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251|回复: 1

盆泉村的惊世传说初考(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31 09: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淄博市博山区南部山区的盆泉村,在周围村庄是个大村子,人民公社时曾有3400多口人。如今也有2800多口人。盆泉村有个谜,村东有条南北走向的谢家胡同,还曾有座高大的谢家门楼,全村却没有一户姓谢的人家。其中有个惊世传说,乡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四百多年,至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笔者从小就听过这类传说故事,经过整理进行了初步的考证。

故事一:万历名臣吏部尚书王国光为村民魏天爵撰写碑文
根据移民史记载,盆泉魏氏是从山西移民而来的,到魏天爵传至第七代,因而盆泉魏氏族谱尊称为七世祖。魏天爵博览群书,乐善好施,品德高尚,在当地声望很高,而他毕竟没有考取功名,没有进入仕途,明朝万历重臣王国光怎会为盆泉的布衣平民魏天爵撰写碑文呢?这其中的故事既有当时深刻的政治背景,也有一位盆泉人与王国光机缘巧合的命运交集。
为魏天爵撰写碑文的万历名臣王国光 (1512—1594年),字汝观,号疎庵,山西阳城上庄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考中进士,入仕累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王国光一生官运坎坷,几进几退,前后从政40年,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财政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万历会计录》成为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税赋制度的理论依据,后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王国光自万历初年成为首辅张居正实行改革的得力助手,对明王朝万历中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盆泉魏氏族谱记载,魏天爵有三个儿子,长子魏节为太学生,次子魏范以将仕郎的文散官功名入仕,于万历初年在山西阳城县任主簿,三子魏竹。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随后被万历抄家,次年王国光被反对派弹劾罢职回到山西阳城老家。此时正在阳城县主簿任上的魏范,便经常去拜谒罢职落寞的前吏部尚书。交往多了,魏范便向王国光讲述了父亲好学善施的德望,以及父亲去世多年未及刻碑纪念的遗憾。后来魏范写信郑重请求老尚书为父亲撰写碑文,表彰父亲的德望善行。王国光很欣赏在家乡任职的这位山东主簿,欣赏他“有守有为”的品德和才干,将其比作东汉时富有贤德之名的考城县主簿仇季智(名览),欣然提笔撰写了这篇碑文。魏范于万历十五年为父亲刻制了王国光撰写碑文的墓碑,了却孝子的一桩心愿。其后几经历史浩劫,原碑已难寻踪迹,所幸盆泉魏氏族谱中附录了这篇碑文。《博山县志》在“艺文志”中的“墓表” 栏目中予以全文刊载(见《续修博山县志》第八册120页)。王国光成为《博山县志》所选墓表中地位最为显赫的作者。碑文记载了魏天爵的德望善行,交代了写作碑文的来龙去脉。全文共563个字,字字珠玑,多方面记载了魏天爵的好学善施的感人品行。一是品德高尚,为人谦和厚道,说他“天性孝,友谦厚,敦谨守家人”,上敬父母,对朋友谦和厚道,待家人淳朴恭敬。二是好学不辍,博览群书,“好读经史农圃技艺之书,日潜玩不置”,潜心研读,学问影响广泛,很多人前来求教,魏天爵“远近至者咸礼之”,不论远近都以礼相待。三是乐善好施,扶困济危。“族党有婚丧不及者,倾囊赈之无吝色”。四是与人和睦,以德感化乡邻,赞扬他“睦于宗祖,和于里閈(12),有陈太丘遗风”。王国光将他比作东汉著名道德典范、曾经感动梁上君子的陈太丘(名寔),热情赞扬魏天爵的高尚品行和崇高威望。“有司钦其懿德,请为泮水宾,辞不赴”,鉴于魏天爵的学问人品及其影响,府学聘请他担任教师,被他推辞谢绝,为此,“府县屡扁其闾,以为风俗劝”,府县官员多次到家中热情邀请,并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但魏天爵坚辞不就,这在古代被誉为高风亮节和低调做人。为此王国光赞扬魏天爵“盖笃行君子万石君家匹也”,具有汉代名臣石奋那样孝谨低调的家风。魏天爵于隆庆二年去世(1568年),去世之日,“识与不识莫不流涕”,可见当时魏天爵在当地的巨大影响。按照今天评选道德模范的形式,王国光撰写的碑文堪称感动大明王朝的颁奖词,可谓十分荣耀。原碑刻不知消失在其后四百年间的哪场历史浩劫中。前年盆泉小学扩建时,无意中出土了魏天爵弟弟魏天佑(曾经主持盆泉文昌阁的修建)的墓碑,或许这个墓碑被历史尘封在某个土地的空间。

故事二:移民的后代娶了衡王家的公主
家乡流传着衡王嫁女盆泉的传说,说魏家娶了衡王家的公主。说起来盆泉魏家自明朝初年从山西移民而来,移民的后代娶了衡王家的公主,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当地的特殊情景。明初移民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发展,特别是经过万历初年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当地养蚕、缫丝、种烟、商业等发展起来,村中经济有一次腾飞,盆泉村建起四大门楼的庄园式建筑。每座门楼院深几进院落,从今天的遗迹来看依然发现其建筑规模的恢弘高大。位于村中的魏家门楼与谢家门楼距离最近,两家楼房的窗户可隔街相望。“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的腾飞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移民的后代开始大办文化教育事业,办起村学、社学,尚学风气日浓。村民们在嘉靖三十八年修建了文昌阁,根据文昌阁的石匾所题,魏天爵的弟弟魏天佑便是主持人之一。村中不断有人考中县学、府学秀才、太学生,也有人开始外出做官,如魏范出任山西阳城县主簿。
据说魏家娶衡王家的公主源于衡王的一次游猎。衡王在游猎中来到盆泉一带,见这里地土地肥沃,山青水秀,山川地形优美,民风纯朴,村民知书达礼,遂把孙女嫁给魏家,至于嫁给谁家都不知就里。《盆泉魏氏宗谱长支》的一则谱文信息揭开了这个谜底。“魏滋,改名适南。行二,邑痒生。天生颖异,青年入泮。重义轻财,望重。山左明青郡恒王嫡子为其子婿。配  氏,子二,君锡、利运。”这则信息不仅清楚地表明青州衡王嫡长子把女儿嫁给了盆泉魏滋,其中还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一是介绍了娶王室之女的魏滋及其个人条件。根据族谱记载,魏滋为魏天爵之孙,第三子魏竹之子。因其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家风,魏滋年轻时就中了秀才,个人相貌俊逸,非同常人,且重义轻财,人品高贵,声望很高。这是魏滋娶王室之女的个人条件。二是嫁到盆泉的衡王孙女是哪一位?明朝曾三次封衡王,这是第三次所封的衡王(前两次所封皆被废),为明宪宗第五子朱祐楎,于成化23年(8岁)被册封为衡王,20岁时前往封地青州(今益都),为第一代衡王。朱祐楎好学礼贤,世有贤王之称。谱中衡王指的是他。所谓嫡子,通常为长子,疑为江华王朱厚燆(郡王),嫁到盆泉的可能是朱厚燆的女儿,其名字谱中没有记录,恐已无法考证。文中将“衡王”写为“恒王”,可能是对尊号的避讳。三是文中对妻子姓氏的避讳。古人编谱的规范表达是只记谱主妻子的姓氏不记名字,如“配郭氏”、“配李氏”等等。因朱姓为明朝国姓,族谱以空白避讳,以表达对皇亲国戚的尊重。四是嫁到盆泉的王室子女的名分。清朝皇帝、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出嫁前统称为“格格”,为此民间把王室之女统称为公主,但皇宫里的格格要比王府里的格格地位要高很多。封建时代王室的女儿也有严格的等级。皇帝的女儿为公主,通常有封号、封地。唐宋以来,宗室之女可封郡主,亲王嫡女以及一些皇孙女出嫁前封为郡主。明胡侍《珍珠船·公主翁主》:“今制: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明清均以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女封县主。郡主即郡公主,县主即县公主。由此看来嫁到盆泉的因是衡王孙女,可能为县公主,至于是否有封号谱中未有记载。

发表于 2016-9-1 03: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盆泉惊世传说,辛苦了!题材很丰富,如果分开写,也许更好!问好秋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