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6459|回复: 29

散文之我见 张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6 11: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胡敦荣 于 2016-12-16 11:22 编辑

                                                                             散文之我见
       从九十年代初,我步入业余写作的行列,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写诗、写散文……后来渐渐疏离了其它题材,专注于散文随笔,至今虽没写出绝顶的美文,却有几点随想和见解。
       文章无论大小,都是有灵魂的。灵魂就是它的中心、它的主题。习主席在文代会、作代会上讲的很清楚:“文运国运相牵,文脉国脉相连。”“作者应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人民大众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脊梁,任何文章都应为大众哭、为大众笑、为大众呐喊、为大众所喜爱。既使写春花秋月、禽鸟鱼虫、山水草木,也应饱含着大众的情和爱。如果离开了这个主题,文章的灵魂便扭曲,既是文辞华丽无比,也无任何价值。林非说:“我认为虚假与做作是对散文写作的腐蚀。我主张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跟读者朋友进行心灵交流,在这种自然流畅的表达中,又应该渗透着对人类命运的深沉的思索。”“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就是对正义的推崇,对丑恶的鞭打,对苦难的同情。有一年我们博山作协接待了来自外地的几位散文大家,我虔诚地讨要了其中一位高手的散文集,回家后迫不及待的翻书而读,可不知为什么,硬着头皮读了一篇便再也读不下去,几次翻开、几次放下。我想,可能我这下里巴人的水平,不理解阳春白雪的缘故吧,可又一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扑蛇者说》、韩愈的《师说》……这些古代名家的文章,我越嚼越香;鲁迅的文章常令我着迷;王蒙、李存葆……他们的文章百看不厌,而这“大家”的文章却……古今名家的文章之所以万古流芳,皆因他们文章“接地气”。前几天在公园散步时遇到书法家王颜山,随意交谈到写文,他说:“我女儿也出书了,我认为她的文字是城市人悠闲之情的代表,不接地气……”这很可能是他的谦谦之词,但他提到了“接地气”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地气”就是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我写散文比较注意这一点。如:94年刊登在《山东职工教育》的《我的财富》一文,我先写了自己很穷,又写了多年来自己受到学生的无比尊敬,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我还贪求什么呢?学生已给了我最高的评价。今生今世,我无才居官,从未享受众星捧月、威风凛凛的福;也无道发财,所以过不上腰缠万贯、花天酒地的日子。然而我却足心足意,我有无数的学生,他们对我的尊敬,是我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文章表明了一个教师不以物质的贫穷而悲,以精神的富有而喜、而荣,同时也透露了对恃官自高自大,恃财忘乎所以之流的蔑视。
       文章的灵魂是寄托在血肉之躯上的,血肉之躯即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最打动人的就是一个“情”字。王蒙说:“散文是诗意与智慧的结晶,我不喜欢那种甜甜的、做激动状的、卖弄的散文。我喜欢的散文风格是纯朴真切、清淡洗练、如行云流水。散文最见真情、真味、真人。”李存葆说:“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散文不仅是最自由洒脱的文体,更应当是含情量最高的文体。……真正打动人的是情感被一种特殊的情蕴调动之后,所透露内心的力量;倘以风格论,辞藻潋滟华丽者与朴实无华者,亦并不决定散文品位之高低,惟可以情感真挚清冽的浓度为衡定。美的情感+美的文章笔法+美的逻辑哲思=好散文、甚或美文、大散文。”由于自己孤陋寡闻的缘故,我写的散文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但我写的都是亲身经历,我力争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原汁原味地端出来,以真情去打动读者。如:93年刊登在《山东职工教育》的《上学》一文,写了自己身为人母后,放下幼子外出求学之情。其中有这样一段:“离家的前一天晚上,他躺在我身边,神经兮兮的不敢睡觉,不住地用小手摸摸我,刚刚闭上的眼睛马上再睁开,眼中流露出恋恐交加的神情,唯恐我在他熟睡后离去。儿子是多么眷恋母亲啊!儿是娘的连心肉,我又何不百倍千倍地眷恋儿子,真想多搂他几个晚上,可是我必须按时赶回学校……”我在上学期间回家探亲时,与四岁的儿子难舍难分之情,至今读来仍泪湿衣襟。
       最后必须声明,我的文章绝对算不上美文,我的文学底子浅薄,读书很少,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实话实说一类。我欣喜地看到文学现场中有很多文辞优美又接地气的文章,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发表于 2016-12-16 11:39: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时常为自己寒酸的文字和卑微的身份自惭形秽,看过胡大姐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原来我这叫接地气!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圈,用一枝拙笔书写内心的喜怒哀乐,这也是一种姿态,一种追求。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6 14: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老师的评论写的真“接地气”!我也是喜欢真情实感的接地气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6 14: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胡老师的文章,颇有同感。我也是喜欢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我却足心足意,我有无数的学生,他们对我的尊敬,是我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这是我最欣赏的有一句话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6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6-12-16 15:20 编辑

       读了胡老师的文章,很受启发。胡老师结合自身写作经历和经验,表达了对散文创作中“真情实感”——“接地气”的看法,深为受益,深表赞同。个人认为,每个人所处的年龄身份学历学识等方面不同,表达手法也不尽相同,写出的散文也会各有不同;但是不论是雅是俗,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感;简朴、流畅语言表达是应该受欢迎的,也是应该倡导和尊重的。
       俗话说:文品如人品。从胡老师这篇文章中,能够感觉到一位六十多岁老大姐正直、无私的精神。我在学习这篇文章中深受教益,必将会在今后自我纠正在散文写作中不正确的定位和追求,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写作。
       作为一个老大姐,估计电脑打字不是很快,写这样一篇文章很费功夫很费气力,向胡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6 18: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赞成胡老师的见解,接地气是最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散文没有灵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6 20: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胡老师以亲身经历示范写文的“要义”和“宗旨”,读来颇受启发。坚定了我以“真诚写文”的信心。
您不遗余力提携后辈并指点迷津的高尚品格更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要写出来别人记得住的文字,必得是对人有启迪的,流传永远而不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7 05: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老师的这篇文章,道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作品离开了群众,不能接地气,就走进了死胡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0: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玉军 发表于 2016-12-16 11:39
我时常为自己寒酸的文字和卑微的身份自惭形秽,看过胡大姐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原来我这叫接地气!真是听 ...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你们为平民作家,就是因为你们处在社会的基层,能代表大众的心声,鲁迅称这部分人为中国的脊梁。人民大众既能载舟也能覆舟,是不能小看的力量。我们的文学就应为这些人服务,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非常强调这一点。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0: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中一叶 发表于 2016-12-16 14:25
胡老师的评论写的真“接地气”!我也是喜欢真情实感的接地气的文章。

    我们都是平民“作家”,所以接地气是没问题的。问好坤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