗风情等,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临淄区警官作家孙兆喜去年利用大半年的时间从上游的临淄区乌河源头一直走到博兴县店子镇辛张村乌河古河道的末端,侧重村庄介绍和民俗文化。中国作协会员、博兴县作协副主席牟海静,为了考证乌河源头2017年10月去了临淄区辛店街道矮槐树村,2018年4月又去了乌河的终点小清河金家闸和店子镇辛张村,侧重探究乌河源头和终点现状。乌河流经桓台县的22个村庄,我都去过,特别是进入桓台县的东沙和西沙村,我蹲点扶贫多年,去年这两个村划归淄博高新区高端装备中心。乌河的末端博兴县湖滨镇、店子镇、锦秋街道办事处我也常去,小时候绕道夏七村和夏三村北去姥姥家,姥姥家就住在小清河岸边的一溜边河崖。
乌河流经乌河南高北低,分上河和下河。桓台县索镇花园村以南叫上河,以北叫下河。乌河属于季节性河流,上河基本为干涸河道,与下河水位落差较大。也就是说,乌河临淄段不通航。在乌河流域,乌河曾是桓台县的主航道。
乌河,人们心中的“运河”。
《齐乘》载:“水又北至般阳新城县东南索镇口,下可通舟辑。又北至博兴南,地名湾头,泺水会焉。又东迳利县故城,又东迳东安县北,又东北由马车渎入海。”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新城县志》载:“元于侍郎钦常自济南由小清泛舟东下,至博兴水南上,至索镇登陆,去益都仅九十里”。
明清时期,索镇建有船码头,商船沿乌河北段经小清河东至羊角沟,西至济南府,水运贸易发达。民国时期,乌河通航南起索镇,北至小清河,长17.5公里,为乌河航运盛期。1965年前,四季畅通。冬、秋二季航乘6吨左右,春、夏二季航乘3吨左右,以燕尾船、木船为主要运输工具。那个时期,农村地区的汽车非常少见,航运是一大头。
乌河通航期间,索镇附近有三四十座油坊,油坊的原料是大豆、棉籽,需用量大。作为乌河的终点水陆码头,这里便形成了船只往来不断,有对漕、燕翼子,也有溜子。这些船只一路向西逆流而上,将货物销至省城济南,再购买所需物资返航;另一路向东入海,销掉本地特产,再购回海产品。从本地装船外运的货物有桓台小麦、大白菜,高青西瓜,博山陶瓷等,来货多是济南的大粪干、布匹、百货以及羊角沟的原盐、虾酱、咸鱼等。
乌河,被称为“黄金水道”。
正因为乌河与小清河的贯通,才使得桓台县索镇缘水而聚商,倚商而成市,随市而显貌。总之,乌河航运的兴盛,促使索镇老街繁华起来,河岸两侧店铺林立,摊贩云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乌河头庄河运船输的致富效应,膨胀扩展至整个乌河两岸、小清河流域。
乌河以及小清河通航,以3月至11月最为繁忙。一旦寒冬封河,就停船歇业。上世纪60年代末,乌河水源截流,航运终止。
2
对漕也称漕船,用于漕运的船只。它东跑羊角沟,西跑济南,自博兴县湾头村南下,需用人力将船拖上王家坝,入乌河来索镇。对漕船在羊角沟显得很小,但在乌河就是大船了。
对漕船,乌河中的“航母”。
对漕船以桓台县起凤镇乌河沿岸的乌河头庄为最多。此村落,是由乌南、乌东、乌北三个行政村成鼎足之势连缀构成的一个自然村庄。乌河头庄,顾名思义,即是形容乌河进入桓台县境后,其干流倾泻流淌至村落北端,便已经到达了边缘的尽头。乌河头庄这个村名,可算得上是个传承着地理人文血脉且古色古香的称谓,而现今被人们唤称为乌河,似乎就有了点儿偷工减料了庄名的故意,也似乎失去了几分传统人文故事的意蕴。
《桓台文史》(1949.10——1956.9)王曰瑾撰文《当年乌河美》:对漕船由两节船衔接而成,长约20米,宽4米,前有桅后有舵,中间8个大舱,还安有做饭的锅灶。它载的分量可不轻,能装130包豆子,十三四吨的货物不在话下。《记忆桓台·起凤镇》记载,上世纪60年代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内,乌河头庄的航运经营规模庞大,一度发展成为小清河、乌河航运的主力团队。
对漕船属人力船,撑船、掌舵、拉纤等均是苦力活,水浅的时候,人要下河推船。东到这支庞大的船队经乌河列阵出航,进入小清河后,东到济南市黄台码头,西到寿光羊角沟,航程全长230公里。顺风每日可行230公里,需两三天,最多四天。逆风每日仅行20多公里,当时有句俗语“紧七慢八郎当九”,就是说正常时紧紧手要用七天,慢了就得航行八九天。
日本鬼子占领济南等地后,用兵寇强行押解乌河头庄的10余对漕船,通过小清河将抢掠来的物品及军用物资运送到羊角沟,再由日本军队的汽船转运青岛。期间,乌河船工暗暗配合以杨国夫领导的八路军渤海抗日纵队,多次袭击日本鬼子,获取其军用物资,迫使日本鬼子最终放弃对漕船运货。
新中国成立后,乌河头庄又从广饶县、博兴县等地购买了几十对对漕船,在济南至羊角沟形成了规模经营,被业内称为“下半河船队”。在乌河头庄,对漕船停靠之处,船工装卸,舟车承转,商栈揽客,摊点叫卖,俨然一幅活脱脱的鲁北“清明上河图”。《记忆桓台·起凤镇》记载,1958年,乌河头庄的对漕船以公私合营方式纳为国有,归山东省交通厅小清河航运局管理。1964年,全体船工转为国家职工,称为小清河航运局第一代主力员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漕船才被现代的大型机动船舶所淘汰,兴盛了半个多世纪的对漕船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乌河头庄的航运业务鼎盛时期,中身量的燕翼子在乌河河道中也穿梭般往来不断。 燕翼子也叫小船,燕尾船,船体呈纺锤形,尾部平直,边部翘起,像燕子的尾巴。燕翼子也有桅有舵,此船三个人玩,它的载量小,最多三五吨。燕翼子西去济南,南达索镇,往返于沿河村镇各码头之间,有的运煤,有的运菜,有的运芦苇……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燕翼子多为博兴县民众操舵,在湾头村往来的最多。因为燕翼子躯体小,羊角沟是不敢去的。
溜子是乌河两岸农家常用的农用小船,它无帆、无舵、无遮篷,只有一个光溜溜的船身。小船不大,长五、六米,宽一米多。特别是在马踏湖、麻大湖区,农家的溜子相当于地排车,用途非常广泛。串门走亲戚、赶集上店、送孩子上学用溜子,下湖捕鱼捉蟹、放鹅放鸭用溜子,侍弄蒲苇藕以及台田上的庄稼也用溜子……
解放初期,对漕船、燕翼子、溜子,乌河里这些灵便运载工具,顺利完成了抢险救灾、运送兵员、粮食弹药和重型武器的任务。红旗猎猎,号子声声,乌河船歌唱出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