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王村镇大黄埠村,明朝末年建村。此地原是明朝嘉靖年间万家庄毕忠臣买下的被朝廷抄斩的万氏家族产业,分给其四子毕林为业。明末,毕忠臣曾孙毕际竑,从本家族兄弟手中买下这里一宗土地,其子毕盛育在此建起一处别墅。毕氏子孙后代繁衍为一个村子,因建在一处高埠之上,便名之为“埠子”,村民绝大多数为毕姓。 现在有大小黄埠俩村,小黄埠虽与大黄埠近在咫尺,但因地处胶济铁路以北,1954年区划调整以铁路划线,小黄埠便成为邹平县的一个村。 黄埠村地处长白山南麓山间平原,流水潺潺,地膏土腴,宜桑宜稼,五谷丰登。每逢秋季谷物稔熟,当夕阳在山之时,搭眼北望,耀眼铮光,金黄一片,黄埠之名由此而来。这也是毕盛育选中在此地建别墅的原因。 毕盛育,字子万,是万家庄明朝崇祯年间辽东巡抚毕自肃之孙,《毕世族谱》记载“公性倜傥,质之好义,果毅有为,居常勤稼穑,广树畜,辟栗泉引为陂池,载莲种稻如江乡,环溪种树不止万株云。”毕盛育为与蒲松龄同时代人,与蒲松龄东家毕际有是堂叔侄关系。当年蒲松龄在西铺毕际有家中任塾师时,与毕氏家族若干子弟结为好友,并有诗文交往,但不见有与毕盛育片言只语留世。从《毕世族谱》中毕盛育的寥寥数语传记中,可知此人一生精力和功夫全用在“勤稼穑,广树畜,载莲种稻”上了,于文字功夫似稍欠缺。他买下黄埠这片肥沃土地的初衷,也是为了种庄稼,植树造林。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有一篇文章题曰《黄埠》记载“毕公子万别墅在焉,名黄埠,手植榆柳桑柘数千株。渔洋先生尚至其家。缓步其上,夕阳在山,万木交荫,溪水南注,不知所穷。南有泉,曰‘栗泉’,泉出平地觱沸如神瀵然。引为陂池,艺树千头,种菡萏十余亩,秔稻菱芡如江乡,诚幽人之菟裘也。”家谱中说他植树造林何止万株,王陪荀记载更为详细,在黄埠手植“榆柳桑柘数千株”,在栗泉“艺树千头,种菡萏十余亩,秔稻菱芡如江乡”。具体数字虽不确切,但皆谓之其多。总之,毕盛育为优化当时当地自然环境做出过重大贡献,是个智慧勤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农艺创新之路的园艺家。在淄川一带种植水稻,毕盛育可谓第一人。 据可靠史料,王士禛只在康熙二十六年去过王村西铺一次,是其丁父忧期间去看望其姑母,即毕际有夫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中记载的王士禛到毕盛育的黄埠别墅,就只能是康熙二十六年这一次。王士禛时任詹事府少詹事,能屈尊纡贵到一处乡间别墅观光,除和主人亲戚关系外,毕盛育别墅园林别有景致,有可能和他心目中致仕后的“菟裘”之地相共鸣大有关系。 可惜,毕盛育56岁便病逝了。王士禛为其撰写墓志铭,也可看出毕盛育当年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其死后数年,栗泉的稻田、黄埠园林逐渐损毁复为耕地,至清中期了无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