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5352|回复: 2

【张修东原创散文】五百年后的相遇----写在泰安大汶口明石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5 13: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修东 于 2016-8-25 13:47 编辑

(一)

      土、石、水(包括水的另外表象),以一种组合构筑了还算庞大的地球村。
      土中有石,石中有石,水中有石。就像人类的架构,我来自土地,你来自从我身上抽出的几根肋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和你共同组合整个世界。
      土中的石,对土凝成了固化;石中的石,对石强调了增值;水中的石,对水演绎了缀饰。石,即使是贾平凹笔下的“丑石”,也别有一番用途。
      石在土中生长,石便与土成了睦邻融合的一家人,它们经常携手垒建房屋,筑造堤坝。哪怕是埋在土里的墓石碑,自有其念叨的余地;哪怕是田地里的小石子小石块,也被人友好地挑出来、摆到田埂上,以维护土地的权威,看护着心爱的土地。
      石在石上打磨,于是点燃了爱情的火花;石在石中孕育,于是有了晶莹剔透,精华再现;石在石间停留,于是有了价值连城,无与伦比;石在石中穿梭,于是有了宏伟的建筑群,使得世界异彩纷呈。
      石在水中游,水清石上流,彼此结成了秦晋之好,于是相拥,呐喊,决斗。高兴了,水在石上打坐;恼怒了,石在水中翻滚。长此以往,水在石中来了灵感,波光粼粼,石在水中愈显恣意,宠辱不惊。
      石,铺在道上,成就为养路石,这才留住了土。石,立在墙底,叫基石,稳固夯实,立在墙内的,还有一种石,叫做泰山“石敢当”,震慑罪恶,弘扬正气,辅佐一方百姓,力保一地平安。石,连接土与土,横跨水与水,成就为桥,这才留住了人的脚印,留存了历史的影像,就像我面前这座明石桥。

(二)

      桥,再多,也不会长过土和土地延伸的路,何况是历史行进到今天,钢架桥水泥钢筋桥等多种桥的诞生,更有不用架梁铺路的飞行器式的“桥”,毕是衍化拓展了“桥”的本质意义。看来,俗语说到一个人见识长,阅历深,资历老,经验丰,往往会说: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实际上,已是无稽之谈。
      看到桥,我想,历史悠久的桥本应很多,但已经不多,并且越来越少。展现历史文明的桥本该优雅地存在,但好多已经淡然离世,愤然老去,或者是深埋土地不见人间烟火……最早在课本上读过赵州桥,只是未见过实物。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出生近半个世纪以来,见到的古老的桥,当属泰安大汶口的明石桥。
      放眼远望,石桥长200多米,宽2米左右。横跨大汶河,整体呈s型。石条与石条抱膀紧连,亲如弟兄,怕是失散了,有的还用厚厚的扁铁予以固定,风格独特,雄伟粗犷,构造结实。大石条取材于泰山石,久暴不裂,屡冲不毁,历经磨难,砥柱中流,实为一景。在这里,石的坚硬与水的柔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石,没有因为水的浸淫而麻木,水,也没有因为石的强硬而放弃,几百年来,依然唇齿相依,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关系。
      听当地作家介绍,石桥之前是一座简易的木桥,当然,水清楚得很,如果与木较量下去,日久时梭,自己是会吃亏的。木桥后来逐步改为分段的石桥、石板桥,已经是明隆庆年间的事情了。历史上,河水泛滥是常事,两岸人民深受其害。清乾隆六年,一位攻石起家的姜氏匠人捐资修建,造就了这座桥,明石桥又名“姜公桥”,自在其理。
      打那,65孔的石板桥承载辉煌,积淀文明,阅尽人间繁华,盛满故事传说。

(三)

      诗人说,“岸是河流的桎梏”。
      岸,更像是河流所能依靠所依赖的家。河与岸的协调,风调雨顺的波及,从此才带来了两岸的福祉。一位作家说,水拍打着岸,就像祖母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一个又一个的梦境。这时,我才理解了个中真味。
      “亲爱的,我永远不会对你讲,河流为什么那么缓慢地流淌。”一位外国诗人这样说。
      眼下大汶河的水,慢的不知道它在流还是在向何处流,既不盲目又很自由,既不懒散又显从容,疲惫了,打个盹;困顿了,歇歇脚。它是热爱生活在周围的子民吗?它是想多看一眼辛勤劳作的人们吗?我不知道大汶河的所思所想,即使思想的驰骋不受制约。
      眼下大汶河的水,在桥的周边打转,转着转着,连自己都不知道从哪来又要到哪去。诗经曰:“汶水滔滔”。看现在,浩浩荡荡的场景却不见了。水少了,水小了……
      静观洋洋洒洒一路走来的大汶河水,激活了岱岳人的灵感,汶河人灵光凸显,眼光独特,近年陆续开发了大汶口文化遗址、萧大亨墓、山西会馆、太阳部落等旅游观光点,并将明石桥的修葺美容列入了规划。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让后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还有什么可做。历史,又是一条河,流经之地必然湿润一片沃土,岱岳人似乎更晓得: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我想,这是现实中人的博大胸怀,也是惠及子孙的壮举。

(四)

      史载,在我来之前,明石桥已经在这里静卧了五百多个春秋。是目前山东省境内最为古老的石桥。
      五百多个春走夏至,秋去冬来,弹指一瞬间。而人世间已经迎来送往了几代人的光阴。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了今生的擦肩而过。把历史缩短,假如一年365天有365次回眸,按平均寿命75年/人计算,该有多少次的回眸,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又该有多少次的擦肩而过。
      为了今生的这次相遇,我在佛前哀求了五百年。
      我和石桥呢?五百年才得以相见,应该值得珍惜了。相见,大概是前世有缘。或者是前世的人未得相见,我来补缺,我来圆梦,我来续缘。
      相对于明石桥,它更像是在守候。守候春风等待雨露,守候亲情等待纪念,守候青春等待恢弘,守候爱情等待果实,守候爱好等待成就,守候黑夜等待黎明……它与每个经过这里的人的邂逅,既是初见又是重逢,既是故知又是新友。

(五)

      蹲在明石桥桥墩老龙头上,看大汶河水一往无前,我静静听明石桥说:打桥上走过的人,路过的车马无以数计。这个,脚下的泰山石可以作证,石上的履痕可以佐证,桥上的老龙头可以作证,慢韵的汶河水可以佐证……
      蹲在明石桥桥墩老龙头上,听大汶河水哗哗流过,我静静听明石桥说:打桥上走过的人,路过的车马无以数计,却没有人能留下什么,即使一个脚印一滴鲜血一捧黄土一丝名声……不信,你可以问问静卧了五百多岁高龄的明石桥,它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
      蹲在明石桥桥墩老龙头上,看大汶河水停停走走,我静静听明石桥说:你看到了吗?不远处的岸边,一位老者手握长长的烟袋,狠劲地抽着,像是要一下子抽掉烟丝的灵魂;大柳树下,一位老妇手拿蒲扇,均匀地摇着,像是老祖母夜间在炕上来回地为熟睡的子孙驱赶蚊蝇;一位刚过门的花媳妇,穿着干净而艳丽,即使坐在小推车上身子还扭扭拽拽的,像是一直沉浸在幸福时光里的新娘;一个不大不小的孩子,手握冰糖葫芦地从集市上向石桥走来,像秋后收获了庄稼似的,满心欢喜……
      我站在明石桥桥墩上寻思:桥上看风景的人已经远去,风景却依然还在。曾经的景中的人已经不在,而另一些人的景象依然还在。洒落于桥上的爱情已经作古,而人间那燕飞莺鸣、蝶蜂双飞还在延续……
      听明石桥说,几十年间,它添了弟兄姊妹。大汶河上,京沪路桥横跨南北,京福高速长虹飞架,立起的几座桥在沟通,既沟通业务,也交流思想,只有古石桥,仍以它独特方式为老百姓服务。
      冥想间,一位骑着电动车的妇女迎面驶来,擦身而过。
      “哎呀,怎么今天来了这么多人?”疑惑之中现出村妇少有的目光。
      这景,这人,这物,难道比不上古时“行人彭彭”的繁华?难道比那时众人拥挤“独石桥”还要壮观?我默默点下头,不知道是答复问话,还是答非所问。

(六)

      听明石桥说:月明星稀的桥,折射出明月流走的痕迹;日照灼灼的桥,影印出火辣辣的景致;洪水急促而过的桥,残留了汶河水的咆哮声;马蹄声趟过的桥,抄录下老去的岁月……
      没有别的桥,更像这座石桥,读懂两岸人的宽心。
      没有别的桥,更像这座石桥,听懂两岸人的诉。
      没有别的桥,更像这座石桥,看懂两岸人的心思。
      它,不怂,不迭,为两岸人尽心竭力拍湿两岸的田地,回馈人们的热爱。它,不懈,不辍,知任重而道远,更知曙光在前!


作者: 张修东
微信号:zxd_0925
qq:1329413915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7: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今生的这次相遇,我在佛前哀求了五百年。
      我和石桥呢?五百年才得以相见,应该值得珍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7: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于明石桥,它更像是在守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