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湖 王承善
尊敬的各位领导:
国主任创作室在龙泉村成立已近十五个年头了,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所以今天的心情非常激动,以心与心的交流作为题目。尊敬的国主任,我有幸拜读您的大作《桃花依旧笑春风》等佳作,使我深受启发,有好多心里话要对您说,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我对您的尊重,因为在您的作品中给予了我的是感受深、印象深,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已对您10余部作品专心学,您能把实际的事物写的再实不过,表达的让人感到奇妙无穷、回味无穷,在阅读时不知不觉喊出好字,喊出妙字,因为篇篇都在吸引着我,句句都在打动着我,特别以龙泉村组诗九首中的逛龙泉村桃园,你用8句诗50个字,把整个园区优美环境写了个正着,你用“人在花中走”5个字透出了优美的环境,接下来“花向人招手”也是5个字,桃花向人招手,人与花和谐共享的幸福感在读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感到有着浓浓的花香扑面而来,再如春芽的形象诗,告诉人们人生做人的道理,坚定理想,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坚贞不屈应对困难与问题,展出自我,登上高枝。再就龙泉村水库中的后两句“愚公智叟双携手,日进斗金在龙泉”一句诗非常深入的反映了水库工程的形成与施工,并不是喊出来的,用愚公的精神,天天在干,年年有变,实际6个水库10多年的施工期中的规划设计,用愚公智叟结为一体再恰当不过,龙泉村战略经济强村,强村富民,村两委几十年如一日,无条件创造条件,硬是走出一条大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用日进斗金在龙泉总结的淋漓尽致,用7个字反映出了龙泉的经济发展面貌,让人感到语句的精、细、深,再看龙泉村这首诗共8句,112个字,对龙泉的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从村民居住的楼房村中的道路硬化,配套设施,村庄绿化环境,村民日常生活现状、着装和心态及劳动力就业现状,村庄的新格局,新气象,所有一切说了个遍,写了个全,把实际的方方面面用8句诗细化的一目了然,用春晖永驻是名片结句村的经济载体,春晖集团用名片去宏扬、继承作为村庄的精神去传颂,说出了龙泉人的心声,写出了龙泉发展之亮点,在龙泉村这首诗里的112个字闪着金光,照射着村庄,亮化着村民生活中的幸福,美化出了新村新貌胜似城的豪情,历历在目。国主任在龙泉传播文化15年,就向当年的蒲松龄在西铺,我们龙泉村要加倍珍惜国主任在龙泉村所做出的一切贡献,并且准备把您在龙泉村的点点滴滴经过整理,形成文字记载,载入历史史册。
尊敬的国主任,您的作品,我通过学习,在其中具有特色的题材也就是说其他人看不见摸不着,想也想不到,被您发现了,让您写活了,像如“华山索道”“五台山抽签”包括这300余首诗中的山、水、雪、雨、江、河、人文、地理、社会现象都是在别人之上的,让人爱读的佳作,我认为读过您的书的人,从中能学得在别处学不到的知识,最为让人敬佩的是你所有作品有信念、有立场、政治素养极高,感情亲情极深,把不健康、迷信、对生活负面的语言视为禁区。之所以我对您的作品看重的是要多看、多学,学而不尽,作为榜样学,做人、做事、鲜活的立场始终保持不变色,学习您人正影不歪,一步一个脚印生活有奔头,事业有目标,天天讲进步,年年果实硕,用付出,用劳动争创巨作,展示了人生能量,谱写了社会文化的辉煌。
尊敬的国主任,我是通过与您认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您的作品已有十年之久了,在其间不时有机会与您汇报心得,之后内心总觉过意不去,因为从认识您到现在,都是真心实意的为我们一班人,为我们这个村熔入了相对重要社会时代文化,促进了我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村志、村报为例,这些工作都是在您的影响下开展的等等,这些长时间想用谢谢您来表达,未免太简单,通过学习了您这么多的作品,而且又是免费学习,事当重报,而是拿放不下,天天在想,最终选定读后感向您汇报取得您的谅解,说到评您的文章,就是给我斗大的胆也不敢用,您是我学习进步的尊师,我会长期吸取您的作品精华,丰富生活,增强知识面,同时更盼您的新的大作面世,最后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祝到会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全家幸福安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他有一支磨不秃的笔
因被承新友的精神感动着,所以早就立誓要为他写点东西,哪怕是只言片语。可几次想伏案却始终未能坐定。理由的档案里,杂事缠手并不重要,主要是怕自己的语言无法用来对这位诗杰进行概括与归纳。万一指金曰铜,或者挂一漏千,岂不自酿悔酒。好在,自知朋友之你我,是最能相互理解与宽容的,于是,在一个周末拿起了笔。
说是被精神感动,倒不如是为形象所冲击更为确切。
初识国承新,还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他那在部队修饰过的朴实外表,再标准不过的一口淄博话,尤其是拿在手里递过来的一大摞自嘲为土诗的新作,一下把我脑海里拥有的许多关于时代的记号,翻译成了别样的编码。我不得不把这位和“伟岸”无法蹭边的新朋刮目相看着永远定格。所以,当经历过出国、离职、改行等的数十年后再次联络,思绪的画面依然准确无误地和当时的那些编码对上号——半点不错,还是那位用“笔耕不辍”来形容绝对不过的国承新。你看,仅在2014、2015两年时间里,三大部关于中国前期文学巨匠贺敬之、臧克家、苗得雨三位的,洋洋数十万字的诗文启示录出版了。一个已经进入老年行列之人的能量,大得几乎让人不敢相信。我的归结倒是可以成立——他手中有一支永远不会被磨秃的笔。
早年的承新,就是因常用笔去写自己,写家人,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被出了名。《风流孝妇河》 《我们一起走过童年》 《风从故乡来》等,汇集着的全是从孝妇河两岸捡拾来,又用国氏之笔涂绘过的乡土故事、流行语言,怎能不被大家所喜欢。尤其,当他拜师齐鲁大地土生土长的大诗人苗得雨后,其笔下之语句无论写人还是论世间诸题,都变得愈加流畅和华丽。我最忘不了的就是他们师徒二人反反复复的交回之篇了。有了这些交回,最终铸就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那本关于苗得雨诗文的启示录。翻开该著,知名诗人的形象、风格乃至修辞之语,都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我不得不佩服承新的归述能力和文字表达技巧。
用“遇事便成文,过脑即成诗”来形容诗杰国承新再恰当不过。仅据最近微信上流出的琐碎片段,我发现他几乎成写作痴了。携老伴南国游玩,继而台湾观光,恰成了他采风、素描等的专项目之旅。描景,叙物,记玩,写人,四处搜材,多角度谋篇。有位导游被他那支笔逮着,却也流出了纸面上长长的一大段。一趟归来,成诗成文无数,不少的见于传媒,另在排号待发表的肯定还有若干。
从手握劲笔长久不放这股劲头上看,我的朋友国承新似乎更年轻了。
201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