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东鲁散人 于 2014-12-18 23:10 编辑
秋色之外的外边——月移花影《秋色之外》赏析
/东鲁散人
月移花影这首小诗,微妙而美好,既有诗词小令的玲珑剔透又有现代诗歌的多元层面、情景交融。
起句“一 夜霜”三个字就把读者置于遍地白霜没有途径的境地中。修饰语是“一”。这个“一”,传统文化中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打个比方说蓝鸟,第一感觉是一只蓝色小鸟,接着脑海里两个在追逐,继而是三个,一群。这就是一的魅力。“夜”又给一做了限定,画出星月交辉的框框,没有途径反而有了边界,可以停下来。究竟停下来的是夜还是霜,这里值得玩味。再看,夜是黑色,霜是白色,映射到眼睛里是什么颜色?黑白交织而成灰,这灰让人联想到“一寸相思一寸灰”;或者这边白多一些那边黑多一些,这样想来非常有趣。
第二句是天亮了,转到对霜不太有利的时间段。换个角度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意义,比如河流总在强调继续,而堤坝总在强调停止,日月星辰总在强调照耀。白昼正是霜得以强调而且作为读者我们能够聆听到(目击到)重音的时候。就像我们听到高昂的旋律,能看见(聆听到)心跳与琴弦的剧烈摩擦。作者用一个“变”字恰到好处,非长期炼字不能得。又,这个“变”字,我们联系到霜之于枫叶或其它红叶的接触、震颤,就像我们掬捧秋水,凉意顺着指头进入血管流经心田。天亮的满山红叶,让人目不暇接,心花怒放。植物和静物作为哲学思考的客体这个我们暂且不说,但是这种由人的道德意识衍生的诗意色彩,就把群山打扮得聪明可爱。直到它们追随真正道德范畴,霜和红叶就都零落了。因为最大的道德层面是归于生活和生命的。
第三句形神飞动,是什么触发了作者这种类比和联想?传统古诗中有“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句子都是结构意象的潜意识,最为出彩的是比喻的创意和新颖:云,这鸟儿饰演者。云和鸟儿既二分,又合一,它们都在同一幕存亡聚散的戏剧中,也都是剧情之罗网上的俘虏。这句话还有一个画外画:鸟儿,这云的饰演者。这是言外之意,可见作者古典文学修养的一斑。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作者很懂,不做无用功,笔锋一收,把浮想心游留给读者了。
第四句,低音收割孤独,尾音已经是鸟儿和云的一而二,二而一的神秘结构了。“低音”与“孤独”两个词恰到好处被“收割”连起。一个是声音,一个是情绪。两者说不准谁收割谁呢!如鸟儿和云说不准谁是谁的饰演者一样。作者深谙现代诗创作技法之三昧,诗句耐人寻味,余韵悠长。正像最后这句所言:留下尾音。一“尾”字无心而点染,云鸟之栩栩于目前,真是妙谛偶得,意境大开。
原诗:
秋色之外
文/月移花影
一 夜霜
变出一山红叶
云,这鸟儿饰演者
用低音收割孤独
留下尾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