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7253|回复: 6

“虎溪三笑”引发的深度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23: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虎溪三笑”引发的深度思考
杨玉勇
晋朝时代,佛教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为了修行带着123个志同道合的修行弟子,来到江西庐山东林寺附近,以虎溪为界进行修行,规定凡没有开悟的弟子不允许超过虎溪界线。一日,儒学大家陶渊明和道家陆道士前来看望慧远大师,临别时慧远大师送陶渊明和陆道士,他们边走边谈,谈笑风生中超过虎溪界,他们相识哈哈大笑,被后人称为“虎溪三笑”。
虎溪三笑代表什么?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三个组成部分:儒释道。三笑中有一个儒家的陶渊明,一个佛家的慧远大师,一个道家的陆道士。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是道,德是它的相,仁是它的总作用,艺是它的别作用。孝是它的根,也是中国特色,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与中国精神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虎溪三笑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佳结合的体现。
一、儒
什么是“儒”?汉代的杨雄给“儒”下了一个定义,他说:“通天地人者曰儒”,意思就是说对天地自然规律、对社会人伦关系规律通达无碍,了解的很清楚、很透彻的人成为“儒”。另外,这个“儒”字,写法是一个单人旁加一个“需”字,这就告诉人们,学儒的人是人之所需,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
《周礼·天官》对“儒”也有个定义:“四曰儒,以道得民。”儒是什么?是以道得民,是给大家讲的是“道”,所以深得民心,受到人们欢心喜悦的接受和拥护。古代的圣王都是以道德教育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在国家设立太学,教导于国都;在乡镇设立庠序,来教化于乡间。“教化以明”,让每个人都懂得五伦八德的道理,如果人人都明白做人的道理,社会的好风气就形成了。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仁爱的原点是孝道。一个人没有孝心,就不会知恩图报。《论语》开篇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那怎么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慈爱之心呢?“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这才是仁爱之心的根本。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对有这么大养育之恩的人都不知道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会让他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他又怎会推而广地去慈爱别人呢?《孝经》讲: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而去爱别人,是和德行相悖离的;一个人不尊重他的父母而去尊重别人,是和礼的本质相悖离的。
林语堂先生有一本书《中国人的智慧》,批评中国人的一个现象,他讲当县官离别卸任的时候,会看到很多老百姓跪倒在尘埃中,感激涕零。县官不知道这是一种公益,而只认为这是一种思恩。林语堂先生对我国古代这种现象进行批评,其实我认为他的批评是错误的,也是没有人性的,为什么呢?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发生在西方?西方的老百姓为什么对官员没有感恩戴德?因为西方官员当官的时候没有“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意识,他只尽自己的本分,不触犯法律而已,对老百姓没有这种感情,百姓当然也不会去感恩涕零。中国古人讲,一个好的领导者要具有君亲师的职责,这三个职责在一个领导者的身上不能缺一,缺一就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而现代有的领导者不能同时承担君亲师的责任,所以才出现富士康跳楼和百姓拿着“人权”去和领导讨价还价的现象。
中国自古以来都讲求“天人合一”,很少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如都江堰、苏堤、灵渠、赵州桥等古代建筑能和当地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至今还在惠利着后代的百姓子孙,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代的每一部儒学经典都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既要身心和谐,自己的身心都不和谐,做不到宠辱不惊,如何去治国平天下呢?因此,古人讲:内体本仁,外用行仁。
孝是仁爱之心的根本。《孝经》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哺育我们长大外出求学、工作,并不是仅仅希望我们给他们端茶倒水,而是希望我们学有所成,为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当我们为国尽忠,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就是更高层次的孝,因为这是父母所期望的,也是你的仁爱之心的体现。
孝廉美德在古代官制上有很好的体现。当官者必须做到孝廉。古代任命官员时讲究“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也就是说,没有德行的人不授予爵位,德行越高的人官位越高。为什么现在“官本位”行不通呢?因为做官的这两个前提不存在了。
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易经》讲:否极泰来。“否”与“泰”这两卦,泰卦是“坤上干下”,“干”代表天,“坤”代表地,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干在上、坤在下,但是泰卦这两个位置是互换的,意思是他们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而“否”卦正好相反,天在天的位置,地在地的位置,他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挑剔对方;你应该怎么做,但是你却没有做到,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
清末民初,中国东北出了一个大善人,名叫王凤仪,人称“王善人”。他从小就仁慈做善事,还是患了十二年的痨疮,十二年中他思考得病的原因,始终没有醒悟。有一天他去观看古戏《三娘教子》,三娘是戏中这个孩子的后母,但对这个孩子非常慈爱,因此对这个孩子在管教上很严,这个孩子因为三娘对他管教很严,对三娘不满。一天,三娘对这个孩子错事进行管教时,这个孩子对三娘狠狠地说了一句:“如果我亲娘在的话,不会对我这么样。”三娘听会当即晕了过去。这个孩子和仆人见此情景立即下跪呼唤三娘,孩子这时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当三娘苏醒后,三娘第一句话说:“是我的不对,没有教育好孩子。”孩子和仆人抢着说:“是我的不对。”戏的这一情景,震醒了王凤仪先生,他立刻想到古人与今人的不同:古人抢着争错,今人抢着争理。王凤仪先生醒悟后,通过诚敬的忏悔,十二年的痨疮一夜之间好了,并开创了中医中的“人和”治病体系。
儒家认为,大德必得位、禄、名、寿。孔子在《中庸》里称赞舜王时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意思是像大舜这样有德行的人,一定会得到一个很好的位置、俸禄、名声,这样的人健康长寿,因此大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儒家在《春秋》、《易经》、《尚书》等典籍中都有因果教育的论述。例如:“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儒家的内功。儒家认为,一个人内功修好了,才能随缘,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怎样才能随缘,那就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仁义礼智信”,我们称之为“中国精神”。
信为道元功德母。一个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就必须守信,以“信”行走天下。在坚定信念、信心的前提下,以诚信待人处事接物。“信”不能盲目地去信,不能迷信,要有智慧地去信。有一位老太太遇上一位大师,大师告诉她:“不给他五万块钱,她儿子要遭血光之灾,”还说这件事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别人一知道就不灵了。老太太背着家人取了五万块钱给大师为儿子化解灾难。谁知道儿子还是诸事不顺,而且连老婆都娶不上。这就是盲目地信,迷迷糊糊的信,这叫迷信。因此,《论语》上讲:“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究信用,他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全社会的人都不讲求信用了,危机就到来了。
《大学》讲:“仁者以财,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是讲一个人如果是仁者,他要有仁爱的心灵,仁者爱人,他要有爱心。考虑到自己就考虑到别人,这是忠恕,是接近仁,走近仁,仁是没有自己,只要有自己就不是仁。仁者用他的财富使得他的道德能够提升,用于修身。范仲淹先生曾经在苏州南园买了一所住宅。当时有一个风水先生看了这块地,他说这个地方不得了,将来会出很多人才,你的家族也很兴旺。范仲淹一听这话,立即将这块住宅用地捐出来建了一个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有舍才有得,结果范文正公的四个儿子都做了高官,有的儿子做到宰相,有的做到公卿、侍郎,个个都是有德有才。范家阴德德子孙,800年范家至今不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仁者寿”等儒家经典名句,都为后世说明归仁,仁就是爱人,你要多做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孟子取义。梁惠王见孟子就说,你老人家来我们国家,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告诉他:“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讲,为什么开口就说利益?你讲仁义,那是真正最大的利益。为什么?因为人有了仁、有了义才能够互利,只利他而不是只想到利己就是仁。
礼是儒的根基。如果一个人奢侈,他就不讲礼了。《孝经》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意思是讲当官的、富贵的人,在高位不骄慢,处在高位也不危险。如果有骄奢就会出现腐化,就会有危险。高而不危才能够守贵,才能够保护你的官位,像伟人毛泽东最佩服的清朝官员曾国藩先生做了20多年的高官,实在不容易,他也真正做到了“在上不骄”。你能够节俭,能够修身,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私利和欲望,能够谨慎,虽然富足,但不溢出来,就不会破家,不会有危机,“满而不溢”才能够守富。
智慧人人皆有,智慧能让你认清事实的真相,有鉴别是非的能力。智慧不是外面学来的,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遇到事情你能够鉴别是非,做出正确的抉择,那就是智慧。从外面学来的,那是知识。知识可以让你拿到博士学位,可以当教授,可以写很多论文,发表很多著作成为学者等。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儒家讲“知行合一”,就是告诉我们把所学的东西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才叫“真学问”;能说不能行,不是真学问,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3: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道家
道家的“道”,也是道德的“道”,是随顺自然的,它是解决人与自然或人与鬼神之间关系问题的。三国时,道士张道陵将五斗米道与道家基本理论相结合,创立了道教。
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指出了天道与人道的不同。道家的因果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没有因果教育就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古时的城隍庙就是因果教育的场所,一个城隍庙可以抵得上十万警察维护社会秩序。
古时候的孩子由父母经常带着去城隍庙进行教育。城隍庙里活灵活现的雕塑反映出人在世时作善作恶后的报应,这些都给成长中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在待人处事接物都以善念善行相待。他们知道造了恶业就要下地狱遭受各种严厉的刑罚。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出任上海商会会长时,他和清朝末年那些权贵的后代子孙交往甚多,耳闻目睹了权贵子孙败落的情形,最后他将这些事例收集起来,写成《保富法》一书,为世人证明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说明了因果关系是真是存在的。
现代自然灾难很多,与现代人破坏自然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太上感应篇》云:“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相随。”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从贪嗔痴变现的。要什么样的心灵,就感召什么样的天灾人祸。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长江上游截水建水电站、南水北调工程等对千万年来形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长江上游沿岸出现天灾人祸、地震、泥石流对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此,我们要为天地立心。
因果报应中果报有现报、生报和后报。心地厚道,总会有后福;心地刻薄,必定有灾祸。因此,看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将来的果报是善是恶,是吉是凶,是祸是福,一目了然。《感应篇汇编》有一个例子,宋朝卫仲达当时在翰林院任职,有一天被阎罗王抓去,判官调查他一生所造的善恶,结果所造恶的案件堆积如山,造的善只有一卷,也就是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善事。他看了这种情形后,就对判官说:“我还不到四十岁,造的恶哪有这么多!?”判官就告诉他:“这些造作是你的起心动念,起一个恶念,阴曹地府就有一个档案记录下来,并不等待你造作,若做了,罪就更深重。”在善恶比较下,阎罗王也很生气,说:“拿秤来称一称。”天秤上一称,这一善卷比较重,恶卷反而轻,阎罗王就欢喜了。于是,卫仲达又问阎王:“哪一件善事,到底是什么?”阎王说:“当时,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可以不必做,劳民伤财,你上奏折,劝皇帝不要这么做。皇帝虽然没有听,但你是真心上奏,有这么一念善事,就把你许多的恶事都给压下去了。若皇帝听了,你的福报就更大了。你本来命中可以做宰相,但你造的恶太多,结果障碍了你的前程。”后来卫仲达果真做官做到吏部尚书。
“举头三尺有神明”。宋朝光孝寺安禅师在禅定中,见到两个出家人在谈话。起初,旁边有天神拥护。过了没多久,天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些恶鬼,环绕这两个人,这是什么原因?原来这两个出家人一开始谈佛法,所以天神拥护。佛法谈完之后开始拉家常,天神就走了;末后谈名闻利养,恶鬼就来了。因此,我们起心动念决定着你的命运。
八仙之一汉钟离讲:仙有五种,是道教修学的境界。“欲求天仙者,当立三百善。”仙道也有高低层次不同,最低的是鬼仙,以次是人仙、地仙、神仙和天仙。
清末民初的印光大师一生提倡因果教育,他将因果教育列为圣贤教育的核心,他创立弘化社,将供养全部印《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等因果教育的善书,赠送给大众,引起大众对因果的重视。
古人云:造作罪恶的人现在没有受恶报,是他前世的福报没有享尽,若前世福报享尽了,恶贯满盈,恶报就现前。同理,心善行善而没有福报现前,甚至还遭许多灾难,这是过去生中恶报的余报,等到余报受尽了,福报就现前,也就是所谓的“善果圆成”。一个人一生中前四十年是前世决定了你的福报,后四十年是你决定来世的福报。因此必须改过,天天检点自己的过失,并把他改正过来。改过一定要从心地上改,心是祸福之根,一个善念是福之根,一个恶念是祸之根,是故“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道教《玉枢经》上讲:假如一个人不能够修善业,必定有鬼神来捉弄他,使他神魂颠倒,神志不清,无论他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财富。古代亡国之君,大多是心术不善,行为不端,善神吉星远离,恶鬼恶神环绕,才导致国破家亡。
俗语讲:禄尽人亡。一个人禄尽了,就死亡了。有的人寿命到了,禄未尽,得病躺在床上四肢不能动弹,让人伺候,等到禄尽了,他就死亡了。中国人迷信五行八字,西方人迷信星象。中国人算命是依《易经》八卦来推演,西方人算命或占卜依星象来推演。他们认为,无论人是怎样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能改变宿命,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自己无法改变,这是不符合因果关系的。袁了凡先生为什么能改变命运,孔先生算定袁了凡先生的命运,后来了凡先生在南京栖霞山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为了凡先生开示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他依教奉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将云谷禅师教给他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与自己实践的心得写出来告诫他的儿子,这就是《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一部讲解因果原理与方法的著作。
明朝《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讲因果关系的。俞净意先生早年自以为行善,没做过什么恶,却一生贫困潦倒。灶神很慈悲,现人身来点化他:“你意业太恶,沽名钓誉,专务虚名。对上天的祷告,好像很恳切,但不具有诚意,处事待人接物与祷告不相应。你所做的善事是附和别人,不会主动去做。你在私居独处时,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等妄想杂念太多,说之不尽。天地鬼神天天在监察,从年初到腊月三十,没有一件是真的善事,全是敷衍,做样子给人看的。这种意恶固结于心,天地鬼神记录在案,逃祸无暇,何有福可求!”俞先生这才恍然大悟,真正改往修来。于是他跪在灶神面前说:“你一定是神仙,对我知道的这么清楚,求你帮助我!”俞先生还有一念悔改之心,求灶神帮助。灶神教导他,从今以后,凡是贪念、淫念、妄想杂念等一律要将其收拾得干干净净。俞先生接受灶神的教诲,依教奉行,深深了解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所以“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生。”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关键之所作。他活到88岁,之前曾生了四个儿子,死了三个,小儿子丢失了。为思念小儿子,他夫人哭瞎了眼睛。行善之后,小儿子找到了,夫人一高兴,眼睛也复明了。以后俞先生做了官,功名也成就了。行善积德改变命运。之后,俞先生儿子满堂,这是善有善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神仙可冀”,道家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为神仙,要想成为神仙,就要断恶修善,修心养性,才能达到神仙这个境界。
现代人不明白,天天做很多事情。有一位女士,开始还挺漂亮的,谁知道最后脸上长满了黄褐斑、雀斑,究其原因,这位女士爱吃瓜子,嘴上吃,手上扔,扔的哪儿都是,满地都是垃圾,结果报应报在她美丽漂亮的脸上,让她脸上长雀斑、长痣、长疮。
道教讲五行,金木水火土,它是顺时的,“道”字怎么写?先写“首”字,人头朝下,要求自己顺道而行,这叫“道”字。你看那一点就是心,心往上一翅就逆道。什么人定胜天?胜天久了让你生病,因为“生老病死苦”盯着你,因此要顺道而行。
因果关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一位女士相貌不漂亮,捡了一年垃圾后,脸上就发光了。有些的牛皮癣的人,捡垃圾就捡好了。有的人到处贴非法广告,这儿贴那儿贴,家里孩子就得皮肤病,因为非法小广告是城市的牛皮癣,贴久了慢慢就变成你身上的牛皮癣,让你重复受苦。因此,我们说捡垃圾是大善,扔垃圾是大恶。
现代人都喜欢拜财神,希望发财,财神保佑哪一类人?给财神烧香、下拜、供鸡供鱼真的有用吗?如果你一拜财神就能发财,那为什么全中国人都不去拜财神?如果拜财神能发财,哪些贪官污吏就发大财了。如果你一拜他,他就保佑你,那么死刑犯就去拜,拜保佑就枪毙不了,那财神和贪官污吏有什么区别?你贿赂财神那点破香、破肉,他就能保佑你?还能让你发财?那你可真是把财神看扁了。《财神经》上记载:财神爷是“头戴金来身穿银”,富甲天下,人家怀中还抱着一个聚宝盆,有财专施有德人,没有德的人财神是不会保佑的。因此,你想幸福,你想发财,你想成功,一切答案都在你身上,没有必要去拜财神,你看人家拜,你也拜,你也去磕头,这就是迷信。
因果不虚,无空不入。当代人都喜欢找情人、嫖娼,搞一夜情等,这些感召来的是败家败财,出现意外事故。有的人还胡说妓女有三大功德:第一,妓女拉动了地方的经济;第二,满足了外来打工者的生理需要,减少强奸罪;第三,妓女挣钱轻松,她的收入比一般人高,能给当地带来很多副业的收入。我就问问说这话的这些人?你娶老婆愿意娶妓女吗?你愿意让你的老婆当妓女吗?你愿意让你的女儿当妓女吗?找情人、嫖娼就是造孽,如果你想一生不得癌症,就要对你的另一半忠贞。同时要想在生意和事业上多遇贵人少遇小人,就别搞情人了。因为一个男人两个女人,阴阳鱼变成两阴一阳了,阴盛阳衰则败。阴阳不平衡,家道一定败,养育的子孙一定是祸国殃民败祖先。
有些人喜欢风水,什么是风水?男人是风,女人是水;男人玉树临风,女人性柔如水;一年四季,夏天穿半袖,冬天穿棉袄,这就是风水。可是现代很多人不明白,找风水大师看,找风水大师改。风水大师既然那么厉害,他不用给你看,他先给自己看看,祖坟一挪就能升官,家庭格局一改就能挣钱,风水先生又何必为了给你看哪个风水,挣你那点钱养家糊口?真正的风水之源就是孝亲祭祖。
道教对太岁特别重视。太岁是皇帝,很多人认为本命年运气不好,有的人为什么逢本命年就痛苦不堪?因为本命年你和太岁共处一桌,伴君如伴虎。如果你想本命年有好的运气就要做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做不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犯太岁并不可怕,太岁是神界的纪委、检察院、公安局、法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想太岁不找你,你就做个完好的蛋。化解犯太岁的方法也很简单,有信仰的人去寺庙、道观或教堂真心忏悔;也可以去献血,献血可以化解血光之灾;也可以将自己多余的衣服,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捐献出来;也可以去任何地方买东西一定要发票,帮助这些地方给国家纳税。道教文化中的太岁,实际上是隐恶扬善的,因此太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你只要是善的,怕啥?人要言善、行善、心善,三善具足,福禄无穷;你要是言恶、行恶、心恶,三恶具足,那你一定要受果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3: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佛家
汉明帝十年,佛家由皇帝派使者迎请传入我国,与我国本土文化儒、道合为一体,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因为有儒,没有儒家就没有佛家。
汉代时,皇权和相权区分很清楚,在皇帝手下的办事机构称为“寺”,它的最高长官称为“卿”;在宰相手下的办事机构称为“部”,它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外交是由皇帝来主管的,由鸿胪寺负责。外国的僧人来到中国,都是皇帝派人礼请而来,来了之后就住在鸿胪寺。鸿胪寺是接待短期来访的客人,如果是长期,住在这里就不合适、不方便了,于是皇帝就下令在九寺之外增设了一个寺,专门推行佛陀教育,所以就在当时都城洛阳建了白马寺。白马寺相当于国学编译馆,它负责两个工作,第一个是把外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个就是要解释经中的意思来指导修学。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宗教,其实原先的佛教成为宗门教下。到了近代,大约嘉庆时期佛教是宗教是由日本传入的,现在的寺院大多数都在搞经忏或为死人办超度等,成了真正的宗教。
佛教是教育机构,当你走进一个寺院看到很多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我们不懂得,佛教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为中国古人所理解。中国古代自古就有祠堂,供养着祖先的牌位;还有孔庙,供养着孔夫子的牌位。当人们看到孔子像时,就见贤思齐,想到他的教诲;看到祖先的牌位,想到祖先的恩德,慎终追远,民风淳厚;同样,佛像摆在那里,也是起到教化的作用。
当你走进正规的汉地寺院,看到三个门,这三个门分别是戒定慧。当你走进天王殿时,天王殿供奉着四尊天王。东方天王叫“持国天王”,意思是要负责尽职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国家就和谐了。持国天王手里拿着一个琵琶,是教导人做事不要过,也不要不及。琵琶的弦太紧就断了,太松又弹不出美妙的声音,只有绷得适中,声音才会合适。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都是让我们做事无过无不及。南方天王叫“增长天王”,他手中拿着一把剑,剑代表智慧,增长就是要求进步,但是必须有智慧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否则会南辕北辙,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西方天王叫“广目天王”,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或一条蛇,代表了变化多端的动物。告诉我们,要去广学多闻,但是不要被表面所迷惑,因为社会的现象是与时俱进、千奇百怪、变化莫测的,要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他的一只手拿着一个珠子,代表以不变应万变,不被表象所迷惑。北方天王叫“多闻天王”,他拿着一把伞,伞代表了遮盖污染。告诉人们不要好的也学,不学的也学,不懂得遮蔽污染就错了。这四大天王教育提醒人们:从他们身上来反省自己,这一天我是不是尽职尽责地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是不是在求进步?是不是每一天都在广学多闻?如果我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到天王殿走上一圈就受到了教育。
有句俗语: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是说,没有重大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会轻易地跋山涉水到寺院里去求教高僧。“三宝”就是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者说皈依觉正净。三宝殿代表了佛教的寺院,那为什么“无事不登三宝殿”呢?古人认为僧人的智慧很高,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跋山涉水向他请教。在顺治皇帝之前,一个人要想出家必须取得进士,也就是现代的博士学位,皇帝才发给你度牒正式成为出家人。后来顺治皇帝想出家不具备这个资格,他认为出家是一件好事,不要给大家有这个限制,他将出家的这个条件给废除了,结果他以好心做了坏事,后世有很多人确实以各种各样的原因出家,使得出家人的素质一落千丈,让人们对佛教生不起信心了。佛教从嘉庆皇帝以后对佛教是教育这个本质越来越模糊,最后沦落到宗教和迷信的境地。
佛教是由古北印度的悉达多王子所创,人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仁慈清净的意思。根据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圆寂,住世七十九年。他放弃王位,十九岁出去求学,学了十二年,在恒河边一颗荜多罗树下放下一切,夜睹明星,在深深的禅定中大彻大悟,见性成佛。他三十岁开始教学,教学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佛涅槃一千年后在公元六十七年即永平十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佛教是教育,释迦牟尼佛悟道后,在菩提树下,定中二十一天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净居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下凡启请让佛陀住世解救苦难众生。释迦牟尼佛从鹿野苑开始了讲经教学的一生。在鹿野苑有五比丘拜他为师,开讲《阿含经》,这就是佛教的开始。《阿含经》释迦牟尼佛讲了十二年,阿含是什么?是人天教,是佛教的小学;12年之后,释迦牟尼佛讲方等,方等讲了八年,它是佛教的中学;20年之后,释迦牟尼佛讲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这是佛教的大学;42年之后,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讲了八年,最后讲《涅槃经》,讲了一天一夜,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的最后遗嘱。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49年,讲了些什么?教了些什么?就是“性相理事因果”,也就是诸法实相。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其中正法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禅宗成就;末法一万年,净宗成就。佛教传入中国,正是释迦牟尼佛的像法时期,所以中国禅宗兴盛至今不衰。
佛教的教学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教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阿罗汉、菩萨、佛是佛教的三个学位,相当于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佛教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启蒙经典是《地藏经》,而小乘佛法从隋唐开始就用儒家和道教的经典代替了。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做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贤菩萨,四大菩萨代表了整个佛法。
佛法修学有五大科目,它们分别是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和十愿。三福是人天福、二乘福和大乘福,它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和利和同均,它是大众公修的戒条。三学是戒定慧;佛经分“三藏十二部”,“三藏”经律论,定学是经藏,戒学是律藏,慧学是论藏;同时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十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和普皆回向。
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信解行证,戒定慧齐修。信就是缘成熟,信一定要相信自己,才能信佛法;信了以后一切要解,解就理解,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理解之后才修,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在理论没有弄清楚,方法也不懂时,如何能行?这种行就是盲修瞎练,不是真正之行,真正的行是由理论的基础和正确的方法。行的最后目的是证,证才是真受用,证是亲证,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诸法实相自己亲自验证,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事当中。
开悟就是断烦恼证菩提。烦恼就是无明,烦恼断了,定慧就完成了,如何断烦恼,断烦恼就要先断我执,去除我执后,就证阿罗汉;去除尘沙烦恼,就证菩萨果位,烦恼断尽了回到实报庄严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烦恼习气断没了,就回到常寂光,就成佛。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恶行,无量无边的恶行,都是从贪嗔痴慢变现出来的,因此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因为戒是用来对贪的,定是用来对嗔的,慧是用来对痴的。
现在社会上的人都想钱,想健康长寿,想聪明智慧。钱从哪里来?从财布施中来的。你命中有财富,为什么有财富?你过去生中喜欢财布施,这一生中你命里财库就满足,过去一生中没有修财布施,你这一生中想发财,怎么想用什么方法你都发不了财,命里没有;命里有的,你什么都不想,无论干什么你都发财。命里没有,强求求不到;如果求到,绝不是好事情,祸害就跟着来了,灾难也跟着来了,有些人用偷抢骗等罪恶手段得到钱财,那是你命中有的。你命中假设有一万元钱财,你用这种手段获取最多也就是二千元,你命中钱财打了折扣,这个你不知道,你还自以为聪明,沾沾自喜,这纯粹是愚痴。如果你命中没有,偷抢骗也得不到,如果你得到了你的灾祸就随之而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得来的,因此,佛教提倡吃素食,不吃众生肉。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得来的。财富、健康长寿和聪明智慧是果,果必有因,因就是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
今天的灾难为什么这么多?是人们不善念头带来的,贪心带来水灾、瞋恚、发脾气等带来水灾,愚痴带来风灾,心不平、傲慢、嫉妒等带来地震。因此,佛法讲修清净心,修不把别人不善的事情放在自己的心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3: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我们的清净心变现出来的,唯心净土。不起心、不动念真心现前,真心现净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这个花花世界。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识,执著是第七识,它在起变化,变成三途、六道和十法界。学习佛法叫解门,放下是佛法的行门。如果境界现前,顺境你起了贪心,也就是顺你的心,喜欢!喜欢就想占有,据为己有,贪心就起来了,贪财、贪名、贪色、贪五欲六尘,学佛的贪佛法,贪心你就去饿鬼道;逆境现前,不喜欢讨厌的人和事,瞋恚心就生起来,瞋恚一起你就去地狱道;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就愚痴,就去畜生道;这三道就是三途。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十法界就是六道加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六道是秽土,四圣法界是清净。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学放下,你执著的念头放下了,六道就没有了,你就进入四圣法界;如果你再将分别放下了,你就成菩萨了;你如果再将妄想放下,十法界没有了,诸佛的实报庄严土现前,极乐世界的实报土现前,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土现前。你起心动念没有了,但是你还有境界,因为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习气断了,你的境界就没有了,回到常寂光,回归到你的自性里去,这个时候你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
佛教讲因果,因果通三世。清末民初的印光大师非常重视因果教育,他将信徒的供养全部用来印《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汇编》等因果教育的书籍。传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这说明佛家也非常重视因果教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什么都空,唯有因果不空,佛的实报庄严土还有因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命运谁给你定的?自己定的。自己过去生那个行业是因,这一生就是果报,这个果报叫满业。业力分两种,一种是引导你来投胎,叫引业;而你在这一生的状况,你的富贵穷通,叫满业,满业就是善恶果报。你想想我来世果报怎么样,你就想想你这一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怎么样,你这一生造的因就是你来世享受的果报。所以命运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也不是上帝他能够管的,更不是阎罗王,与他们统统不相干,是你自作自受。
佛教讲神通。神通从阿罗汉就有,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健连是神通第一。神通是自己清净心时本能的显现,也就是说你本来就有,只是染污心将它障碍了。佛教讲的神通与附体的神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神通。附体的神通属于因果循环的范畴,不管什么“妖”或“鬼”,都不可能平白无故依附人身,多数情况都是“宿世恩怨”,这些“妖”或“鬼”有“宿命通”,知道和谁有缘。人的福报足,阳气旺盛时,它们想附体很难;但到人福报消减,阴气日重之时,它们就乘虚而入。附体都是阴性的,因此喜欢阴性环境,所以它们往往在人生病、受伤或极度忧虑、恐惧等阳气虚弱时悄然附身。女性属阴,因此那些被附体的神婆、香头多数是女性。附体都具备不同程度的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依附人身后,宿主往往聪明突出,异于常人,未卜先知,具备多种所谓“特异功能”,其实这些都是附体来的。有的神婆、巫医祖先从事给人看事、治病的行业,是因为附体与其缘分很深,往往几十年甚至几万年都附在其家族成员身上,有的突然有了某种功能,她们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缘故,打出所谓“某某神仙”的招牌等。如果有人找“神婆”、“香头”看事时,其身上的附体提前就会知道,它们有“神足通”,所以前一天晚上,就会跑到当事人家里,问问这片“土地”或其它同类,这家有几口人?大概什么情况?发生了什么事?等等。第二天你一去找“神婆”、“香头”,她就把你家里的事,甚至你家里什么摆设都说的一清二楚,你一听立马服了,认为真碰上了“大仙”,不管问题能否解决你都会很痛快地掏钱。神婆、香头收了钱财,除了自己花用,一般都会在家里设神像或菩萨像,买很多贡品,做种种供养!神婆、香头等有利可图,又能在人面前炫耀,受到别人崇拜;附体有地方呆着,又有供养受用,相互利用,互惠互利。很多人不明白这些附体是怎么享受供养的?宣化上人开示讲,一切众生,皆以食为依,食有四种,其中鬼是“触食”,比如一个苹果,除了我们能看到苹果的实体,它也有自己的“性”,拿苹果供养鬼神,鬼神吃的就是苹果的“性”,它们只要往前触一触、嗅一嗅,吸去水果的“性”就算吃了。不用像人一样要拿着水果咬一口再咽下去才叫吃,因此,供过鬼神的水果,再吃就会觉得没有水果味道了。不管附体出于何种目的,但最终结果是对被附体的人造成不利影响或令其下场悲惨,其本质都是在害人;被附体的人也从人降到了畜生,其结局也将十分悲惨,而佛家讲的神通则是修通,是依靠自力修持,“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智慧大开而显发的神通。小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缘,修到圆满境界证阿罗汉果和包括“漏尽通”在内的六种神通;大乘人六度万行,念佛参禅,修习止观,行菩萨道,修到圆满境界,也证得神通。但阿罗汉与菩萨的神通大小不同,阿罗汉的神通有一定的限度,只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事物,只能听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声音,只能知道八万大劫以内因缘,还需作意观察才能了之;而菩萨的神通没有限度,能见到尘中之刹,刹中之尘,尘刹中之佛,能听到重重刹中诸佛的演说妙法,能知尘刹中所有众生一切心念,能知八万大劫以外的因缘,也不需要入定观察,一想即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3: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慧双修,佛教是教人开智慧的。你光有福没有智慧,那个福叫痴福、傻福。一个人有智慧,他会使用自己的福气,在智慧的指导下使用这个福气,这个福气会给他变成更大的福气,这个福气不使他造恶,给他自己带来利益。一个人没有福但有智慧,他知道如何待人处事接物,他知道如何种善因得善果,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会在智慧的指导下慢慢将这个福得来。一个人没有智慧但有福气,他好歹不造恶,不拿这个福气干坏事。一个人没福没智慧,如果他会老老实实守好自己的本分,不干坏事,也很好。一个人有福没智慧,福报大,到处吃喝玩乐,嫖赌无恶不作,出国玩,买奔驰,买高档东西,没智慧,他用这个福来干什么?来给自己埋下深深的恶因将来遭恶报。总之,一个人有福是好事,有福时要警觉,如果没有智慧,驾驶这个福气,与其没有这个福气会更安全一点;很多入狱的罪犯,都是因为福报太大,福报大,自己的欲望就大;礼法如堤,人欲如流,量大福大,造化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佛法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念佛成就。念佛要用自己今天的心来念,不要练嘴皮子,那样你不会得利益。要想得利益,一定要用礼敬的心、诚敬的心来礼敬诸佛菩萨,你为什么学佛、念佛不得利益,因为你没有用诚敬的心、礼敬的心来对待佛菩萨。
“净业三福”中第一句是“孝养父母”,《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如果你对佛菩萨有200%的孝,对父母却100%的孝,佛菩萨会不高兴的;如果你对父母有200%的孝,对佛菩萨100%的孝佛菩萨十分高兴,会护佑你。学佛念佛不要让家人不高兴,那样你不是学佛念佛。家人高兴,家和万事兴,你才是真正的学佛念佛。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求观音菩萨,在外跑了好多年不在家里,最后在普陀山碰到一个老法师,老法师说观音菩萨就在你家,当你回家看到有一个人反穿衣服倒穿鞋的,就是观音菩萨。他因为见观音菩萨心切,就昼夜兼程地往家里跑,到家正好是晚上,一拍门,他母亲着急了,衣服反穿着,鞋也到穿着,就跑来开门,门一开,他猛然明白了,观音菩萨求了这么多年,原来自己的母亲才是真正的观音菩萨。
佛教中的开光与灌顶。什么是开光?开光就是你用礼敬的方式对待一尊佛菩萨像或一件佩带物品。灌顶就是将最高的佛法传给你。开光与灌顶并不是请什么所谓的大法师或去寺庙里念咒、撒水等,如果是这样的开光与灌顶那就是迷信;有人认为造佛像建佛塔功德大,其实不然,大佛像坐在那里,这一方人都平安了吗?一方得福,一方平安,要靠教化,改变人心。假如造佛塔、造佛像真有那么大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不去造佛像、造佛塔,他老人家而是一生讲经教学。
佛教经典《金刚经》上半部讲“四相”,你如果没有了“四相”,你就是阿罗汉;下半部讲“四见”,你如果没有了“四见”,你就是菩萨。俗话讲: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是佛门的照妖镜;《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无量寿经》则是中本《华严经》。因此,现在真正的佛教在经典不在寺院。
佛法是三世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教育人与虚空法界是一体,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教育人要孝亲尊师,要对一切众生礼敬,要恪守本分,要不谤国主、不毁国制、不漏国税、不当国贼,要随缘妙用、威仪有则,要照见五蕴皆空,要深信因果等。因此,传统的佛教是佛陀教育,现在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现在的佛教确实变成了宗教。
四、结语
儒学、道学、佛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研究儒学、道学、佛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儒、学道、学佛,知行合一,才是我们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儒学讲“戒”,道学讲“定”,佛学讲“慧”,戒定慧三学合一,构成中华传统文化。有人认为,儒释道是迷信,请这些人拿出一个不迷信的东西让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让你及你的后代子孙像孔子和孔子的后代子孙那样世代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礼拜?如果你拿不出来,你就没有资格质疑!你就没有资格说三道四!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一颗真正璀璨夺目的瑰宝。当你真正超过了文武周公、孔子、老子、孟子、释迦牟尼佛时,你才有资格质疑,你才有资格说三道四。
释迦牟尼佛涅槃时,他的弟子问他以谁为师,他说:“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什么是以苦为师?就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要勤俭、要节约,教我们要惜福,也就是教我们修福。“以戒为师”就是教导我们守规矩。守规矩在中国就是守礼,礼是修德之基,《易经》云:“履者,德之基也”,履卦是教人循礼,如果没有了礼,中华文化也就没有了。
儒释道三家教育的根本,就在一个“孝”字。孝是德的根本,一切教化的出发点。《中庸》云:“夫孝也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今天,我们要尽孝,我们不仅要对我们的父母尽孝,我们还要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使命,继承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诲,传述我们祖先的事迹。
“家有疑难问父母,国有疑难问祖宗”。今天,我们一定要回溯源头,继承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诲,继承他们的志向,开化后代。我们虽是一介平民百姓,但不敢忘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我们要关心这个国家,我们要念念感恩国家,我们容易记住父母的恩、老师的恩,却常常忘记国家的恩德。我们生活中享受的一切便利,我们今天能够有安定的生活,都是国家所赐。所以,范仲淹先生在名作《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铭记的。
最后,谨以此文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富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万物和谐,世界大同。同时祝愿圣贤的笑声震撼寰宇,响彻环宇,经久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传统文化。置顶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11: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传统文化。置顶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