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733|回复: 0

厨房《我看家乡新变化》征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4 20:19: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桓台 张爱红     
          厨房
母亲不止一次向我说起,她刚结婚时,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口铁锅和一个和面的瓦盆。蒸杂面窝头时,铁锅没有盖只好把瓦盆扣上。这样,瓦盆有两个用途,和面、锅盖。当时十八岁的母亲为能一物多用而沾沾自喜。

其实,多数的乡邻都是这样。那年代,随意走进一户,都是当屋一个锅灶,土灶连着土炕。只要家中撑起一个锅,等于立起一个门户。至于锅里煮什么,各家有各家的内容。苦吗?没觉得苦。周围邻居都这样,谁会笑话谁?

母亲讲铁锅的故事,我会饶有兴趣地问下去,“住得咋样?住哪?”母亲的脸覆上一层冰霜,低下头,低低地声音:“窑洞。”我以为听错了,老家方圆几十里全是平原,哪来的窑洞?是不是母亲年纪大了,大半辈子的生活经历,与别人的生活场景混淆了?或是脑子一混混,心口不一,说错了?

“记错了吧?”我想提醒一下,启发母亲打开久封的记忆。“烧窑的地方,不叫窑洞,叫啥?”母亲尖利的嗓音吓我一跳,这不是她日常的口气。为啥说到住处情绪亢奋,像一座沉默的火山,突然爆发?我惊愕着,不理解地看着母亲。从我的眼中,母亲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轻轻吁口气,慢慢恢复到古稀之年的沉稳,口气开始缓和,“住了一年的窑洞,那日子真苦。”

我一九八九年结婚时,向老公单位申请了住房,当时感觉很不错了。那两年扎堆结婚的人多,单位把一幢二层单身宿舍劈开,一楼专做家属宿舍。一户一间,十二间,等于十二个独立核算单位。每户有一间南墙根下三四平方的厨房。每到饭点,公用水龙头旁,挤满端盆用水的烟火夫妻。从每家传出的锅铲铿锵声此起彼伏,声声悦耳。还有久久弥漫在空气中的肉香、鱼香、米粥香,馋得楼上单身汉们,垂诞欲滴,猛劲地抽动鼻子。

厨房墩上炉灶,接上灌满液化气的气瓶,置办必要的锅碗瓢盆,我们也属于持证营业。从立灶温锅那天起,开始了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

记得当时液化气凭票供应,多少钱没记忆,气瓶空了断顿却是常有的事。为了旱涝保收,我们也学当时的城市居民,去燃料公司买来沫煤,架铁筛子筛了,掺上黄土,加水,用铁锨搅拌成粘和的煤泥,借专用模具,压成蜂窝煤。这是大工程,得瞅阳光好有点小风的周日,两三人灰头土脸干一天,单位蓝球场摆下二百来个黑蜂窝。晾两天,整齐码在厨房。吃饭的时候,看着蜂窝煤,会踏实两个月。虽然蜂窝煤不能吃,却和米面一样重要,是日子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食粮。

从蜂窝煤过渡到正常使用液化气,可是美美地幸福了好几个月。液化气由老公搬进家,做饭时只须打开阀门。况且液化气蓝莹莹的火苗比蜂窝煤更催锅,还不用低头撅腚地处理炉灰。

一九九五年,我家离开住了四年的单间家属房,搬到统一分配的五十平米小楼房。那个冬天我享受着屋内氤氲的暖气,用着厨房内温和和的自来水。一双手养得细腻又白嫩。在同事面前,不再刻意躲藏曾经的粗糙,有意无意的,也大胆挽起衣袖,美美地自我欣赏一番。

以后陆续搬过几次家,房子越来越大,厨房越来越宽敞。眨眼孩子长大,为督促他成家立业,和老公商议,买了按揭的学区房。买房后,心中踏实。家有新房,不怕招不来金凤凰嘛。儿子嫌我迂腐,不屑地说:“不注重教育,光有房子也没用。这些老传统,旧脑筋,可得好好改改了。”我说,“日子穷怕了,看看你姥姥那时侯,你妈妈那时侯……”儿子边听边吃,两个馒头下肚后,一抹嘴,“妈妈,我吃饱了。”

孩子只当以前是讲故事,不像当初我剖根问底问母亲,那时侯你们住哪?吃啥?穿啥?也许只有从苦日子熬过来的人,才能掂量出今天幸福的份量。

看我落寂,孩子不忘安慰我,“妈妈,那些老黄历,再翻也翻不出新篇来。我姥姥结婚时只有一个锅,看看你现在拥有多少,没有十个也差不多。以前日子苦,不必念念不忘。咱眼光还要往前看,党的十九大之后,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妈,好好保重身体。因为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对,日子越过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