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宋庆法 于 2018-5-29 20:10 编辑
习惯了爬格子,尽管常常熬夜,把涂成一团乱麻的草稿,一笔一划誊写在稿纸上,然后投进邮筒就听之任之。自从铅字改成激光照排,记得是《淄博日报》的蔡绍芳老师,曾专门写信给我,要求把行文由“竖”改成“横”,再后来被电子版、数字版取代,投稿方式变成邮箱,写作方法也变成了敲击键盘,这样是先进了,可难为煞了“画家”,对于新生事物,有勇于接受的信心,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就是当时人们广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会“喂鸡(微机)”,从此淡出写作队伍,板着指头算来,大概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吧。 其间也不是没有试探着操作,脑子反应不过来,又要注册、又要邮箱的麻烦事,简直像是天书,最终也只好放弃。 随着电脑的普及,一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得打,打了上句,把想好的下一句给忘在了爪哇国,扭劲巴力敲出来的文,还要依靠别人发送邮箱,一点点学,久而久之熟也生巧,逐渐会独立操作了。 是在前年吧,临淄作协的姜健老师发给我一条短信(当时也不会微信),说苗露老师主持的中国文学现场挺好,可以试着发文看看,并且详细说明怎样注册及发文版块。既然姜老师盛情推荐,按步骤注册成功后,尝试着发了几篇拙作,没想到就登在《淄博财经新报》副刊上,这样快捷的发稿用搞模式,打消了以前的种种顾虑,一有空闲就手痒,忍不住码出个“丑媳妇去见公婆”,稀稀拉拉发过几十篇,不敢说“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对自己的成就感还是很欣慰的。 没出百天,风云突变,新报副刊就要与之告别,当时心中翻江倒海般难受,刚刚入门就遇上关门,下一步该怎么走呢?在苗老师他们开导下,写了《一曲终了人莫散》、《换乘驰途期纷呈》等文,算作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 柳暗花明,2017年7月2日淄博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后,第一时间填写了会员申请表。快要到耳顺之年的人,走近了网络作家协会的殿堂,白天除开应付琐碎公务,办公室和晚上的居室,都是我的写作空间,几乎把原先的应酬和学习“54号”时间全部利用起来,家人省却了心事,朋友圈里不断传出赞许和羡慕。有时做梦都在写稿子,猛一睁眼,唯恐梦中的语句丢失,连忙摸索出纸笔记下来,以至于床头柜上纸和笔是必备工具。后来干脆用手机记录下偶得,比起纸和笔来更是方便了许多。 通过网络作协的线下活动,还结识了丁老、樵夫、小云儿、心明等前辈文友们,他们的那些美文,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写作同做任何事情一样,难免有“钉子户”当拦路虎,搜肠刮肚也敲打不出字来,宭境的困扰夜不能寐,有时实在遇到卡壳的尴尬,就想到了这些文友老师们,发个离线文件让他们出主意当参谋,或给予修改润色,代为捉刀增色不少。写作的辛苦,为文的人都深有同感,但累并快乐着,稍有些许收获,分享在朋友圈也是乐事。努力就会出成果,“多肉征文”进入“十佳”,“淄博蓝”也勉强得了个三等奖,这一些都得益于网络作协提供的平台。 有些人对网络平台有点不屑,总认为还是纸媒高大上,殊不知时势造英雄。如今是网络时代,也就是苗主席一再告诫的:“弃纸时代,仍念念不忘落日余晖,必导致南辕北辙,与网络文学完全陌生化。”最近看到有关资料说,网络文学是中国新“第五大发明”,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78亿人,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约1400万人,很自豪,自己是其中一员。 网络文学,线上发文快捷顺畅,线下故事如菡萏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