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9-24 13: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贤思齐 于 2018-9-24 13:49 编辑
在一个缺失信仰、恶人当道、权力横行、是非不分、狂妄自大的世界,置身其中的人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白轮船》的主角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小男孩,流动商店的售货员叫他“大耳朵”,外婆喊他“小傻瓜”,整本书里,他都是“孩子”。
小男孩被父母遗弃,和外公住一起。“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谁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赛克湖上当水手,他的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儿子留给外公,自己到城里去了。一去就再没有回来。”事实上,他妈妈和爸爸都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这个孩子是个“多余的人”,他们都不要他。小男孩每天基本上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给石头起名字,在外公给他垒的水池里戏水,拿望远镜看白轮船,想想自己见到父亲的情形……
本该享受父母疼爱和呵护的孩子,却成为被遗弃的孤儿。父母并没有去世,可是没有人在意他,他就这样孤零零地被扔给了一个老头,被隔绝在父母的爱之外。如果看不到,没有希望也就算了。可是犹如隔着玻璃看到了希望,却永远得不到希望。
白轮船上有男孩的父亲,他也因此对白轮船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有人说,白轮船代表希望,这并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这种希望是不会成为现实的。这个孩子自己也在假想中意识到这个问题,当白轮船登岸:
爸爸也要回家。妻子和两个孩子要在码头山等他。这可怎么办?跟爸爸走?爸爸肯带他吗?要是带他,妻子就要问:“这是哪一个?从哪里来的?他来干什么?”不行,还是不能跟爸爸走……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轮船走了,不见了。白轮船的故事到此结束。该回家了。
这哪里是希望呢?只有绝望和伤心罢了。
小男孩没有名字,恰恰代表了所有人。最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小男孩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处境:仿佛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孤独地在世界上生存着,以为拥有希望,其实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绝望。可是我们常常会活在这种幻想当中,自欺,也欺人。
作者在书中也说:
他当时也还不知道,在他的小小生活道路上他将遇到一些新的大事;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一天,在整个人世上,他竟找不到一个靠得住的人,能跟他在一起的只有书包。而这一切,全因为他有一个心爱的关于长角鹿母的故事……
他找不到一个靠得住的人——包括他的外公,这是怎样的孤独和绝望?当这个“心爱的关于长角鹿母的故事……”也破灭的时候,他该何去何从?
秦文君说:我很喜欢《白轮船》里深层的优雅,那对大自然、对善和美的尊敬;还喜欢书里体现的自由意志、爱,以及承受苦难也不愿放弃自己梦想和信仰的执著。
也有人认为“《白轮船》使孙少平获得了力量,使他明白了自己也应该像小男孩一样,去追求自己生命中的白轮船”。
其实,《白轮船》不仅仅让人去追求梦想和信仰,恰恰相反,它揭示了梦想和信仰被毁灭的残忍。他告诉我一个无助的、梦想的、善良的小男孩为什么会去选择去自杀?到底是谁让他走向这样的人生绝境?
小男孩有个老好人外公“快腿莫蒙”,“一向对任何人,即使只有一面之识的人,都十分热忱,他乐意随时为别人做事,为别人效劳。”可是,大家“跟他相处很随便”。虽然他任劳任怨,乐于助人,“忙忙碌碌得过了一辈子,可就是没有学会使别人尊敬自己”。他并不介意,因为他相信古代的传说“打从我们的老祖宗长角鹿母起,我们布古人就是一家人。圣母长角鹿传给我们的是友爱,要我们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要做到这一点……”可惜,只有小男孩相信他的故事,并且和外公一样,对人友爱。他的二女儿女婿阿洛斯古尔尤其做不到,经常酗酒打骂老婆。
一切从外公给小男孩买了新书包开始,外公每天要骑马几个小时接送小男孩。阿洛斯古尔让岳父莫蒙帮他运松木,中途莫蒙要去接放学的小男孩,得罪了阿洛斯古尔。阿洛斯古尔有权辞退莫蒙,也可以休掉老婆别盖依。莫蒙为了女儿和外孙,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于是在谢大赫玛脱的怂恿下,枪杀了“长角鹿母”……
孤独的小男孩因为“长角鹿母”的故事,感受到了信仰、温暖,感受到了世界美好的一面,这是外公给的。当现实的残酷让无奈的外公举起枪杀死了“长角鹿母”的时候,小男孩的世界就完全坍塌崩溃了。
一大家子人都在一起吃“长角鹿母”,阿洛斯古尔砍下了长角鹿母的头,并且劈下鹿角,砍烂了清澈的鹿眼睛……一向不怎么喝酒的外公也喝醉了,躺在土灰里。小男孩把外公翻过来后,好像看到了被阿洛斯古尔劈碎的白色母鹿的头。孩子吓得不行了,想要变成鱼游走。“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到河边,径直跨进水里……”谁也不知道孩子变了鱼顺着河游走了。
当这个世界显示出它本来就残酷的真面目,当所有幻想的美好荡然无存的时候,对于小男孩而言,人生已经没有了生存的意义。如果是别人杀了长角鹿母,祖孙俩也许还能保有内心那一份共同的美好幻想。恰恰是外公杀死了长角鹿母!如果这样,不如当初就别给予小男孩以希望,给了他希望又彻底摧毁了他的希望,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
而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都曾经对未来、对美好生活充满幻想,都曾经相信大人给我们编织的“童话”——譬如圣诞老人、白雪公主、牛郎织女,都曾经坚定地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但是残酷的现实世界早晚会改变我们,甚至,改变我们的人就是当初让我们拥有幻梦的人,我们信仰就此崩塌,希望开始破灭。当人没有向美向善的追求时,人就会变得市侩、猥琐,开始逐渐堕落,甚至恶行累累。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上,难道最终的结局都只能像莫蒙一样无奈地同流合污吗?或者像小男孩一样,走向死亡?这个恶人横行的世界,就容不得一个纯真善良充满幻想的孩子吗?就容不下一丝信仰和美好吗?
在这个规则和潜规则盛行的时代,在这个倡导民主之风却又集权横行的当下,难道好人就没有好报吗?
难道到处可见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真如那个树在路边的广告牌一样仅仅是广告而已吗?
难道我们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学校学习接受一套正统的团结、向上、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却又在家长、老师、同学们之间践行另一套拆台、打架、谩骂的浸染和熏陶吗?
这个信仰崩塌的现实世界没有纯真和美好,因为这只属于孩子。而“孩子认为公正合理的做法,大人们却不照着去做。他们的一切做法都和这相反。”
面对被毁灭了信仰和希望而离开这个世界的小男孩,作者在最后说:
“你游走了。
现在我只能说一点:你否定了你那孩子的灵魂不能与之和解的东西。而这一点就是我的安慰。你生活过了,就像亮了一下就熄灭的闪电。闪电在天空中划过,而天空是永恒的。这也是我的安慰。”
“使我感到安慰的还有,在人的身上是有童心的,这童心就是良心,就像种子有胚芽一样。没有胚芽,种子是不能生长的。不管世界上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只要有人出生和死亡,真理就永远存在……”
“孩子,在同你告别的时候,我要把你的话再说一遍:你好,白轮船,我来了!”
作者这样说,也许是怕故事太过“残忍”了让人无法忍受,给读者一丝安慰罢了。就像鲁迅在《呐喊》里“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目的只是“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罢了。
为什么《白轮船》故事里的那个善良的小孩却最终自杀了?带着这一点思考,我的内心久久无法释怀和平静......
在这个中国人喜爱的中秋团圆之日,读着白轮船的故事,又让我想起了那因为爱情,因为婆媳关系、因为夫妻关系而自杀的表姐和我们老家村里的村姑。在我的心中,她们都是非常善良,和我说得上几句真心话的善人。
戊戌年中秋节11:11至 13:38 写于见贤思齐教育咨询工作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