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于 2016-9-2 14:05 编辑
从教28年了。我从教后的第一节语文课教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生牛犊不怕虎,读了几遍课文,看了几眼教辅资料,拿着课本就上了课堂。当我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就——”那一经典段落深剖细析、捋枝数叶后,一个学生说,老师,不用去分析什么听觉、嗅觉,什么动态、静态了,这一段无非就写了孩子们爱看的、爱听的、爱吃的、好玩的、好闻的等等,也就写了一个乐。我一听蛮有道理,比教参还教参呢。
教《孔乙己》,我一提到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些学生就不乐听。理由是,范仲淹、纪晓岚们不也是科举出来的吗?为何偏偏就孔乙己落得这等下场;以孔乙己的性格处世为人,放到今天他又能活得怎么样。那个丁举人,他能代表所有的举人吗?那个掌柜的做着小本买卖,人家不念叨钱,那还做买卖干么?人家的店铺又不是慈善福利机构。
照本宣科时间长了,我烦学生也烦,就试着向学生灌输些“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六出祁山。”“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等“歪门邪道”的东西。这些“歪门邪道”,竟讨得了学生的喜欢。
有个师专毕业当了老师的学生,谈起当时猜谜语的情景,说犹历历在目。说我曾出过成语谜,谜面是“日军”,学生们费了好大劲也没把谜底“晕头转向”揭开。一个学生问“车”为什么又读“jǖ”,我想当然地解释一番后,就顺口出个谜语让大家猜。谜面是“士相马炮一盘棋,中间老将笑嘻嘻,五个小卒当头卧,为何输了这盘棋。”很快就有学生猜出谜底“软”,并解释得头头是道。
最有趣的是从民间搜集来的谜语,生动形象活泼有趣,颇得学生的欢迎。比如“墙里开花强外红(探花),园里无肥长大葱(状元),长白山中久无雨(翰林),推着大粪上北京(进士)。”(打古代科举名称)。再如“草人草屋草抹墙(曹操),山上山下竟是羊(杨广),雪里拾得一封信(韩信),无底绣鞋袖中藏(刘邦)。”(打古代四个人名)。又如“刘备挎剑进古城,张飞大怒在心中,巧言花语诸葛亮,周瑜定计满堂红。”(风箱)。
这样的课堂,我叫它原生态,学生喜欢,我也乐意,影响了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直到今天。
(若能发表就署名单保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