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一 于 2016-12-12 22:51 编辑
自网络授课兴起,就以便捷,时间的可选择,成本的低廉,课程内容可重复观看的特点迅速风靡,成为一种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传统的面授学习则以更直接的排疑解难,现场互动,成为单位员工在职短训的最佳选择。而面授效果也取决于导师的知名度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为我们这次面授培训讲课的老师大多是浙大各院的学科带头人,也有浙江省审计系统有多年实操经验的业务精英,所以,与大咖近距离接触的每堂课都显得弥足珍贵。 这是一堂养生课。授课人:吴明——浙江大学人类安全与现代养生研究所(筹)所长,解放军杭州疗养院遵生堂养生中心主任,全军中医治未病中心特聘专家,浙江省休闲养生协会副主席。 这位教授,五短身材,丢到人群里,根本看不出他身上光环无数。自称出自中医世家,父母都是中医药大学教授,四岁受蒙学医,耳染目濡,先天禀赋加后天培养,成就一位中医,本职是大学教授。他谦称自己“老中医”,虽年纪才知天命,却学医40余年,行医30年,目前专为军区师级以上干部看病。有好事者翻出上一节胡税根教授的简历,据说与这位同年,胡教授身材瘦弱,形容衰老,自称有胃病,体重80多斤,而这位,黑发,双目炯炯,身轻步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国内中医少,自然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更有中医学期长,收益慢,世人趋利取巧的原因。出色的中医更难寻,其必然是世家才可熏染出来的。百年的行医世家,其医德、医风、医术必有过人之处,否则难以存续流传。良医必智聪性善,以“悬壶济世”为己任,否则不成其为“良医”。且自古“医儒不分家”,宋范仲淹曾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名言,古时读书人,大多略通岐黄之术,如王安石、苏轼、沈括等文学巨匠也精通医学之道,而一些老郎中,也善诗词歌赋,明朝有药名民歌:“红娘子,叹一声,受尽了槟郎的气。你有远志,做了随风子,不想当归是何时?续断再得甜如蜜,金银花都费尽了,相思病没药医。待他有日的茴芗也,我就把玄胡索儿缚住了你。”内藏药品数味,又兼桑间濮上之风。 为我们这位授课的“老中医”竟也是承继“医儒不分家”的典范,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娓娓道来,穿插《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药典》等医学圣典的名句,杂入《诗经》《元曲》中的诗文。例如说道“药补不如食补”引用了元曲《秋夜梧桐之锦上花》: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 他讲课善启发,喜互动,比如在更正人们常见的一些认知误区时,先发问,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而后才说出自己的观点。 热水泡脚,是普通人公认的养生习惯,尤其是足疗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喜欢中药泡脚,以医治脚病,疏通经脉,缓解疲劳,百度还有“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丹田温灼。”的说法。而这位反其道行之,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泡脚容易导致一种疾病——静脉曲张,尤其对于气血不足者,糖尿病者,静脉曲张患者,更不适合。原因:基于人体下肢血管的知识——动脉中的血液从心脏出发,下达腿脚,富含营养和氧分。经过毛细血管,血液带着代谢产物(垃圾)通过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热水泡脚时,下肢动脉扩张,尤其表现为皮肤充血,更多的动脉血液进入下肢; 然而,静脉的回流能力并不会因此增加; 于是,热水泡脚对于本来回流不畅或阻塞的静脉病患者来讲,会加重血液淤积;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温水泡脚,则有可能截肢。对于气血不足者,四肢凉则是人体的一种自然防御措施,出于“丢车保帅”的防护功能,血液必先供应人体重要部分,比如头部躯干部,而气血不足者泡脚使血液留在足部,回不到心脏,会使心脏缺血而衍生心脏的疾病。 牛奶强身健体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识,试问:我们的孩子,有哪个不是每天摄取半斤以上的牛奶呢?而他却说:“中医学认为牛奶乃寒凉之物,能消解阳气。”阳气是和人的寿命相关的,阳气足则长寿,阳失其所,则折寿短命。这个其实我是知道的,我70岁的父亲就因此不喝牛奶。这位教授自小不喝牛奶,他另外提出了一个理由:“我们的基因里从不认识牛奶,因为我们的父辈、祖辈都不喝牛奶。”牵涉基因学的知识也许更加繁琐,此处不容赘述,他仅仅讲了一个通理:“凡是祖辈的基因没摄取过的食物,不要吃,以防基因突变的可能。”照这个说法,对于北方人,南方的水果譬如榴莲,还有一些舶来的特殊食物,都是不可吃的,我们北方人最佳的食品就是小米粥、馒头,他引用了黄帝内经的膳食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