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274|回复: 2

元宵节里话元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0 20: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宵节里话元宵
张店  大街北平

元宵和汤圆,形体圆而味甜美,正月十五食之,有着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寓意。因为,按照习俗,正月十五之后,这年也就过完了,一年一度亲人们的大团聚也到了分别的时候了。许多人将告别亲人,告别家乡,踏上回程,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工作、学习和奋斗。在告别年、告别亲人的时候,人们吃元宵吃汤圆既是对一年大团圆的挥别,更是对来年再团圆的期待。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所唱:“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春秋末时,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包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何物,昭王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复兴之兆。”因为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到这天,昭王就令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煮而食之,久之为俗;另一种说法是,元宵本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一宫女名叫元宵,做的汤元十分好吃。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将汤元改叫为元宵。而据史料记载,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有“浮圆子”、“圆子”、“乳糖圆子”和“糖元”等多种叫法,因在元宵节食用便将其命名为“元宵”。宋诗人姜白石有诗写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有关元宵和汤圆的称谓,还流传着另一个戏说: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心犹未甘,总想着当皇帝的美梦。有一天,他的三姨太说要吃元宵,话音刚落,就被袁世凯狠狠的打了一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是为不吉之语。自此,袁世凯下令,一律不得再说“元宵”,只能说“汤圆”。后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之:“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其实,元宵与汤圆其称谓主要源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制作工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异。在称谓上,北方叫“元宵”,南方则称为“汤圆”。二者的制作方法也有一些差异。制作汤圆,是先将糯米粉用热水调和后,赶制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团成圆形。元宵的做法是,先将馅捏成馅球,然后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簸箕上不断摇晃,期间不时淋水加湿,使粉团越滚越大,直至大小适中。也就是说汤圆采用的是湿面做法,元宵采用的是干面做法。在制作方法上元宵要繁复一些。

元宵在过去很是珍贵,特别是北方,由于不耕种糯米,更是物稀为贵。姜白石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诗中招待贵客的珍品就是元宵,从中可以看出其珍贵程度。

我们小时候,吃元宵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说水饺一年中还能吃上几次的话,元宵只是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吃上一次。我记忆中的第一次吃元宵,是姥娘亲手制作的,其过程很是烦琐。北方缺糯米,要从较大的集市上才能买来糯米,糯米买回来后,用石磨将其推研成面,把红糖加上适当的面,和制成馅团,然后放在铺着干糯米粉的簸箕上,不断的边淋水边晃动,至核桃般大小,元宵就做好了。姥娘家人口多,一簸箕一簸箕的制作,要忙活半天。之后,储放到冷屋里。正月十五早上,煮好元宵,每个人只能分给五六个,充其量是打打牙祭而已。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已是让人非常羡慕了。那时,农村不少家庭是吃不上元宵的。

现在,元宵和汤圆不再是“珍品”,成为了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元宵由于是用干糯米粉制作,放久会裂纹,不易储存,需现吃现做,所以在市场上不易买到。而汤圆由于是用湿糯米粉制作的,可以冷藏储存,故而大小超市随时可以买到。而且花样多,品种全,各种口味应有尽有,成为元宵节的主流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不只在元宵节食用,平时也会买来,打打牙祭,调调胃口。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其实正月十五吃元宵、品汤圆,其意不在吃,而是其中那深郁的寓意——团圆的期盼,甜美的追求,喜乐的释放,传统的继承。

发表于 2019-2-21 11: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圆曾是稀罕物,如今走入百姓家。拜读学习了。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7: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深山樵夫老师。刚刚参与,请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