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肉的诱惑 周村 吕强 记得上学读书时,看到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便感到有些疑惑,做为一个喜欢美食的吃货来说,不吃肉那该是多么痛苦啊!在我看来,没有肉的饭菜绝对算不上完美,我喜欢吃肉,尤其喜欢吃大块的、肥中带瘦的五花肉,而猪头肉则是我的最爱,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闻到它的香味,都会令我垂涎欲滴,令我心醉神迷。 说起对猪头肉的记忆,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远远不如现在,一年到头除了过年过节,很少能吃到鱼肉,以至于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的唠叨:“茄子黄瓜,天天吃它,无肉少油,味道不佳。”有时父亲看到我和哥哥胃口不佳,便会喊上我去村头的饭店买点刚出锅的猪头肉,用一张油乎乎的大纸包起来拿回家中。我和哥哥取一张母亲刚烙好的烫面大饼或者黄灿灿的玉米煎饼,放上一棵小葱和几块猪头肉,卷起来大口大口的吃着,舌尖上似乎每个味蕾都能感觉到余香满口的肉味,味道浑然天成,浓密醇厚,那种感觉没有什么词能够形容,就是两个字“好吃”。那时候农户还没有掺有激素的饲料,喂猪全用原生态的“绿色食品”,养一头猪得用一年的时间,记忆中的猪头肉特别有嚼头,特别香,能够随心所欲的吃猪头肉,是我儿时最现实的梦想。 在外地求学时,食堂里的菜肴看上去永远是那么的清汤寡水,令人提不起胃口,而仅有的一个小炒窗口也要每次都排长队,偶尔手头宽裕想去买份红油黄瓜拌猪头肉或者炖鸡块打打牙祭,可排了半天队到了跟前确是已经售罄,万般无奈只能买份辣椒炒肉慰藉肠胃之苦。有一年冬天我们从济宁电厂实习归来,到学校时已经晚上八点多钟,学校食堂早已打烊。我和宿舍的几个哥们来到校外的一个小饭馆吃肉丝面,熟识的老板打开冰箱看了看没了肉丝,便豪爽的和我们说了声用猪头肉代替。一碗碗热热的面条,上面几块肥瘦相间的猪头肉,在那个略带一丝寒意的夜晚,我们嗅着袅袅的香味,一人一瓶啤酒,一碗面条,倒也吃了个酣畅淋漓,不亦乐乎。 猪头肉这种带有乡土情结的小吃一直到现在仍是我的最爱,每个周末我和哥哥嫂子回家时,哥哥都要在附近的熟食店买上些猪头肉猪耳朵,切好放上些葱花,配上醋、蒜泥和香油调成的汁,父母炒上几样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再摆上一壶老酒或几瓶啤酒,一家人围坐一桌,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天,吃着,说着,笑着,其乐融融。 有次和朋友们聚会,吃饭的时候一个个点菜,蜜汁山药,糖醋鲤鱼,风味茄子,轮到我时,我脱口而出“来盘猪头肉炒辣椒”,朋友们一怔,然后说:“咱也算是文人了,高雅一些好不好”,我一听便豪迈地说到:“那来一盘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大家一听纷纷说道还是吃你的猪头肉吧。我一边大快朵颐着一边和朋友们说着其实文人墨客也喜欢猪头肉,如丰子恺曾在随笔中写与朋友把酒小酌时“一斤猪头肉,每人照例一斤老酒。”赵树理当年也是经常晚上到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也许有些美文就是在二两猪头肉,一碟花生米中慢慢酝酿而成的。 随着岁月的发展,如今猪头肉这种独特的民间食品也逐渐的成为了很多农家乐饭庄的特色菜,有的更是独出心裁的给辣椒炒猪头肉起了一个时髦的菜名:火辣辣的吻。虽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早已不在,但猪头肉的传奇尚未消弭,它不仅满足了我久违的口欲,也唤回了往昔的许多记忆,也许你品尝过一次,便会在心中为它留下一片涟漪,久久难以忘怀,像作家周作人一样,写下“早起喝茶看报了,出门赶去吃猪头”的打油诗。 作者:吕强,笔名小吕飞刀,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偶有获奖。 联系地址:周村区东门路67号大街街道办事处 联系电话:13864396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