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310|回复: 0

【消失的记忆征文】挣工分的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6 21: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云 于 2017-6-26 21:40 编辑

     挣工分的年代[
      高青 郑书元
      我珍藏着一本《社员劳动工分手册》,它是人们挣工分那个年代的最直接的见证。四十多年过去了,它已经成了人们消失里的记忆,再次回顾别有一番感概。
      在挣工分的年代,大家干得是集体活 ,吃的是大锅饭,挣的是工分。那时每个生产队里的树上都吊有一口生铁钟,队长每天分三个时段(早晨、头午和下午)按时敲钟催人们下地干活。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固定的集合地点,队长敲完钟后就蹲在那里,等人们到齐后一一安排农活。按照不同的劳力分配不同的农活。有各小组长带领手下那些人去地里干活。人们来到地头先要歇会儿,抽烟的抽烟,方便的方便,然后就开始干活了。中间人们累了还要休息一段时间,人们利用这段时间做点私事,给家里的家禽和牲畜剜些野菜割些草,那些妇女们趁着休息纳鞋底,做鞋帮。那时人们上坡干活都各自带着一个篮子,收工时都有以外的小收入。
     “包工紧,日工磨,自留地里干好活。”这就是挣工分年代的真实写照。那时,人们出工不出力,尽管领工不时催促絮叨,可还是拿不住人们的手,人们挣的是工分,全靠自觉。干得是良心活,这就是日工活的特点,靠的是时间,要的不时效益,就突出了一个“磨字”。后来生产队长实行包工活,就是把这项农活包给几个人去做,工分定好,干完后平均分摊工分,所以就出现了包工紧的说法。那时,每家每户都按人分有极少量的自留地,人们起早贪晚经营,就有自留地里干好活的一说。
      那时,每天晚上,村里的钟声响了,这是生产队记工分的信号。干了一天农活儿的人们不顾劳累,纷纷拿着自己的《社员劳动工分手册》去生产队的办公室去登记工分。当官的专门聘有威望和大家信赖的记工员负责每天登记工分。每天晚上办公室里挤满了前来登记工分的人们,煤油灯下,记工员认真的为每位社员登记当天挣得工分,一旁还有专门监督记工分人的村干部,生怕人们作弊。记工员本人的工分自己不能记,得有专人为他记。每天晚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办公室里了,有个别吃饭晚的人纷纷拿着干粮吃着前来登记自己的记工分,要不晚了记工员就不等了,干脆熄灯关门,挣一天的工分也就过期作废了。
     “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一句打油诗,道出了那个年代工分对农村人的重要。在土地未承保之前,土地集体耕种,从事农活的人们叫社员,也叫劳力,相当于现在的村民。社员们每天下地干活,生产队给记工分,也叫挣工分。男女各分非劳力、半劳力和整劳力。老弱病残者为非劳力,十八岁以前为半劳力,成年男女为整劳力。干一天农活按不同的劳力等级分别记六分、八分和十分。生产队每年年初发给每个社员一本《社员劳动工分手册》,记录人们的出工日期及从事的农活名称和工分数。每月有合计,年终有累计,到时用自己挣得工分参加生产队里的年终决算和分红,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经营,从此结束了人们挣工分的年代,那本《社员劳动工分手册》已成了人们的一份珍藏。可是那些曾经挣工分的人还在,记忆犹在,“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那句打油诗似乎成了人们难以消失的记忆。
       2017.6.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