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7153|回复: 0

致敬!改革开放40年间的文学经典(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3 0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致敬!改革开放40年间的文学经典(二)

作者 张店  深山樵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会久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习总书记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样的巨大成就的取得,从文学的角度,也可以那些经典文学作品来反映出来,因为文学创作从来就是与改革开放同步、与国家的强盛同步、与民族的复兴同步、与人民的富足同步的。在开启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中,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领域记录和反映了这一深入人心的社会变革,那些带着强烈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们,用饱蘸深情的笔,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画卷,写到了一部部传世的经典作品之中。

一、 讴歌改革春天的心灵呼唤:《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著名作家徐迟采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全国至少有上亿人读过、听过,这是毫不夸张的事实。文章以陈景润为主人公,最初发表于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学》第1期。该文发表后,可以说在国人的心灵中起到了极大地震撼力,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那些经年累月为国家繁荣强盛默默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科学家们,他们是从改革开放新时期跨入新时代的最可爱、最值得尊敬的人!

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十年浩劫已经结束,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人民文学》编辑部同志们深受鼓舞,同时也想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使命:《人民文学》如能在此时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读者一定爱看,同时也可借此推动思想解放的大潮。然而,写谁好呢?又请谁来写呢?这两个问题在编辑部展开了讨论。突然间,编辑们想起了社会上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有个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提出要见中国的大数学家陈景润教授。我国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中科院数学所发现了这位数学家,然而同时,也传出他的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笑话”,人们说他是一个“科学怪人”。编辑部同志们商议之后一致认为,就写陈景润!至于作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著名作家徐迟。他虽是一位诗人,但写过不少通讯特写,特别是他比较熟悉知识分子,估计能写得很好。几天后,徐迟风尘仆仆地从扬子江边带着滚滚的涛声赶来了。在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里,《人民文学》编辑陪同徐迟到了北京西郊中关村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开始了这篇传世文学作品的采访,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徐迟进行了深入采访和大量调查研究。经过艰苦的梳理、思索和提炼,反复斟酌,几番修改,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完成。《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在头条位置发表。

《哥德巴赫猜想》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极其热烈的社会反响!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纷纷全文转载和连续广播。包括党政军领导干部在内的全国各界读者,喜欢文学的和平时不太关心文学的,都找来一遍又一遍阅读,有的人甚至能够背诵出来,文章的开头,不好背诵且很难读懂,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篇报告文学的快速传播。一时间,《哥德巴赫猜想》飞扬神州大地,陈景润几乎家喻户晓,天天都有大量读者来信飞往中科院数学所;同样,由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宣传扩大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徐迟也每天收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他非常激动,后来曾说:“应《人民文学》的召唤,写了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这时我似乎已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是啊,由于他的苏醒,也使许多读者苏醒过来,甚至可说加速了那个时期整个社会的苏醒。这正是《哥德巴赫猜想》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奠定了这篇文章在改革开放文学作品长廊中的历史性贡献和引领性作用。我的一位同事,专门跟我聊,说致敬文学经典,你接下来致敬哪部作品?我说《哥德巴赫猜想》。他听了后,点头认知。从这一点上,对于改革开放40年的经典文学作品,国人心中是有杆秤的,有几近相似的观点和共识。

大家都知道,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她是以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她的特征是写真纪实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到十九世纪中叶的巴黎革命,再到1918年的苏俄十月革命,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并且在这些不同的历史时期,报告文学都发挥出了极其重要并且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在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到这时,作者们尚没有文体的自觉性,”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我国第一位提出并使用报告文学的人是袁殊(中共五面特工)。30年代初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是宣传革命与抗日。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从抗战爆发到建国前的12年里,连续不断的战争和生活的剧变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使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最高的成就。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首先是革命历史的记录。解放后报告文学多以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涌现出许多影响巨大的作品,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传世作品,出现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局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徐迟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家通过科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的英雄这三类人物的撰写,首先掀起了报告文学复兴的热潮。紧接着,风格各异的作家风起云涌,他们贴近生活,紧跟现实,追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拓展创作题材,开始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新纪元,有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如黄宗英、陈祖芬、柯岩等,这一新时期作家、作品之多,可谓星光灿烂。中国的建设速度飞快地发展着,报告文学这一紧贴现实的文学形式,也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地迈向成熟。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学术与新闻以及与文学相融合的报告文学,使中国的报告文学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那些带着时代使命感、责任感的作家们,追赶着改革开放的潮头,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黄金期。

但是在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引领作用和翘楚地位无人能够取代,这篇作品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页,也使默默无闻的数学家陈景润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引发了人们对华罗庚、苏步青、潘承洞、王元、杨乐、张广厚等著名数学家的尊崇和追捧,加速了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快速驶入黄金时代。对此,以徐迟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家群体功不可没。在《改革先锋名单》中,陈景润入选改革开放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行列,可谓是当之无愧、名至实归。所以致敬报告文学经典《哥德巴赫猜想》,以及这个作家群体所创作出的至今耳熟能详、激动人心的传世名作。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篇文章的意蕴深长的结尾:“数学家的逻辑像钢铁一样坚硬!今后,可以信得过,他不会放松了自己世界观的继续改造。他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玫瑰花,他反而取得成绩。而现在呢?应有所警惕了呢,当美丽的玫瑰花朵微笑时。”因此,致敬经典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1.jpg
哥德巴赫猜想2.jpg
哥德巴赫猜想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06: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8-12-23 16:53 编辑


二、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英雄礼赞:《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是著名作家李存葆创作的中篇小说,首发于《十月》1982年第6  。这篇作品不仅仅是山东籍军旅作家李存葆的个人荣耀,也是军旅文学、山东文学、沂蒙精神的荣耀。
该小说通过描写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三营九连指导员在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有着崇高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当代军人英雄群像,冲破了军事文学“无冲突论”的老套,正视并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揭示军队内部矛盾和历史伤痛,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20189月,《高山下的花环》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1979年春,李存葆以作家身份去云南前线作战部队采访。后来,又到广西参战部队生活。在那里,他和前线官兵一起生活了四个月,目睹了很多豪情悲壮的动人故事。在前线,李存葆边采访边写作,十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发表在报刊上。但是,他的心里一直酝酿着一部刻画英雄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部队人物内心矛盾的作品。李存葆在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个从农村入伍的连队干部,他的家乡属贫困地区,因此生前欠下一笔数目不小的账。他和年轻的妻子感情极深,上战场前,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真诚地叮嘱,如果自己战死了,她要坚强地活下去,希望妻子和家人,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不要向组织伸手,他欠的账可用抚恤金来还。这就是后来小说及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1982年,在中国作协和总政文化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军事题材座谈会上,李存葆将早已构思好的《高山下的花环》同《十月》编辑部编辑张守仁讲了,得到了他的支持。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回济南部队,而是在北京找了一处僻静之地安下身来,火速赶写,用半个多月就完成了全稿。该作品塑造了以下人物:梁三喜,九连的连长,生于革命老区,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有着劳动人民本色且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解放军指挥员。和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他勤劳克己,敦厚善良,以“瘦骆驼”般的身躯承担着连队的工作和十年动乱中农村破产造成的经济压力。他为人笃诚,谦和、宽容,然而爱憎分明,决不饶恕临阵脱逃的懦夫。他忠于职守,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献身。他牺牲时没有豪言壮语,只留下一张血染的欠账单,而且遗言中叮嘱让家人用抚恤金偿还上欠账。靳开来,九连的炮排排长,自称“牢骚大王”。说话粗俗,爱发牢骚,而且每每切中要害,因此在领导眼中是个“鸡肋”。他有技术有能力,富有人情味,爱开玩笑,甚至有点玩世不恭,但在战场上,他深明大义,舍身报国,主动包揽了尖刀排的任务。在战斗最艰苦的时候,为了给饥渴的战友解渴,他冒险去砍了几捆越南人的甘蔗,不幸踩雷牺牲,结果死后受到不公正待遇,连一块勋章都没有。赵蒙生,九连的指导员。军队高级领导干部的后代,出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解放初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革命教育,但文化大革命以后,由于父母的不幸遭遇,他的心灵受到创伤。父母复职后,他变得养尊处优,生活懒散,下连队也只是为了在母亲帮助下搞“曲线调动”,甚至在部队快上前线时想当“逃兵”。后来在正义力量的感召和血与火的考验中被唤醒了军人的爱国心和人格尊严,成为真正的战斗英雄。薛凯华,从北京调到九连参加战斗的战士,自称“小北京”。其实是雷军长的儿子,随母亲的姓。他从不以将门之子自矜,胸怀大志,才华过人,生气勃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机智,深得梁三喜信任,却因几颗文革期间生产的“臭弹”而牺牲。梁大娘,梁三喜的母亲,赵蒙的养母。一生历尽千难万苦,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她生育的三个儿子,大儿子为革命牺牲,二儿子为他人牺牲,梁三喜是她最后一个儿子,然而也倒在了保卫祖国的战场上。她善良、无私、刚强,没有向国家提任何要求,更婉拒三喜战友们的资助,坚持按三喜的遗嘱,用烈士抚恤金和家里凑的钱还清了他的欠账。吴爽,某军区卫生部副部长。贫苦出身,战争时期为革命出生入死,曾救过雷军长的性命。经过十年动乱后,她以功臣自居,忘掉自己革命的初衷,心安理得地走后门拉关系,变成了“外交家”,想方设法把子女调到舒适的岗位,甚至在开战前夕把电话打到前线指挥部,要求把自己的儿子调离战场。雷军长,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被称为“雷神爷”,在军中享有极高场望,治军极严,令行禁止。解放前,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出生入死,解放后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他疾恶如仇,不怕丢官坐牢,是铁打的硬汉。

建国后近二十年的一些军事小说往往忽略了军队生活与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视野狭窄,近乎成了一种孤立的“军营文学”。而《高山下的花环》作品将带有各种社会因素的人集中于战场,将军营与社会、军队与人民、现实与历史广泛联系起来。赵蒙生为求安逸而“曲线调动”,下到连队,敷衍待命,其战前的心灵和表现与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梁三喜浸血的欠账单连接了老区人民的生活,浓缩了时代的特征。赵蒙生与梁三喜两家的悲欢离合,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的血肉联系。这样的血肉联系在新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强烈了。据沂南县委宣传部消息,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于20181220日清晨61分在家中去世!听到这个消息,让人十分悲痛! 12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的告别。张淑贞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国家民政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等通过不同形式对张淑贞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省委书记刘家义专程前往沂南县送别,表达对张淑贞同志逝世的悼念,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省委书记刘家义说,张淑贞同志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沂蒙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传承者,我们要向张淑贞同志学习,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扬沂蒙精神。细读《高山下的花环》,可以体会到沂蒙红嫂精神在这篇作品中的体现和传承,后来李存葆还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也是极具影响力,对沂蒙精神进行了深度的采访、挖掘和表现。

小说大胆地揭示了军内矛盾和社会矛盾,展现出深广的社会内涵。部队参战在即,指导员却魂不守舍,一心搞“曲线调动”;大战前夜,高干夫人打电话到前沿指挥所为儿子开后门;靳开来为国捐躯,却没有军功章;梁三喜所留的“遗书”是带血的欠账单;薜凯华死于生产于文革时期的臭弹等等,深刻地展现社会“极左”思潮造成的恶果。在揭露不正之风的同时,作者通过描写那些军队生活中的矛盾透视出军人的苦乐观、是非观,展现了中国军人具有的“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坚韧顽强、英勇崇高的内在力量,歌颂了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

《高山下的花环》在20世纪80年代开了以悲剧形式反映战争和军营生活的创作先例,是军旅小说的一个决定性突破。从此以后,军旅小说的创作在题材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所涉及的题材几乎贯穿了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各个历史时期。该小说在《十月》发表后,中央及各省市报纸争相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先后有74家报纸全文连载,50多家剧团改编上演,曾创下单行本180万册的印刷量。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曾自费购买了两千册赠送给南疆战士。该小说获得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入选1989年美国嘉兰德公司出版的“20世纪世界文学丛书”。

1983年,山东电视台将小说改编成三集电视剧,由周里京主演。1984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故事片上映,该片由谢晋导演,吕晓禾、唐国强等主演。已故著名导演谢晋也入选改革开放100位杰出贡献者之一,其导演的代表作《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也成为传世精品。因此,致敬文学经典《高山下的花环》以及为传承这部经典而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



高山下的花环1.jpg
高山下的花环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07: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8-12-23 16:58 编辑



三、新时代长征路上的豪迈壮歌:《一无所有》《风流歌》

20161017日《工人日报》发表文章:《流行乐坛里的文学大师》。文章是这样写的:“ 这几天接连发生了两件音乐与文学跨界的大事:华语流行音乐的“词坛泰斗”庄奴先生去世,人们才发现原来那么多隽永的歌词都是出自这位资深才子的妙笔;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爆出冷门,击败村上春树、阿多尼斯等热门候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研究者关注摇滚乐已不新鲜,北大谢冕教授把崔健的《一无所有》选进了《中国百年诗歌经典》,复旦陈思和教授更是在教材里用了一节的篇幅专门分析这首歌,并称赞崔健为中国“首席摇滚诗人”。陈思和教授也把摇滚歌词与流行歌曲做了切割:流行音乐是“媚俗的商业文化类型”,迁就大众的兴趣,因而“必然不可能含有太多独特的及创造性的内容”;而摇滚乐则是“对流行音乐的叛逆”。曾被视为“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似难登文学大雅之堂,但其实流行音乐与诗歌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说不清的家务事。国风乐府是当时的民间小调,后来都成为文学的最高典范。宋词和今天的流行音乐最为相似,柳永的词甚至传唱到西夏和高丽的街头巷尾,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流行音乐中当然充斥着大量俗劣之作,但其中自有绝妙好词,在黄霑的《沧海一声笑》,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还有李宗盛、林夕、方文山等人的佳作面前,当代诗人们也未必很有底气。这些人真可以称得上流行乐坛里的文学大师。”

对作者崔健而言,《一无所有》只是一首简单的情歌,但他也指出歌曲中有着对个人自我的强烈追求。一些人认为歌中表达的是爱情和欲望,很有《诗经》的文学表达手法的继承和活用。还有一些国外专家认为歌曲中包括政治隐喻,将中国喻为其中的女友。也可以理解为作品体现了一种民族性。佛罗里达大学学者乔纳森•马图赛兹认为,这首歌表达了政治上较为敏感,且无法通过其它任何媒体表达的理念。这种解读认为,歌曲开始不久后的歌词“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是在对一种“屈辱,缺乏个性、财产和个人自由”的情绪表达:,一种年代中国青年的“失落感和迷失感”。民族音乐学者蒂莫西•布雷斯指出,对这首歌曲歌词的一种常见分析就是,“一个男孩对女友所说的话,就像年轻一代想对其祖国说的话一样。”布雷斯认为,这种歧义来源于歌曲名称《一无所有》,从词组结构上来说,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但是从一句表达来看,这句话没有主语,所以就既可以认为其指的是“‘我’一无所有”,这时这首歌就是有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我们’一无所有”,这时歌曲就有了社会评论的高度。

复旦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认为,《一无所有》是崔健早期摇滚作品的代表作,与其他早期作品一样表达了觉醒的个体在“长征路”上或正要“上路”的情形,表达了一个文化反抗者追寻个性的艰苦历程。他指出,歌曲的核心主题是“否定”,对过去、历史与现实的否定产生了“一无所有”的情境。李皖称歌曲是崔健“突然爆发的呐喊”,其内容与当时刚走出文革的中国民众思想状况吻合。他认为,老一辈人经过了文革的幻灭,建国三十年坚持的信仰和理想从此不复存在;对年轻一代人而言,小时候接受的价值观崩解,使他们陷入了巨大的空虚感中,经过了追寻“伤痕”和“反思”以后面对的价值真空将它们置于迷惘的十字路口,对现实产生了焦虑与困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认为,改革开放开始以后,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中国民众受到了刺激和唤醒,加深了物质与精神上的赤贫感。《一无所有》与这样的心境产生共鸣,让听者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崔健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称:“创作《一无所有》实际上很简单。写这首歌的时候没什么,我甚至都快忘了”,创作契机是为了参加百名歌星演唱会而想写一首新歌,因为以往的作品“可能不大合适”,于是便“随便写了首歌”,写完音乐填词后选择了最能代表整首歌词的“一无所有”作为标题。

坚持自我的个性,坚持独立的思考、表达,坚持对自身和现实的审视,这是崔健的原创音乐带给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诞生了一大批广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品,如同四十年来的中国经济一样,四十年来的中国诗歌也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批极其优秀的重要诗人,除了书中所写的北岛、舒婷、多多、芒克、顾城、王家新、西川、海子、柏桦、李琦、叶玉琳、杨克、陈东东、张烨、潘维、江一郎、史一帆、韩东、伊沙、潞潞、黄灿然等诗人以外,尚有安徽的梁小斌、叶匡政,山东的寒烟、孙磊,重庆的傅天琳,河北的大解,河南的蓝蓝,云南的于坚等。他们以各自的才华与能力,为中国诗歌添光溢彩,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后人将会记住他们,文学史也会记住他们。但是其中似乎没有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能够扛鼎的作品。期间,著名诗人杨牧的《我是青年》也是轰动一时,但是太短,无法担此重任。诗歌《风流歌》是一部长篇抒情诗,我认为能够担当扛鼎重任。这首长篇抒情诗是著名诗人纪宇于1980428日晨写于青岛,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并作为交换节目与各省、市广播电台交流,举国传播,广泛流传,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年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198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诗集《风流歌》。后来,纪宇续写了《风流歌》之二和之三,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大中学生们争相传抄、朗诵,在八十年代的大学里,无人不知《风流歌》。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传承经典。

《风流歌》内涵丰富、深奥,对社会、对人生作了深层的探究,更新了传统的美学观念.诗人通过对风流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人生的热切向往和追求.此文历经几年,共接续到三部,当时很多的广播台争相播放朗诵,今天全部搜集整理。在此发布,希望读过听过的和没有接触此文的朋友一领其中的文范。《风流歌》是一首震撼人们灵魂的好诗。诗作对美的执著追求,令人振奋! 从哲学的角度看,《风流歌》对社会、对人生作了深层的探究。从美学的角度而言,《风流歌》更新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在新诗创作多了平庸,少了灵气之时,《风流歌》开拓了新诗创作的崭新天地,为新诗的发展立下了一块丰碑。《风流歌》由四部分组成。一、什么是风流;二、风流的自述;三、我和风流;四、真正的风流。无疑,它是一个境界深邃、音域宽广的协奏曲。《风流歌》是颂歌,《风流歌》是放歌。《风流歌》好比是辽阔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其内涵相当丰富、深奥,需要认真品味、解读。  “风流”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指有功绩、有才华,不拘礼法的人的行为,又指男女间行为放荡的苟且之事。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视风流为轻佻、放荡、不正道,而无视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闪光点。纪宇不为传统观念所囿,为“风流”正名,为之唱了一首天地浩然正气的颂歌。其作品有以下显著艺术特色:

执著的追求。诗人开篇就提出:“风流呦,风流,什么是风流?”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接着,诗人直言不讳,表白了自己崭新的观念:“风流呦,风流,谁不爱风流?”对这个严肃的问题,诗人作了长时间的思索:“我思索的果实像仲秋的石榴。”这表明诗人的思索已经成熟。诚然,只有悟到“风流”的真谛,才能说出“风流”的内涵。在“什么是风流”一节中,诗人认为只有“风流人”才能认识风流、理解风流,说出风流的内涵,指出风流的外延。如果像“丑类一般鼠窃狗偷!”、像“苍蝇一样追腥逐臭”,那怎能理解透彻“风流”? 怎能追求到“风流”? 接着,为了寻求风流,诗人不仅询问了朝阳、北斗,而且询问了彩蝶、蜜蜂、大海、明月。诗人问道:“风流呦,风流,你在哪里?”彩蝶说,在“春光里嬉游”;蜜蜂说,在“花丛中奔走”;大海说,风流是浪上一只白鸥;明月说,风流是花下一壶美酒。这些回答,既含蓄,又浪漫! 说明风流的内涵是丰富的、多义的。为了进一步彰显风流的内涵,诗人又将风流与理想、青春、友谊、爱情、道德、时代等进行比照,从正面强调了风流的美好、闪光的本质。诗人诠释了风流的内涵后,又谦恭地说:“风流呦,风流,请你回答: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浅陋?”应当说,诗人对风流的理解是深刻的,既解读了风流的本质,又发现了风流的美,以及风流在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变化而变化。诗人对风流的寻求,不在于他是否发现了大千世界的全部风流,而在于对风流的执著追求:“风流呵,我发誓将你追求”。假如炎黄子孙都有这种追求精神,中国将会成为“风流”之国,人民将成为“风流”之人。在华夏大地上,多一点“风流”诗、“风流”歌、“风流”舞,那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啊!

虔诚的自白。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让风流自问自答:“什么是风流? 风流在哪里?”风流说,他是“僵化的敌人”,他是“春天的密友”。他像鲜花、像姑娘、像鹿、像雄狮。将风流比作鲜花、姑娘、鹿、雄狮,突出了风流鲜艳的色彩,妩媚的姿容,矫健的体态,威武的气概。在诗人的笔下,抽象的风流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有时像“清风徐徐”;有时像“碧水悠悠”。诗人进一步将风流拟人化,让其自述道:“有时,我化作新娘秀发上一段红绸;有时,我变成战士躯体上的一副甲胄;有时,我是明眸里的一丝火花;有时,我是铁马冰河风飕飕;有时,我是气吞万里雄赳赳”。在这里,诗人赞颂了风流的阴柔美、阳刚美、明丽美、苍凉美、雄壮美。看得出来,诗人通过绘制风流的美丽图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人生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痛苦的反思。古老的中国优秀文化,造就了大批英雄豪杰、风流之士。屈原、张衡、张骞、鉴真等,他们的风流业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争辉。对他们,诗人作了热情的歌颂:“血沃的中原呵,古老的神州,有多少风流人物千古不朽!”然而,在中国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风流人物并非一直被颂扬,相反,在黑暗的年代,不少风流人物都被埋没,甚至被丑化。还有一种现象:一些人思想观念落后,不知风流为何物,错误地将其视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韵事。在“我和风流”一章中,诗人痛苦地回忆了“风流”被玷污、被亵渎的情景,指出这是庸俗、愚昧的表现。应该说,这段痛苦的反思,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告诉人们: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积淀太重了! 如果不作深层挖掘,无情抨击,就无法清除历史的陈垢。试问:陈垢不除,谈何风流?

风流的时代。如今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是风流的时代。时世造英雄,开明盛世,为风流人物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英雄造时世,风流人物创造了历史,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新的历史时期,神州大地涌现出众多风流人、风流事。作者在诗中写道:“炉前激战,酿一炉红酒,遥举金杯,为祖国祝寿;海上疾驰,抖一条白绸,浪献哈达,赠五湖四海。”这是普通劳动者的风流!“在西德考博士学位,对答如流,一片绿叶舒展,预示金秋;去美国作旅行讲学,切磋研究,一枝红杏出墙,满园抖擞。”这是时代精英的风流。焦裕禄,可谓风流官;雷锋,可谓风流兵。放眼神州,花有风流,松有风流;北斗有风流,卫星有风流。在这个风流四溢的时代,祖国亿万人民都在创造风流,追求风流,共同“绘四化之图,建幸福之楼,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铺锦叠绣!”诗人满怀激情,放声歌唱风流的人,风流的事,风流的时代,读之,令人精神振奋,力量倍增!

浓烈的感情,磅礴的气势,面向现实,讴歌时代是纪宇诗歌的鲜明特色。在当时诗人纷纷转向非诗时代,诗歌面临危机的情况下,纪宇不拘于时,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创作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时代需要纪宇这样的诗人。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似乎降低了诗词创作的门槛,特别是对商业化创作的过度追逐,大量低俗、浅薄的诗歌的充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诗歌在数千年来一直传承的风雅和神圣!

《一无所有》很短,但是意蕴深远,令人久久难忘;《风流歌》很长,但是句句叩击心灵,震耳发聩。向文学经典《一无所有》《风流歌》致敬!



崔健1.jpg
崔健3.jpg
风流歌1.jpg
风流歌2.jpg
风流歌4.jpg
风流歌3.jpg
风流歌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3 0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经典,一直影响着我的创作。《哥德巴赫猜想》是1978年在炼油厂时,在《人民日报》上读到的,当时轰动很大。问好李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01: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疯子 发表于 2018-12-23 09:57
这些经典,一直影响着我的创作。《哥德巴赫猜想》是1978年在炼油厂时,在《人民日报》上读到的,当时轰动很 ...

谢谢张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这个帖子还要继续写下去,表达自己对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的致敬!问好张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