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6526|回复: 6

新城旧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2 19: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桓台作协 于 2016-9-25 21:50 编辑

      一座古老的县城,一部厚重的历史。
      遥想当年的新筑之城,迄今历时七百余载,饱经兵火、废兴、演变与浩劫之沧桑,如今早已成故城矣。
      金末元初,山东境内豪强蜂起,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黎民百姓遭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元太祖九年(1214年),山东东路兵马副元帅张贵组织流民,保据驿台(即齐桓公戏马台,元代以前为长山县驿马台)。张贵率众绕台掘土筑城,取名“新城”,以区别于周围之古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始割长山县东部、高苑县南部、临淄县西部置新城县,隶属淄州,张贵代理县令。元代新城县隶属中书省般阳路,明清两代隶属济南府,民国三年(1914年)易名为桓台县,隶属济南道。1950年,桓台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索镇,新城遂结束了其作为县城七百二十余年的历史。
      县衙是县治的权力中心,是古县城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新城县衙历经元、明、清与民国,建在齐桓公戏马台上,坐北而朝南。衙门口自然是向南开的。据史料记载,古县衙整体布局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院落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是宣化牌坊、照壁、大门、仪门、公明坊、大堂(新城县正堂)、二堂、三堂、后楼等;东侧院落中有巡捕衙、县丞衙、武庙等;西侧则有监狱、花园、吏舍等。大堂之前立有牌坊和戒石碑,牌坊有匾额,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其中立意人尽皆知。戒石碑上刻有戒谕:“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戒石碑是古代戒饬官吏的碑刻。据说戒石碑源于五代后蜀第二代君主孟昶所撰《戒谕辞》。《戒谕辞》每句四言,共二十四句,计九十六字,用来劝诫天下官吏要常念百姓衣食父母之恩,为官务必要清正廉洁。宋太祖赵匡胤总结了前朝兴衰得失之教训,研读了孟昶的《戒谕辞》,挑选出其中之四句十六字(内容同新城戒石碑的戒谕),颁于州县,刻碑为戒,并令他们将这块戒石碑置于座右,让官吏晨夕念之,期冀各级官员以此为戒,廉洁清正,努力做一个好官。其用心良苦者,天地可鉴也。在戏马台的梯子崖上,还有两个独立的院落,一为漕粮之房,一为杂课办公之所。惜遭兵火战乱,又遇破除四旧,以及年久失修致自然坍塌,今已荡然不存。
      元朝初年,张贵发动民众在戏马台周围修筑夯土城墙,有效抵抗兵匪的侵扰掳掠,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是为新城最早的城墙。据《新城县志》载:“县置自元,末年城圮”。元朝末年,城墙倒塌。明成化二年(1466年),新城知县白瑛辟其旧址,挖壕筑城(亦为土城墙),建立四门:东曰“厚生”,西曰“正德”,南曰“永宁”,北曰“利用”。在户部左侍郎、新城王氏家族五世祖王之垣的推动下,万历七年(1579年)七月始,新城知县牛希儒撤土建为砖墙(城墙外面是青砖,内部是三合土),至九年春完工,花费银三千多两,谷八百多石。四门各置城楼,一千四百堞绕之,环城植八百株榆柳。据《新城县志》载,城墙环绕县城,其外是绕墙马道,再外即护城河。崇祯四年,新城遭“辛未之难”,城垣倾圮,县衙被毁。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新城知县崔懋率民绅补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新城知县刘大绅主持重修城楼,并为城门题匾:“勤朴可风”。建国后,新城的城墙陆续坍塌,修路时将西、北城墙残留之部分填入护城河中。如今,新城古城墙已是踪迹难觅。据说在城西某农家,存有乾隆年间刘大绅题书的西城门石匾额“正德”,“乾隆五十八年秋七月吉日”与“古滇刘大绅”等字迹仍清晰可辨。
       明清时期新城境内自然风光秀美,旧有“新城八景”之说。据明天启年间《新城县志》记载,一曰黉宫(即文庙,又称学宫)翠柏:大成殿前,盖数百年物也。虬枝铁杆,攫露拿云,掩映金碧,足昭文瑞。二曰会泊(即位于今桓台县起凤镇的古会城泊,又称会城湖)红莲:城东北四十余里。秋水时到,浩渺弥漫,满目芙蕖(荷花),红绿交射,而一种暗香拂拂袭人,尤称胜概。三曰桓公戏马(即齐桓公戏马台):县治所。遐想桓景盛际,牧事修举,凭高一望,云锦成群。今遗址巍然,不无今惜之感。四曰清沙(即位于今桓台县马桥镇的古清沙湖)落雁:城西北二十五里。烟霄雨霁,水碧花明,雁阵回翔,点缀清渚,令人豪濮回想。五曰铁山(即黑铁山)晚照:城东四十余里。朝晖既禅,夕阳在山,光芒陆离,顿增色泽。六曰石桥(古称“晓月桥”,位于今淄博市高新区石桥街道办事处北石桥村)晓月:城东南二十五里。相传桥下每夜旧有光采,俨如满月,映照水底,无问阴晴。今非其旧矣。七曰云阁(即古时矗立于戏马台上之钟楼)钟声:桓台之巅,复筑高丈余,悬钟其上,音韵宣朗,声闻四达。环视诸邑,莫与竟爽。八曰玉带河流(即桓台云涛古迹):邑居高敞,河绕四周,碧波回环,民物翠聚,恍如伟丈夫博带峨冠,振衣千仞之上也。“新城八景”,美不胜收,明清著名诗人新城人王象春、徐夜、王象艮,清代贡生成聿炌,新城知县雷聪、胡应鸣等人均留下了传世诗篇,赞美新城景色旖旎,清初诗人成聿炌著《桓台胜览》,对“新城八景”更有翔实的记载和精彩的描绘。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古新城历史悠久,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现有齐桓公戏马台、忠勤祠、四世宫保坊、王渔洋故居、徐夜故居、耿家大院、让德祠、米脂祠、文庙、清音堂等遗存、遗址和古迹,其中的牌坊文化、石刻文化、祠堂文化、学宫文化、科举文化、书画艺术、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等文化遗迹几乎俯拾皆是。新城县人文荟萃,明清两代更是涌现出了沈、王、徐、耿、伊、傅等诸大名门望族,王渔洋、伊辟、王士禄、徐夜、沈渊、耿鸣世、傅扆、于觉世等文人名士数不胜数,诗文专著存世之多浩如烟海,令人目不暇接,“江北青箱”、“王半朝”、“千金易得一字难求”、“一榜五贡士”等典故皆出于此,让后世之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008年,新城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属山东省第一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欣闻是说,聊以记之。
发表于 2016-9-25 21: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城筑自1214年,至今802年。当时统治新城一带的,尚为金朝,对应南宋,蒙元虽然经常前来骚扰,新城确是筑于金。至于新城县的成立,是筑城14年后的122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5 21: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人郑独复曾撰《新城旧事》一百卷,搜罗新城典故,记载颇为清楚。可惜毁于壬午之难,郑独复也死于是年。试想,若《新城旧事》仍存,新城是传闻事故何须如此之空乏。真是莫大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桓台作协 发表于 2016-9-25 21:49
明人郑独复曾撰《新城旧事》一百卷,搜罗新城典故,记载颇为清楚。可惜毁于壬午之难,郑独复也死于是年。试 ...

谢谢魏主席指点。我以前的确不知郑独复曾撰《新城旧事》,我正在写作的散文集本来取名《新城印象》,女儿觉得如同街上的诸如“云南印象”“印象金轩”“贵州印象”“大理印象”等一样俗气。她给取名《新城旧事》,意思有三,其一是“新”与“旧”对应;其二“新”现非新本来之义;三是“新”城之新其实本原意思还是“新”的意思,即新筑之城。我的散文集名字是否考虑改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9: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桓台作协 发表于 2016-9-25 21:40
新城筑自1214年,至今802年。当时统治新城一带的,尚为金朝,对应南宋,蒙元虽然经常前来骚扰,新城确是筑 ...

谢谢魏主席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6 22: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光杰 发表于 2016-9-26 19:46
谢谢魏主席指点。我以前的确不知郑独复曾撰《新城旧事》,我正在写作的散文集本来取名《新城印象》,女儿 ...

这倒不至于,比如同题作文,各有各的写法。何况郑独复的“旧事”早已失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6 22: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光杰 发表于 2016-9-26 19:51
谢谢魏主席指点。

不能这么说,教学相长。老乡写作勤奋,行文简洁,条理性极强,对于宣传普及新城故事大有裨益。所以指出,还是希望能心理确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