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7446|回复: 2

国承新文章:贺敬之——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0 15: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贺敬之——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
读贺敬之诗文综述
国承新

   经过两年多的艰难跋涉,我研读了贺敬之先生六本现代诗,一本古典诗,一本《贺敬之文艺论集》。这虽然不是贺敬之文学创作的全部,但反映和体现了他这大半生的文学理念和学术造诣。在这没白没黑的读读写写中,我逐渐走近了贺敬之。一个激情燃烧的贺敬之,一个坚定的马列主义诗人贺敬之,就像电影一样在面前来回播放,走进我的灵魂,让我按捺不住一次次的回放。我有心对贺敬之的文学理念、学术造诣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无奈早有文学大家周良沛、李立中、贾漫、吴奔作了无可比拟的评价。周良沛称他的“歌剧《白毛女》是以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焕发的美学光彩,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并被多国搬上银幕、舞台,译成多种外文,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并获得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贺敬之从而也以剧作家闻名于世。对他的新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则作出了不仅标志他的诗的高度,而且更是开一代诗风之作,为新诗史写下了很光彩的一页。”并对诗人的人格作了“几十年风云多变,诗人的心不变,从诗的文本看,毫无疑问,贺敬之是一位饱含着诗的童心的理想主义者。”而李立中则称赞贺敬之的诗是“真情激荡的颂歌”“气势磅礴的时代画卷”。“以声传情的音乐美”。贾漫则说他的诗是“秀而不媚,独而不傲。”“‘白’而不浅,‘隐’而不晦,不以风月为雅,不以花粉为媒,不以安适为本,不以苟活为安,不以私怨为垒,不以冷暖为念。而是把目光转向时代的大气候,转向整个民族的忧乐,转向历史的风云。”吴奔在他写的《江山留韵律,日月寄诗魂》一文中称赞贺敬之的诗“在诗的意境上,诗人站在当代形势与思想的高度,推陈出新,耐人寻味。显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扣响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这种种的评论和序让我自然有一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的折服。然古人有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论家多是从他的文学理念和文学造诣上去看待贺敬之,而我却从贺敬之的诗文中看到了他的政治理念。这就是贺敬之——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
   我说贺敬之是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并不是信口开河的堆砌词藻,而是贺敬之八本诗文所透露出来的讯息和折射出来的光彩。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他归讷概括出四个部分,来一一展示。
   让信仰诞生在追求里。贺敬之(1924年11月5日出生)曾用笔名艾漠。山东贺家窑(今枣庄市郊)人。这是一个穷困、闭塞的小村。父母是贫苦农民。他的第一个追求是追求学业。童年时,他靠亲友的帮助,进了一所私立小学,1937年暑假,他考上了设在滋阳县的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他当时只有13岁,是最小的一个。不料,他入学没几天,日本侵略军打过了黄河,直逼济南。学校急忙动员学生回家,随后迁往湖北,组建“国立湖北中学。”1938年春,母亲把家中仅有的五块钱缝在他的衣角里,送他与几位同学一起找学校去,步行加扒车,挨饿又冒险,终于找到了学校。此时,抗日如火如荼,这个武当山下的城市一下沸腾了。日日夜夜唱着抗日歌曲——冼星海的《我们在太行山上》在这种氛围下,贺敬之追求正义,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开始以诗为武器参加战斗了。1938年10月后,日寇逼进武汉,学校西迁入蜀。在这里贺敬之参加“挺进读书会”,阅读许多革命书刊。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更多的了解了共产党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大批的杰出的人民革命领袖人物,内心向往延安。应该说贺敬之从此便有了信仰马列主义的萌芽。1940年4月,地下党员李立方从成都来找贺敬之,并约上程芸平、吕西凡一同步行43天,历经艰险到达延安。当时16岁的贺敬之先是进入徐特立为院长的自然科学院,后进鲁迅艺术学校中文系,进入了他追求光明的新阶段,也启开了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信仰为人民服务倾其一生的阀门。9月至12月开始了以诗歌为武器的革命,开始大量发表诗歌作品,在《北方的子孙》中他喊出了“我们是一直用那赤热的期待,期待天明呀!”在《我们的行列》他写到“今天,你这陌生的人儿,还得再站起来,在中国的火光里,前进!”《在西北的路上》他写到“而我们四个,喘息着,摸索向远方……”一个喘息一个摸索,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则体现了诗人对光明的追求,对信仰的求索,是不计艰险的。这些在《我的小同志艾末》《自己的催眠》《我们生活得好、同志》都体现出了诗人心念祖国,期盼驶向新的历史门槛,走向明天一个朝阳来呼唤的祖国。期盼“我们想,有一天,太阳打从我们共和国的草原上升起。”在他的《放声歌唱》里则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决定吧?”——“决定了!!”“我们,到‘那边’去!——到,我们的延——安——去!……从我这简之又简,省之又省的引文中,你不难发现贺敬之是一个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活的人,即便到了晚年,他在《赠诗友》中的“诗心未负江山债,诗人非属江郎才。历难更开新诗境,黄河九曲诗訉来!”和他一九七六年十二月《访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中的“死生一绝投八路,阴阳两分七贤庄。四十二载访旧址,少年争问路短长”中都可窥见他那颗追求光明的心,和诗化了的信仰。
   让信仰在激情中燃烧。因为贺敬之的诗文从打一开始就诞生在追求里,孕育在信仰中,所以他的诗无不像打着雷,裹着电,让信仰在激情中燃烧。从诗中看除了贺敬之写的《北方的子孙》《夜两章》《我们的行列》《弟弟的死》《五婶子的末路》《鸡》《牛》《夏嫂子》《儿子是在落雪天走的》《小兰姑娘》《老虎的接生婆》《祭灶》《葬》《圣诞节》《铁拐李》《红灯笼》《小全的爹在夜里》《醉汉》《瓜地》《黑鼻子八叔》这20余首记录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无奈,描述劳动人民的善良和觉醒的诗以外,应该说贺敬之的诗都是高亢和富于激情的。而这种激情仿佛初展于《回延安》,爆发于《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你看他在《放声歌唱》中是这样写:“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啊,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生活的浪花在滚滚沸腾……啊,生活的浪花在滚滚沸腾!”(楼梯式,为方便书写,我武断的连接了),在《东风万里》他这样写:“五千年的白发,几万里的皱纹,一夜东风,全吹尽!”谁能有这么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而因着对共产党信仰,诗人才激情迸发,请看诗人激情爆发的代表作《雷锋之歌》这首一千二百多行的长诗除写了雷锋的苦难,解放翻身报答党,报效祖国,先当工人搞建设,后当兵保卫祖国,由于感恩党、感恩毛主席,接受毛泽东思想熏陶,把党来比母亲的人,不幸以身殉职,成为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一生,激发了诗人的诗兴。你看他这样写:“啊,我们大步前进吧!我们日夜兼程!……怕什么,狂风巨浪?怕什么困难重重!……哪怕它啊,北风欺我,把我黄河,一夜封冰?——我们有革命壮志:浩浩长江,万年奔腾!……哪怕它啊,山崩海啸,地塌天倾?——我们有擎天柱:我们的党!我们有毛泽东思想,炼成的补天石:百万雷锋!……//伟大的斗争,在召唤啊——我们的弟兄,一起出征!……再往后就是红旗、革命必——胜——!!!前进‘敌人必败,我们必胜,我们必胜啊!”读读这些诗句,谁能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正因为这种激情才能撞开人们的心肺,让人有一种“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力钧,从而催人一跃而起,奋发前进。贺敬之的激情不仅体现在国内题材上,在涉及国际体裁的诗也不仅是一如既往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多了不说,仅以《地中海啊,我们心中的海》为例,这是一首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诗。他是这样写得:“全世界人民连心的动脉!沸腾起来!翻滚起来!燃烧起来!咆哮起来!叫侵略者的尸骨,就在,此时此地葬埋!”“永远地、永远地,——结束——殖民地的旧时代!”读着这四个起来,两个永远,一个葬埋,谁能说这里面没有马列主义的因素,共产党人的信仰,从而仿佛让我们隐隐感到那激情仿佛就来自信仰,而信仰也在激情中燃烧,变得越来越纯洁,越崇高,越伟大,让人禁不住地向往。以上几段摘录是说的贺敬之诗歌在现代诗中的展现。其实他在古典诗中的激情也豪不逊色,例如他写《三门峡歌》一开头便用“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们以上万丈崖。黄水劈门千里雷,狂风万里走东海”开头,又用问我青春何时来“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史书万卷脚下踩。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作结。虽然“史书万卷脚下踩”有点偏激,不够周沿,然无不给人留下横空出世,雷霆万钧,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比那些阴阳怪气的吞吞吐吐,哼哼呀呀的咬文嚼字不知要得痛快多少倍。诚然,我们说贺敬之诗歌激情的代表作始于《回延安》,爆发于《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雷锋之歌》并不是否认贺敬之的激情是从追求里带过来的,与他的出生背景,生存环境,信仰一脉相承的。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迸发,而是与他的诗风、诗格、人格逐渐孕育,生成爆发的,也就是说是以一贯之的。这从他的《我们的行列》“请看这些黑色的脸,发着光呢,请看这些红色的心,烧着火呢。”还有《不要注脚》中的“热情,泛滥的大河,歌声像夏夜的雷雨”以及《雪,覆盖着大地向上蒸腾的温热》中“我的笔,站起来,我的思想,像海潮似的撞击我的心……”都无处不在的展示着激情燃烧的贺敬之,和被激情燃烧的信仰。
   让信仰在理想中绽放。鲁迅先生说,哀莫大于心死。毛主席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都是说的人的理想。那“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更是把理想推向了极致。而贺敬之的诗也告诉我们,没有追求,便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便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不仅没有诗,也没有激情。因此,在贺敬之的诗中无不闪现出理想的影子,给人留下如影随形的印痕。你看在《我们这一天》中,他先是这样说:“好啊,同志们!请不要叫我凑近炭火吧,让我说:‘我不冷’,在我们这里,并没有冬天。”又说“同志们,请听,我的歌颂:‘诗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这不很连贯的引文中让我们感受到陕北的冬天并不是不冷,而是诗人接受了马列主义,而且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诗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因而冷也不感到冷,有一种我们的理想大如天的豪迈。在谈论时事和国家问题这同一首诗里,诗人又说“那么,我发言,‘我们的国家,有延安,引导着人民,走向新的世纪!”其实当时诗人写这首诗是在1940年11月,满打满算才刚刚16岁,那时就能有这种理想,能够想到新中国是从延安走出来的新中国,并且是一个走向新世纪的祖国,不能不让人感到当时延安的马列主义气氛,毛泽东思想对年轻人的熏陶已入心进髓,正因为他有这种理想打底,才在《行军散歌》中写出了“进士门第低又低,我把旧社会一脚踢”的誓言,正是有了这种奋斗目标,他才能参加国际儿童联欢会,看到“和平旗帜工作机构图案中出现雏鸟啄破蛋壳的《啄破》一诗中写出小鸟长成要出壳,这是地球生育的形象,这是全人类前进的歌,以后笔峰一转,直奔主题,写到“我们的岁月,一秒沉醉太久。我们的大地,一声叹息太多。我们的爱,不是无人理解的‘爱何’,我们的期望,不是永远等不到的‘戈多。’(①‘爱何’:山林女神,见古罗马诗人爱德维的长诗《变形记》。②‘戈多’:见法国当代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剧。)大有“誓看未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雄心壮志。也难怪他在《放声歌唱》中会写下“我的工作:为祖国劳动和歌唱,我的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这种惊天地和泣鬼神的句子。正是基于这种理想,诗人在《十月》一诗才从从容容地用“更坚实地,我又举起我的脚步,向我的光辉的站驿,向我的温暖的归宿”走去,而一个“举”字不用“抬”字,这打破常规的用语,足见理想二字在诗人胸中的崇高地位。尽管在这一部分引文较少,但并不说明,理想二字在诗文中所占的比重。因为追求、激情、理想、信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大篇幅对理想的阐发除贯通全书外,大都集中在《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东风万里》《回答今日的世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十年颂歌》《伟大的祖国》等等诸诗中,稍一翻看,那理想二字就会像孙悟空一样循环往复的停留在你的眼前,令你目不暇接,慢慢去追寻信仰在理想在绽放,理想在信仰中铸就的脚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5: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让信仰在坚守中永恒。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青年,一个志士有追求,有理想,有激情,有信仰并不是始于共产党。在这之前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先驱者。就连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张国焘也不能说他们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但这些人和事件为什么不是夭折,便是叛变,不能从一而终,矢志不渝呢?关键在于不能坚守。而贺敬之的八本诗书之所以伟大和令人折服,就在于他从小到老都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不仅坚信、坚守,还用一个斗士的勇猛,哲人的智慧,不可动摇的决心捍卫了、宏扬了马列主义和“四个坚持”。要说坚守,这首先要说信仰。而信仰在贺敬之诗文里那是比比皆是,俯遗即拾的,举例而言。诗人在《放声歌唱》里,在诉说了中国神话般的国度里,写了创造一切的神明正是我们自己以后,笔峰一转“但是,在我们心脏的炉火中,在我们血管的激流里,燃烧着,沸腾着的,最珍贵的元素,我们生命的永恒的活力——这就是党!我们的党!党的血液,党的脉搏,党的旗帜,党的火炬”为开端后,又写了党的历史,党的光荣,党的力量。继之,又清醒的看到我们共和国的道路并不是一马平川,面前还有望不断的千沟万壑,头上还会有不测风云,灰尘和毒菌还会偷袭我们。面对这种种不测和险恶,诗人毫不迟疑地说:“但是,我亲爱的党啊!请你相信——你曾经怎样地带领我走过来的,我仍会怎样地跟随你,走向前去!啊!让延河的水,在我的血管里,永远的奔流吧,让宝塔山下我的誓言,永远活在我的骨髓里!”活脱脱一个宁肯玉碎,不肯瓦全,打不死的吴琼花的骨气。唯恐不及,又紧跟着说:“啊!未来的世界就在我手里,在我们的手里!让我们踏破未来年代的每一道门槛吧,……胜利啊——人民!胜利啊——社会主义!胜利啊——我们伟大的祖国!胜利啊——领导我们前进的党!”读读这段文字,岂是铿锵有力,落地有声所能概括,简直是一种赴汤蹈火,慷慨赴死。在《东风万里》一诗中,诗人在写了资本主义的破船已千疮百孔!艾森豪威尔,那个重病号,已快要昏迷不醒,亚非拉烧起冲天的大火,光明在扩大,阴影在缩小,东风压倒西风这种世界格局后,又豪迈地写到:“我们今生的事业——就是把这可爱的地球,造成一颗走向共产主义的行星!”在《十年颂歌》中写到要“在帝国主义的坟地上,种出一片绿荫。”在《雷锋之歌》中写到:“让我一千次选择:是你,还是你啊——中国!让我一万次寻找,是你,只有你啊——革命!生,一千回,生在中国母亲的怀抱里,活,一万年,活在伟大的毛泽东的事业中。”这是多么豪迈的语言和决心,读这些句子不仅是前无古人的,更是后无来者的。对此,也只能用信仰二字来表述,类似这样的诗句,在《回答今日的世界》中他写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写天空不会塌陷!写地球不会毁灭,在《中国的十月》写粉碎“四人帮”后“任妖魔善变,任道路曲折——马列必胜,人民不朽。真理不灭。”这一串串闪光的语言,磊落的思想真是让我们读不胜读,吟不胜吟。即便是挂一漏万,忍痛割舍了《‘八一’颂歌》的豪言壮语。但对《伟大的祖国》歌词即便不录,但那“红日出东方,光芒照四海……,红日照全球,万里云雾开,伟大的祖国,把反帝反修的大旗举起来!”今日读着似不合适宜,然铮铮铁骨仍能彪炳日月。说到他的坚守这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贺敬之文艺论集》。这本书共收录贺敬之书信、讲话、序言、报告56篇,449页,洋洋35万言,应该说全书是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种诠释,一种宏扬,一种捍卫。当一种潮流来了,多数人跟着跑的时候,贺敬之毫不犹豫,挺身而出,透过《谈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谈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继续解放思想,掌握客观规律》《做坚定的、清醒的、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举旗、鼓劲、团结》《关于文艺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问题》《继承、发扬、革新、创造》等二十余篇文章,讲清了新形势下党的文艺方针、回击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捍卫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读来犹如黑暗中的一声响雷的感觉,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一一引用,只能留待读者去一识庐山真面目。要说贺敬之捍卫坚守信仰的第二部分,那就是《贺敬之诗书集》中的古体诗部分。《游石林》是诗人在论述描写了石林的雄伟壮观,有感当时的资产阶级全盘西化思想的借题发挥,巧妙回击。诗说:“问石立何位?问林何成因?结群基一我,众我成大群。主、客个体合,个、群互为存。天运此正规,人运亦同轮。峥嵘井冈路,风雨天安门。正,反思得失,‘人’字论纷纭。忽见‘救世者’,大言指迷津。西寺讨旧签,何诩‘启蒙新’?废己固遭祸,唯私必沉沦。中华再崛起,大震我国魂。拨乱非易帜,石林响正音。感此热血沸,挽石入石林!”一个“拨乱非易帜”既点出了问题的本质,也彰显了诗人的众人皆睡我独醒,独立寒秋的傲骨。不仅于此,诗人在《笑说铁观音》“老兵延河子,铁佛观世音。今日五二三,江南见此君。觉君静瓶浅,难储我情深。笑君空五内,何怪我铁心。”借五二三这个特殊的日子,铁观音这个特殊的写作对象,借古讽今,借古喻今,不动不惊的表明了诗人走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道路的决心。一个“铁”字,一个“何怪”惊煞人也。要说贺敬之坚守信仰,初衷不改的决心,最精彩的当属《归后值生日忆此行两见转轮藏。①“三生石上笑挺身,②又逢生日说转轮。百世千劫仍是我,赤县赤旗赤县民!”这既彰显了诗人的信仰,又彰显了诗人的风骨。试想一个面对人生生生死死能够笑挺身,遭遇百世千劫仍是赤心赤旗赤县民的诗人,又岂是一个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小人所能比拟,读到此处,胸中仿佛有一种真诗也,真马列主义者也,真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者、捍卫者,真共产党,真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冲胸而出的感觉。回过头去一看,贺敬之——一位用信仰写诗的人,便定格在纸面上,以他独到的光彩启迪着坚持改革开放道路的后人。
   注:①平武报思寺和江油云岩寺均有古建筑转轮藏。
   ②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南麓有古代传说之中“三生石”。
(作者地址:山东淄博张店区人民西路24号市委宿舍6号楼一单元402室  18253376318)
   2015年10月13日早6:30——下午2:06分,连续作战近8个小时,平生第一次连早饭未吃,直到下午2点8分止笔,可谓废寝忘食也。全文7038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21 09: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信仰什么呢?底气不足的会说:提高社会正能亮。
我是读着贺敬之的诗长大的。
我信仰唯物主义。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