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3907|回复: 4

‘醋溜’上位智慧(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6 14: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节        君子终日乾乾—学会反省自己
这句经文出自《易经》乾卦九三,全文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有能力、有素养的人,他会每时每刻都保持自强不息,在每天的工作之余,他懂得深刻地反省自己,从中查找自己的失误和不足,然后据此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修正自己,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技能,规避风险、寻找上升的契机。
先讲一个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案例。
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公司保卫科有一位普通的门卫,他和周围的同事相比,不论是文化底子还是地域条件,应该说都处于劣势。刚到上海的时候,他只有初中文凭,而他身边的同事,则大多是高中、或是中专文凭;他是一个纯纯萃萃的外地人,没有一点社会关系。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能在短短的四年之后,从门卫的岗位上脱颖而出,不但获得了大多数外地打工者梦寐以求却不可得的上海户口,而且还拥有了一份收入不菲且极受人尊重的工作。
原来,这个人在老家时就对法律极感兴趣,到上海工作之后,生活相对稳定而且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于是他就在每天下班之后潜心研读法律知识,终于在第三年通过考试获得了律师资格证书。然后,他利用业余时间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免费去附近的律师事务所给人打杂,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辩护、法律咨询等各方面的能力。到第四年,他得到了一份律师的工作。
由于他的工作表现非常出色,所以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新的单位便通过各种途径把他的户籍迁入了上海。听说他后来在上海买了房子和车子,生活得相当不错。
解读:当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且明知道在对等的平台上难以胜出的时候,就需要在别人休息的时候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升自己,以达到超越别人的目的。
下面再列举一个用另外一种方式提升自己,从而取得成功的案例:
我现在所供职的公司,是一个由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所创立的企业。刚进公司时,我耳中所闻,似乎总是一片声的关系论。也就是说,不管你能力强弱,只要你有关系,就能在这个公司里出人头地。
因为这样的言论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觉非常沮丧,觉得自己没有足够强大的关系网,在这个公司里边一定不会有什么前途。
然而,时间长了,我却从中慢慢咂摸出了一些问题:如果真的像大多数人所说的,这个公司完全是任人唯亲、只重关系不重人才的话,那么这个公司为什么又能在整整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屹立不倒,并且迅速地发展壮大,直至今天成为亚洲地区氟化工行业的领头羊?而且时至今天,这个公司发展的势头丝毫不减,几乎每年都在扩展着自己的规模、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之后,我终于发现了这其中所蕴藏的秘密,那就是:公司内部的确是存在着许许多多通过各方面关系网提拔上来的管理人员,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公司里照样有更多高层领导、政府实力派官员的亲朋好友们,他们在公司供职的时间也已经很长,却一直从事着一些非常普通的工作。而且,那些众人口中的所谓依靠关系提拔上来的管理人员,他们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之内,确实都有着他人所不及的长处和特点,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完全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并游刃有余。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这些管理人员中,也有很多没有背景的人物存在,那他们又是靠着什么走到今天的位置呢?举一个例子:
公司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分厂厂长也就是我现在的上司,他是一位退伍军人,本身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进厂前也没有什么特别强的关系,但他进厂之后,却一直顺风顺水,在短短六七年的时间里,便从一个普通操作工爬到了今天的位置。
在公司待得时间久了,关于他的一些轶闻我也听说了不少,加上我自己的观察,我逐渐发现在他身上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        好学。
不管你什么时候走进他的办公室,在他的办公桌上总会看到一本书,而且这本书绝对不是那些休闲类的风花雪月啊、武侠啊、玄幻之类,或是兵法、或是史鉴、或是名人传记、或是现代管理,总之必定是与企业管理有关的书籍。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没有解释,只是淡淡地说自己从参军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强迫自己读书的习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必定要在一定的期限之内,挤时间读完一本书。
二、        喜欢交往。
他喜欢在业余时间找一些自己的同事、上级、甚至是部属一起吃饭聊天,沟通感情。作为他的下属,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据他的一些老同事、老下属说,在他职业生涯的快速上升阶段,晚上下了班是极少回家吃饭的,几乎每天都是和同事、上级、下属一起度过这几个小时的时光。
三、做事认真,永不抱怨。
不管上级给他下达了什么样的任务,他永远都不会抱怨。如果不能在上班时间完成,那他就加班加点,甚至会把工作带到家里,细致地做规划、排计划,把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考虑进去,务必把工作安排得尽善尽美。
当然在他身上还有其他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与这一节的内容无关,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都能看得出,这个人身上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和习惯,没有一样不是在业余时间做出了一些对他的事业发展有益的事。因为第一、养成了爱读书学习的习惯,使他能够在做好了本职工作之余积累知识,使自己更加能够明辨事理、看清道路。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他这种爱读书的好习惯,正好是使他得到了细水长流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来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的可能。
第二,具有爱交往、善沟通的特长和能力,使他在其他人沉溺于酒桌、禁锢于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低层次的圈子里不能自拔的时候、或是沉溺于牌桌、游戏的时候,扩大并巩固了自己的社会圈子、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一步步奠定了自己上升的基础、拓展了自己上升的道路。因为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如果是在能力相当或者是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个善交往、善沟通、社会影响力大一些的人便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类社会,社交永远是你事业成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做事认真、永不抱怨的工作态度,真正使他在工作中立于了不败之地。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在接到上司安排的任务之后,只要稍有不顺,便总是牢骚漫天,就算他最终完成了任务,也往往不会获得上司的欢心;我想我们更难以相信,一个像这样总是抱怨的人物,他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筹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所以这样的人,往往是即便完成了任务,也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而我的这位上司却正好相反,他不但不会抱怨,反而会将难度大、要求高的工作当成一种挑战、一种乐趣,然后他不但会在工作时间里认真布置筹划,还会在业余时间再去对其细细推敲。也就是说,同样一件工作,他花费了别人双倍的精力、双倍的时间去筹划安排,那只要这个人不是傻子笨蛋,我想他都会比其他人完成得好一些。更何况,像这样一种人,他会是傻子、笨蛋吗?!
我们几乎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无论是谁,只要他身上拥有了我这位上司的这些特质,那么他的成功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当初和我这位上司一起入职的那批人当中,有高学历的、有深厚背景的、有具备特殊技能的、有以前混社会的痞子、也有憨厚老实的农民。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他却很快地脱颖而出,远远地将这些人全都抛在了身后。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往往在八小时工作之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管一个人的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在一个相同的时间段里、一个相同的平台上,要想脱颖而出,总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就算有所差别,那也可能只是极细微的,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自然也就不好获得别人的认可。
然而,如果一个人懂得了在能够静下来的时候学会思考,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做过的工作来找到自己的失误和缺陷,并能够痛下决心据此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那么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便会日渐完美:赏识你的人会更加器重你、曾经嫉妒你、防范你的敌人也会慢慢地对你放松警惕。这样一来,你无疑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将别人的过失和缺点给挖掘出来,并将其迅速扩大,从而黯淡了他人所有的光彩,只见其短,难见其长。而这种习惯最终就会给自己造成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错觉,形成一种喜欢俯视他人却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错误的心理障碍。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年幼之时曾跟随家人去拜访一位高僧,他年少气盛,便想捉弄一下那位高僧,于是便上前问道:“长老啊,以您的眼光看来,我像什么?”
高僧非常喜欢这个聪慧的孩子,便非常慈爱地说道:“哦,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轼一听非常得意,于是立刻反问:“您知道我看您像什么吗?”
高僧不疑有他,顺口问道:“那你说我像什么啊?”
苏轼说道:“我看您像一坨牛粪!”
他原本以为自己一说这话,高僧一定会非常生气,没想到高僧只是淡淡地一笑,并没有再说什么。
回到家里以后,苏轼兴冲冲地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妹妹苏小妹知道,期望能与她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功。没想到苏小妹却有些鄙夷地说道:“哥哥,你知道为什么人家没有生气吗?那是因为高僧心中满是佛意,所以看谁都像是佛;而你肚子里全是牛粪,所以看谁都像是牛粪。这境界高低,一言而决,你还在这里自鸣得意,羞不羞啊?!”
苏轼这才豁然省悟,从此他变得谦虚内敛,再也不敢瞧不起任何人,最后终成一代大家。
其实这个故事是在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只有努力地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然后虚心地学习,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如果我们看不到下属的长处,我们就不能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合理地安排工作;如果我们看不到同僚的长处,那么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和平共处,更不可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经验和知识从而提升自己;如果我们看不到上司的长处,那么我们就很难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也就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每一项任务;如果你看不到身边的朋友、亲人的长处,那你就会孤傲自大,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跟你真心交往。长此以往,又如何能在风云变幻的职场立足?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这一片树叶不是别的,正是你心里那一抹挥之不去的骄傲和自满!当有一天你忽然醒悟并伸手将这障目的一片树叶拿掉的时候,你就会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并不荒芜,那一片深碧和蓬勃生机将会使你瞬间沉醉,那林间吹来的和煦春风将会为你插上翅膀,扶摇,高飞!
习近平主席最近说过一段话:情商低、智商高,怀才不遇;情商高、智商低,贵人相助;情商高、智商高,春风得意。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段话中的前两种人的阶段,所以我们就需要在工作之余、养家糊口的基础上努力淬炼自己所欠缺的智商或是情商,这样才能最终达到第三种人‘春风得意’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8: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或跃在渊---给自己定位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为什么这里会用到一个‘贵’字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自知之明,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性格特征。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大多数人身上,有自知之明这种能力的,是非常稀有所以珍贵的。
《吕氏春秋》《谕大》篇:季子曰:燕雀争善处于一屋之下,子母相哺也,姁姁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则火上焚栋,燕雀颜色不变,是何也?乃不知祸之将及己也。为人臣能免于燕雀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姁姁焉相乐也,以其危社稷。其为灶突近也,而终不知也,其与燕雀之智不异矣。
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意思就是:燕子和麻雀在一间屋子里争夺地盘,然后各自搭窝居住。母鸟哺育着幼鸟,全都欢乐自在,从未想到过此后的生活里会有什么危险存在。
可是有一天,炉子的烟筒突然破裂了,烟火冒出来,向上烧着了房梁,可是燕子和麻雀却仍然处之泰然。这并不是因为燕雀有多么勇敢,而是它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近在咫尺的危险。
这年头,像这对燕雀一样,面对风险却懵然不知的下属,还真是在所多有啊!在现代企业中,许多做下属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结党营私,自以为高明且自得其乐,却殊不知他们其实就和房梁上搭窝的鸟雀一样,一种潜在的危机就在距离他们极近的地方随时准备吞噬他们。
在这里我们还是举一个三国时期的例子。《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名叫杨修,此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明过人,而且他所处的环境也应该算是不错:在那位非常爱惜具有真才实学之人的曹操手下供职。
可是,这位杨修跟随曹操多年,也曾经为曹操争霸天下出过不少力,但他最终为曹操所杀,死得窝囊之极。他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一句话,因为他没有自知之明。
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虽然被后人诟病之处很多,但他的爱才却是有目共睹的,这其中,那位曾经在袁绍手下供职,以一纸讨贼檄文将曹操惊得豁然而起、头风之疾不药而愈的陈琳,在被俘之后仍旧得到曹操重用的例子便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杨修之死是有一定的历史积累的,说他是咎由自取也不为过。
身为一代奸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底下恨他的人自然不少,想杀他的人当然也不在少数。所以在曹操而言,就算是身边有再多的人保护,他也总是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危机感。为了自保,为了根除自己在睡觉、休息时这种最为虚弱、防范能力最差的时候的危险,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主意:在睡觉时故意把被子踢到床下,引诱近侍过来替他盖被子,然后他突然一跃而起,拔剑杀之,接着再故作不知,躺下睡觉。事后呢,他还装模作样地故作悲伤,宣称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这样一来,也就再也没有人敢在曹操睡觉甚至是打盹的时候接近他了——他成功地规避了这种被刺杀的风险。
可是就在这时候,自作聪明的杨修说话了:“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意思就是说:丞相这只不过是为了怕有人在他睡觉时接近他并对他不利,所以才故意这么做给人看的,一句话:装的!可笑你小子还傻不拉几地凑上去送死,用自己的命去配合丞相演这出戏!于是人们恍然大悟,但是曹操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全感却又丧失了。
解读:杨修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立场,不管怎样,当时的曹操所代表的是一个平台,一个杨修仗以安身立命的平台,只有这个平台稳固了,杨修自身的饭碗才能结实。在这一次事件中,曹操的敌人是应该揭露其真相的,但杨修不能。而且,我相信不管是谁,要是有人撕去了他仗以自保的伪装,那么他都会恼羞成怒,甚至会跟这个人拼命的。从这一点来说,曹操没有立刻杀了杨修,已经算是非常大度了。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两个人都很聪明能干,所以曹操在自己的继承人这一问题上就有些难以取舍,于是,身处于乱世的曹操便想出了一个试探两个儿子临机决断能力的办法。他一方面派遣两个儿子出邺城公干,一边却又暗地里吩咐门吏不让他们出城门。
当时曹丕和曹植都很年轻,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于是曹丕到了城门之后,一看那看大门的说什么也不让自己出去,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回来了。可是,与曹植交好的杨修却又给曹植出主意了:你别怕!你是奉丞相也就是你爹的命令出城公干的,谁敢阻拦你,尽管把他杀了就是!
曹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到了城门就把那位看大门的给杀了。从这件事情上,曹操本以为自己的儿子曹植很能干,比曹丕强多了,可是,后来曹丕的手下人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立刻向曹操告发,于是曹操对曹植便有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杨修。
解读:杨修在这件事情上没有站好队。无论如何,曹操所经营的帝国兴衰关系着天下人的命运,而且,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或高尚或低俗的目的,曹操都不会愿意接受自己费尽心力所创造的这个帝国走向没落。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正是保全这个帝国或是使它继续发展壮大最重要的一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杨修此举是典型的以个人利益为重,站在了当时当地实力最强的曹操对立面。
杨修向来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而曹植也一向以才子自命(当然也的确如此,七步诗、《洛神赋》、《铜雀台赋》等这样一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得出来的,能把‘一盒酥’解释成‘一人一口酥’的,恐怕也非杨修莫属,所以这俩人也有他自傲的资本),所以这两个人在自认为放眼天下,遍地浊流的情况下,很自然地都把对方当成了知己。或许是杨修仰慕曹植的文采风流、而曹植欣赏杨修的权变机谋,对于身处在兄弟争宠的漩涡中的曹植来说,杨修这种喜好卖弄的性格和超出常人的智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目无余子的杨修也对曹植有一种遭遇伯乐的感恩情怀。总之这俩人之间,出现了一种亦师亦友、介乎于上下级和朋友之间的情谊。
为了报答曹植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展示自己过人的才能,杨修苦心孤诣地为曹植编写了所谓的《答辩十条》,让曹植逐条背熟,用来对付曹操平时的考察提问。
要说这杨修揣摩别人心思的本事确实不小,自从曹植有了这《答辩十条》之后,不管曹操向他提问哪方面的问题,居然没有一个不是被包括在这十条之中。这样一来,曹植自然是能够对答如流。
可惜的是,最后这件事还是被曹操给知道了,而且不但因为这件事对曹植彻底失望,还对杨修更加深恶痛绝了。
解读:做人不能太过高估自己的能力,必须对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认知。众所周知,曹操此人,不论是文学素养还是权变机谋,在三国时代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做到横扫天下,盘踞中国半壁江山。杨修之所以能够将曹操的心思揣摩得如此之透彻,并不是因为曹操笨,而是因为他那种特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使然。而杨修没有弄清楚的一点是:自己并不比曹操高明,因为曹操所要揣摩管理的是一个庞大的团队,他只是没有刻意地去注意自己而已。如果一个人想要将自己的上司玩弄于掌股之上,或许能够在短时间里蒙蔽对方,但是一旦自己的这种做法暴露,自己的上级转过头来对付自己的时候,那他往往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建安24年,曹操和蜀军在斜谷对垒,僵持不下,旷日持久却毫无寸进的战争让曹操郁闷不已。就在曹操对这场战争已经有些失去信心的时候,一场著名的‘鸡肋’事件终于将前边所积累的这些矛盾给彻底激发了出来,曹操大手一挥,杨修那颗聪明无比的脑袋就给高高地挂在了辕门之外。
其实,在曹操手下这个团队之中,比杨修更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是才华横溢之人,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像罗贯中所说的那样因才召忌、最后死于非命?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些人有自知之明,他们懂得在这个团队中如何正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关于《乾》卦中的这一爻,孔夫子有过比较精辟的解释。学生问他:老师啊!‘或跃在渊,无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进取与安分守己之间要灵活掌握、审时度势,这算不上狡猾邪恶;进退不遵守一定的规律,也不会因此而脱离现有的这个比较高的群体,君子通过一定的隐忍来获取时间,从而提升自己的德行、名望和能力,只不过是希望获得更好的机会而已,所以不会因此而招致灾难。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已经在某一个行业或是领域里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爬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上一步,一步登天,下一步,退回起点,那他就必须做出一个正确的、明智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呢,它会决定你以后的命运甚至是生死。
在这个案例当中,杨修之所以会最终被杀,就是因为他没有在曹操这个团队中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脱离于这个团队的制度之外,或者说是,他认为自己有能力玩弄这个团队的既定规则甚或是制定这些规则的人。他只想着进取和表现,却忘记了选择合适的时机、形势和对象;他自认为已经摸清了曹操所有的套路,但却没有把握住最关键的一点:曹操可以杀了他!
杨修是一个不会给自己准确定位的典型,但是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在自己的人生中,正确地在这个时间关卡上做出了选择的案例。
传说中,周文王去世之后,在姜子牙等一干能人异士的辅佐之下,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四处征战,很快就发展成了殷商时代最大的诸侯国,掌握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而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实力已经十分明显地威胁到了商纣王的统治,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抉择并付诸于实施,那么一旦等商纣王明白过味来,武王的下场恐怕就惨了。
此时的周武王有两个选择:跃——起兵造反,杀死商纣王然后自己当老大;退——把已经到手的一切拱手相让,归隐林下,规避与商纣王正面冲突的风险。
武王的选择是跃,他在孟津与诸侯会盟,然后举兵起事,一举消灭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政权。
解读:如果一个人已经在某一个领域之中获得了出类拔萃的成就和实力,那他就要抓住时机再做突破,争取更上层楼了。因为如果你突破了界限、战胜了自我,那么你前方将是另一番更广阔的天地,如果你止步不前,那么你的竞争对手们很快就会超越你、淹没你。
不过,现实生活中像武王这样的特例并不是很多,其实大多数智者在面临这样的抉择的时候,他们所选择的是‘在渊’,也就是激流勇退,在自己最辉煌的那一刻,带着无尽的荣耀归于沉寂。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他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范蠡和文仲的帮助之下,卧薪尝胆,以三千死士灭掉吴国,杀死了他的死敌吴王夫差,最终坐上了诸侯霸主的位子。到了这个时候,不论是范蠡还是文仲,他们都可以说是已经走到了人生中事业的巅峰,若是再往上走,恐怕就只有对勾践取而代之,才能在事业上更上层楼了。
于是,明智的范蠡便以‘飞鸟尽、良弓藏,走兽死,猎狗烹’的道理来劝文仲跟自己一起归隐。但是文仲贪恋这得来不易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所以一直不舍得抛下一切回归山林,到最后终于被那位‘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勾践杀死。而范蠡则带着西施以一叶扁舟啸傲湖海,成就了一个从商富甲天下、从政贵不可言、坐拥天下第一美人逍遥一生的千古传奇。
现实世界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尔。盖茨、李嘉诚、马云、等等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红极一时的人物,他们最后的选择都是如此。不是他们不想更进一步,而是他们已经完全看透了形势。
总之,当一个人已经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并且踏上了最后一步台阶的时候,门内的风景你已经历历在目,虽然并没有完全看清其全貌,但却已经窥见一角。那么这个时候他所要做的就是一种选择:如果门内的风景适合你,那你就选择进入,如果感觉不适合,那你就暂退一步,重新考虑。而且,就算你感觉你可以进入,也要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和时机,并且要提前看好你在门内所要占据的位置。因为,一旦你一招不慎,很可能就会从此满盘皆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8: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飞龙在天---自谦和敬畏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对于那些失意的人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借以安慰自己的借口,而对于那些身居高位已经是春风得意的人来说,这样的想法,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大多数这类人会用这句话当成一种谦辞,但心里的真实想法却往往相反。
危机感和敬畏感,加上适度的自谦,正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延续自己事业生命力的最好法宝。
所以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说:“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更是表示:“不管你在移动互联网大潮面前有多强,稍微疏忽,也许一个月就翻船了。要抱着对行业演变的敬畏之心,战战兢兢做好每一件事。”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昔日的成功,无法延续到未来。而阻止成功的根本障碍,很多时候就是企业家自己。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经文出自《乾卦》九五。所谓‘九五至尊’,其实并不是专指皇帝而言,这里的‘九五’,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登上了这个领域的高层而已。可是,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你都要明白一件事:在这个领域里,你并不是唯一;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高出你这个领域的平台;在你的身边,还有许多曾经帮助过你、给你提供过机会、提携过你、推动过你的人存在。而且,如果没有人为你提供机会,你就不会进入这个领域;如果没有人提携你,你就不可能获得当下的高位;如果没有人帮助你、推动你,那么提携你的人也就无从提起,尽管,你自己的努力不可否认。
所以说,自谦、感恩,那是一个人身居高位时所必须要保持的一种心态,如若不然,构筑你成功之塔的基础就会松动,很可能会在山雨骤至的时候,轰然崩塌。
《左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晋文公重耳在经过了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得到了回国的机会并继位称王,他有感于自己在这段黯淡的时光中,那些忠心追随并竭尽全力辅佐自己的患难臣子们跟随着自己所受的磨难,于是开始论功行赏。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追随者都开始向晋文公表述自己的功绩、表白自己的忠心,而晋文公也是来者不拒,对这些人一一进行了封赏。
然而,追随者中却有一个人对此不以为然,他说:“献公(重耳的爸爸)的九个儿子中,只有咱们现在的国君一个人还活着,蕙公、怀公又没有亲人,国内外的人都不喜欢他们。老天爷既然没有断绝晋国的后裔,那么就一定会有一个人出来做君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继承国事的,不是咱们国君还能有谁?!说穿了这只是上天的安排而已,又跟我们这些追随者有啥关系?这些人贪天之功为己有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真的很难和这些人相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介之推。
他并没有和其他追随者一样跑到晋文公面前去邀功请赏,而是带着自己的老母亲,跑到乡下隐居起来,过起了平淡的田园生活。
后来,这件事还是被晋文公知道了,他立刻命令手下人到处去找,终于找到了他的住所。可是,介之推却一直不肯出山与他们见面,更别提跟随他们回去接受封赏了。
这些奉命来找他的人没办法,于是便放火烧山,希望能用这个办法逼迫介子推现身。然而这个介子推非常倔强,他和自己的母亲一起在这场大火中‘抱木而死’,至死不肯出山。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品行高尚的真隐士,于是将他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不生火做饭只吃干粮。
解读:或许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位介之推是非常迂腐的,也根本不符合当下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之所以我们会很难理解这个故事中所蕴藏的哲理,只不过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使得我们和古人所追求的东西有所不同了而已。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精神上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
首先,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也不管你是从政还是经商,不与上司争名、不与同僚争利、不与下属争功,这三个准则都是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也就是说,你必须用一种谦虚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然后你才能做到有原则有计划地去舍弃:舍下对大局无关紧要的,换来一条平坦顺畅的路,然后,轻装上路,事半功倍!
其次,如果你想要达成一个远大的目标,那你就要学会感恩、学会自律。在这个故事中,当晋文公回到晋国并成功夺回王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介子推等人所追求的事业已经达到了巅峰。在这样一个微妙的关口上,不知道有多少古今中外的志士名臣从此迷失,变得骄横跋扈甚至是功高震主,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介子推确实有着慧剑斩情的决绝、壮士断腕的豪迈,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成功和独立,它不依靠任何外部力量而存在。
所以说介子推是成功的,他用苦难和生命维护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用流传千古的美名诠释了自谦、感恩、敬畏等等人性特征的高贵;他也用生命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成功者的丰碑——尽管这丰碑在现代的年轻人看来有些另类。
大明开国将领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战将名叫蓝玉,他是元末明初一代名将常遇春的内弟。这个人身材颀长,长了一张大红脸、长胡须,非常勇武而且谋略过人,可以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常遇春和徐达死后,蓝玉多次率领大军出征,立下了很多战功,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对他非常器重。然而,蓝玉此人虽然勇略过人,但却在个人素养上有所欠缺。
随着时间的推移,蓝玉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他收罗豢养了许多庄奴、义子,这些人则倚仗着他的势力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目无法纪。他曾经强占东昌民田为己有,并且在御史追究查问这件事的时候勃然大怒,派人将御史给赶了回去。
还有一次,他带兵北征元军,返回的时候经过喜峰关,因为是夜间,所以关吏没有能够及时为他开门,他就指使手下毁坏城门带兵进入。朱元璋听说这件事之后,非常不高兴。
本来朱元璋因为蓝玉战功赫赫,所以想封他为梁国公,就是因为他犯的过错太多而改封为凉国公,而且还将他所犯的过错隽刻在铁券上来提醒他。然而蓝玉却仍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甚至在和朱元璋一起吃饭时都会出言不逊。
在军队里,蓝玉敢于私自提拔或者是罢免军官,独断专行,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为了这个,朱元璋也曾经多次指责他。到他西征回朝之后,朱元璋想让他担任太子太傅一职,可他却非常不高兴,因为他不愿意在职位上居于宋国公和颖国公之下,而且还公开宣扬说:“难道我胜任不了太师一职吗?!”凡此种种,朱元璋越来越不喜欢他,以至于每每上朝奏事,朱元璋都很少采纳他的意见。
后来,锦衣卫指挥蒋瓛出面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派人将他抓起来审问,然后诛灭了他的全族。这就是明史中著名的‘蓝党之狱’。
解读:或许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解读出人格缺陷对一个人的事业或是命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或许某个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或是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为企业开疆拓土,但是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第一,如果没有你身后的企业为你提供这个平台,那么你很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这些才能,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不管你为为企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你都应该懂得你和企业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企业的兴衰往往关系着你事业的兴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你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企业没有必要、你也没有资格要求企业因此而对你感恩戴德——因为企业已经为你的劳动付出了报酬。在这个案例中,蓝玉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从未想过,如果没有朱元璋建立起的这个团队,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是否能够在那样一个乱世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获得如此优厚的待遇?
第二,在每一个人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都在无形中给你提供了许许多多学习和积累的机会。因为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选择单独创业,那么他就需要独自去面对整个社会、整个市场所带来的风险。而每一个创业初期的人,他对抗风险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旦稍有差错,往往便会一蹶不振。而在企业中则不然,因为企业用他强大的团队实力做后盾,不但推动着你安全地度过了这段虚弱期,还且还不可避免地为你的青涩所犯的错误买了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成功其实是企业所给予的一种福利,你要学会感恩。在这个案例中,蓝玉就是因为过于强调自己辉煌时的个人能力,却忽视了或者是忽略了自己成长期团队所给予他的帮助,所以才会在欲求不遂的时候选择背叛。
第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个团队,既然他有赋予你辉煌的能力,那么也往往意味着它也有着毁灭你的力量。不管这个社会发展到了什么地步,‘诚信’、‘忠诚’、‘知恩必报’都是一个人取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不管你身处在哪个行业,如果没有了道德底线而且藐视团队,那么这个团队所反馈给社会的信息就会对你非常不利,甚至会给你带来灭顶之灾。很难想象一个不知‘忠诚’为何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把工作当成一种纯粹的交易的人,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更不要提他能够得到团队真诚的接纳了。正是因为蓝玉不懂得敬畏,藐视团队的力量、无视伙伴的帮助、无视团队的游戏规则、轻视他人的能力,所以他才会变得骄横跋扈,以至于最后成为一介独夫,变成团队的弃子。
所以说,一个人要在失意时保持敬畏和自谦并不难,难就难在他能在春风得意时不会迷失自我;一个人要做到一时一地的感恩也不难,难就难在他能时时刻刻清醒地认识到周围的人和事对自己的帮助。说得文雅点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说得粗俗点就是‘骡子和马大了值钱,但是人大了不值钱’。人不管是春风得意也好、落拓失意也好,都要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比较清醒的定位和认知。不迷失,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就能降到最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09: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亢龙有悔---进退有度
《战国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国大将昭阳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击杀了对方的主将,大获全胜,并且一连占领了魏国八座城池。然后,他趁势移师齐国,准备再次攻击。
为了避开昭阳的锋芒,齐王派陈轸作为使者去见昭阳,想说服他退兵离开。
见到昭阳之后,陈轸非常恭敬地接连两次对着昭阳下拜祝贺他所取得的成功,然后他站起来问道:“请问您按照楚国的制度,取得您当下这样辉煌的成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封赏?”
昭阳说:“能够得到上柱国的官位、上执珪的爵位。”
陈轸又接着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啊?”
昭阳说:“那就只有令尹了。”
于是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是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们打个比方:在你们楚国有个贵族,他祭过祖先之后,把一壶酒赐给了自己的门客。由于酒太少,所以这些门客就开始商量:这些酒呢,几个人分着喝太少,一个人享用呢却是有余。这样吧,咱们来个比赛,每个人在自己面前的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
大家答应了。
比赛开始之后,其中有个门客画得很快,其他人还没怎么开始呢,他就已经画完了。他觉得很得意,于是就一只手拿起酒杯准备喝,一边又自鸣得意地在地上画了起来:“你们看着啊!我还有时间给蛇画上脚呢!”
可是,蛇的脚还没画完,他旁边的另外一位门客却已经画完了,他一伸手抢过酒杯,说道:“蛇这种动物本来就没有脚,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说完就把那壶酒给喝掉了。”
故事讲完了,陈轸又开始给昭阳分析:“将军你想,现在您替楚国攻打魏国,破军杀将,连下八城,并且在兵威正盛的时候移师齐国,使齐国上下举国震惊。就凭这些,将军您已经能够扬名天下、功成名就了。可是您的官职到现在已经到了顶峰,是不可能再有上升的可能的。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已经达到了自己可以达到的最高点却不懂得适可而止,那么很可能就会给自己招来祸患,甚至该得到的回报也得不到。就像那位画蛇添足的人一样!”
昭阳仔细想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带兵回国了。
解读: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其实有两个方面,或许大多数人看完了这个故事之后,只是会感受到陈轸其人游说的智慧,却往往会把被劝服收兵的昭阳当成一个笨蛋。然而,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属于那种有着极高的智慧的人物,所区别之处在于:昭阳因为春风得意而忘记了巅峰辉煌之后,长久冷寂的苦闷和因此而对他人造成的威胁、引来的嫉妒,以及因为这些而为自己带来的巨大风险;陈轸作为一个睿智的旁观者,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昭阳所即将面临的那种四面危崖的处境,并且为其做出了精准的分析。而昭阳并不是被陈轸蒙蔽了,而是因为陈轸的点醒而意识到了危险,为了自保而选择退让。所以在这个故事中,对立双方其实做到了双赢。
‘画蛇添足’的故事,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也应该都非常清楚它的寓意、明白其中所蕴藏的哲理。可是,其实大多数人都会不断地去做一些‘画蛇添足’的事却不自知,那是因为什么?因为人们无穷的欲望。曹操说:“人苦不知足,得陇而望蜀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亢龙有悔’这句卦辞,用最直白的话解释出来就是: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众人仰望的成绩,如果他在这种时候仍然欲求无度,那么就必定会有一些让他后悔的事情发生。
因为‘过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一个人不管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绩,都不要忘记自己脚下是别人的肩膀。如果只知道一味仰望,忘记了培植脚下的根基,那么一旦脚下失衡,你必定会摔得很惨,因为你的骄傲已经使自己与根基分离,而且这些根基因为不平,因为愤怒,他们不但会故意抛下你,还会在你跌落的时候再踩你一脚。
我有一位朋友,他曾经在某个公司供职过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个人能力比较强,做事也比较认真、踏实,而且呢,在他身处于基层的时间段里,他也能做到和身边的同事和睦相处、打成一片,所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很快便爬到了管理层的位置。
然而可悲的是,当他感觉到仕途顺风顺水的时候,他便开始自高自大起来,也就是说,他在这个平台和圈子里已经称得上是一条龙,但可惜的是成为了一条‘亢龙’,他被眼前的成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的根基,也忽视了来自更高阶层的危险。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在下属面前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一不肯为下属争取利益,二不肯为下属遮风挡雨,并且对所有的下属都是一种非常轻视、粗暴的态度,所以逐渐失去了下属的拥护,完全没有了刚开始的那种好人缘,使得所有下属都对他满腔怨气,甚至是非常仇视。
而在同级别的同事那里呢,他又总是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自己比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要强,认为自己与这些人为伍是非常屈才的。这种心理反映到他的日常行为中,便使得自己的同事们都觉得他自高自大,瞧不起人、不合群,所以这些同事也不再在上司面前给他说好话,时间长了,传到上司耳朵里的,就全是对他不利的信息。
在上司面前呢,他又总是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赏识,感觉是上司不识人,不重视人才,甚至总是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超出了上司,自己应该取而代之或者是爬到上司头上去。于是他开始抛开自己所处的这个平台,极力地去巴结更上一级的层面,并且因为他根本没把自己这时的下属、同事、上级放在眼里,所以也根本不肯掩饰自己的野心和意图。
我想他这样做的结果,大家都应该想象得出,最后他因为不能见容于这个团体,被人毫不留恋地一脚踢了出来,不得不重新开始。
解读:在这个案例中,我这位朋友本来已经在一个平台上,也就是企业的基层爬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他刚开始涉足的团体中,已经脱颖而出,达到了‘龙’的境界。在这种时候,他本就已经是秀林之木、出岸之堆,就算他不那么自高自大,也很容易招人所忌,更何况他又那样锋芒毕露?所以他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说,一个人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群体中努力提升自己,追求一种‘龙’的境界和地位,但是当你得偿所愿的时候,千万要懂得把握进退的尺度。‘亢龙’的‘亢’字,就是指得意忘形的意思,也就是说,谁都有追求‘得意’的权利,但是却没有‘忘形’的特许。因为一个人一旦忘形,也就忽视了危险,而危险是无处不在的,很可能就因为你一时的忘形,就把你得之不易的得意瞬间葬送。
‘知荣辱、懂进退’,知道怎样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荣辱,懂得攀升、沉淀、退让的尺度和时机,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就是一个人在得意时需要掌握的根本法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09: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小结——学会适应生活
曾经有人问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一时无法回答。因为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之大的命题,也许根本不是我这样的小人物所能悟透,更无从解答。
   当曹操未遇之时,曾请教当时的智者:“吾何许人也?”
   智者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也!”
   曹操欣然而退。
   我不知道这句话别人是怎样理解,但我认为它说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与毛遂自荐时平原君所说的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锥处囊中,锋芒自显。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他可以适应任何一种环境,任何一种规则。就像水,处圆则圆,处方则方,虽至柔却能渗透万物,可以在任何一种环境里凸显出自身的光芒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然我知道,这样的能力并非全部源自天生,他有着太多后天的积累,潜龙在渊,他的能量已经积聚完毕,他的性格早已淬炼成功,他的锋芒已经无可阻挡。人们之所以只看到别人的成功和光彩并且心生嫉妒,那是因为他们自动忽略了成功者暗淡时所经受的困苦和磨难。
    身边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每当生活有了不顺,往往会心生怨怼,觉得社会不公、觉得当权者或是上级针对自己。然而人们很少会反省自己:是否太过自我?
    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没有哪一个人是专门为了自己而生,别人有别人的性格,别人的生活、别人的利益,别人没有义务、我们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都来将就自己。集群生活中,就连规则制定者也不得不去遵循一些必要的规则,更何况是规则制定者以下的我们?而且,我想每一个人都可以想象:假如所有的规则都突然间不复存在,那么你是否还能拥有自己现在觉得 尚不如意的生活?!
   所以我说:对于智者来说,生活的意义就是制定或者修订规则;对于凡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就是学会适应生活。
能适应,足能自保;能自保,便有积累的空间;能积累,便有爆发的可能;能爆发,便有上升的机会;有了上升的机会,你也就有了发出自己光芒的资本!
有人说人与人的区别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暗暗积累自己的资本,积累适应生活的资本。
一段从网络上看到的话: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知道看人背后的是君子;知道背后看人的是小人。你犯错误时,等别人都来了再骂你的是敌人,等别人都走了骂你的是朋友。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学会适应生活,一切皆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