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心语留芳 于 2016-6-7 21:52 编辑
一首动人的歌 一卷多彩的画
——读《爱国儒将王友询》
谢鸿云
王友询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生于临淄区王家桥村的爱国将领,是淄博人引以为豪的历史名人。他历任侍卫、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先后驻守陕西、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甘肃、贵州等地,战功赫赫,名振一方。我市作家薛东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爱国儒将王友询》,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王友询波澜壮阔的一生。读《爱国儒将王友询》仿佛随书中主人公金戈铁马、征战西域,不仅感慨于王友询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和“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情怀,也沉醉于异域的山景水色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
王友询六岁习文弄武,七岁即懂得济苦怜贫,恳求父亲收留了乞讨的王忠母子;二十六岁中壬辰科殿试第十五名进士;二十九岁擢升一等汉侍卫(正六品);三十二岁外放陕西省旧县关营游击(从三品),从此进入西域,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戍边生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随时都存在危险。筑路军队宿营在雪山上,因为高山湖泥石流,一夜之间一座山头消失殆尽,二十多名士兵埋在泥石中。.当王友询看到一个年轻士兵的双脚冻成了青灰色时,十分心疼,便解开棉衣把他的双脚放在自己胸前取暖,年轻士兵醒来后激动得嚎啕大哭。他爱护士兵、士兵作战就特别有劲头。“五千铁骑追剿叛首”、“十路大军平定庄浪”、“岚河湾智破水围城”……仗仗打得惊心动魄、旗开得胜。在攻打羊峒时,因为地势险要、戒备森严无法进寨,王友询不顾自身安全,扮作“马帮头”混入虎穴,亲手擒获叛军头目八谷,劝其归附。王友询不仅勇武善战、足智多谋,而且心性善良。他处处尊重民俗,体贴贫民,采取“剿抚并举、以抚为要”的平叛政策。住在深山的乌蛮族和土倮族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是未曾教化的民族,王友询让他们下山有田耕种,有房居住,从此归附朝廷,不再抢劫、骚扰村民。因为得民心、顺民意,叛乱者或灭亡或归附。王友询的军队走到哪里都受到平民的热情款待:听说军队要移防,村民美酒歌舞,争相送行;军队来到阿恰贝西村,村民早早房外迎接,并举行赛马、摔跤、叼羊等娱乐活动表示欢迎,叼羊结束,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把夺得的山羊恭敬地送给王友询,这是乌孜别克族的最高礼遇。
伴随着王友询的军旅生涯,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和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的长江源头;三峰耸立、云雾烟锁、清溪潭瀑轰鸣振耳的笔架山;绵延八十里,“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的沙鸣山;沙山环抱、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神奇的玛尼堆石城;远古的岩画……藏族的“望果节”、浴佛节、白族的“三月会”、苗族的“牯脏节”……斡尼族的蘑菇房、土家族的吊脚楼、雷公山苗族的石屋、秋山僰坝的深宅大院……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饰、苗族姑娘的百褶裙、哈密回族男子的圆帽……彝族的“转转酒”、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十碗八扣”、苗族美味的“桃花虫”……场面宏大的“大摆手舞”,优美的“踩芦笙”,弹着冬不拉、即兴表演的“阿肯弹唱会”……目之所及,应有尽有,随主人公西征东战、行居不断变换,荒山大漠、碧水翠峰交替进入眼帘,刀光剑影、歌舞升平忽隐忽现。读《爱国儒将王友询》,仿佛进入西部大画廊,移步异景、千姿百态!
王友询虽为武将,却精诗善画。他聪颖好学,年少时即得王渔洋、蒲松龄指教,著有《西征纪略》《苗蛮全图》《教练辑略》《阅史约记》等。《爱国儒将王友询》插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民谣、神话传说等等,为小说添姿增彩。同时小说介绍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地方特产、当时的科举制度、王室格斗、少数民族的历法、民族演变、各地的方言土语等等,丰厚的知识含量也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从情节上看,小说注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王友询打抱不平、安民制乱、衷心报国的英雄事迹;一条是万氏三兄弟及其亲属家人、张氏兄妹等寻衅滋事、报复忠良的恶劣行为。因为小人暗害,王友询赶考、赴任、及回家探亲期间,多次历险,差点丢掉性命。作为章回体小说,激烈的战斗场面惊心动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步步惊险,回回留有悬念,来无影去无踪的陈七这一人物的虚构,又添了些玄幻色彩,读来妙趣横生。
乾隆七年十月,王友询因为积劳成疾、在平叛途中受瘴气侵袭溘然长逝,年仅五十六岁。他为国家的安宁和民族团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胆量与谋略皆备,文才和武功俱佳”被世人称为爱国儒将。《爱国儒将王友询》为我们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这一历史人物,叙写了真真切切的感人故事,描绘了生动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它是一首歌颂王友询爱国情怀的动人的歌,又是一卷展示异域风情的多彩的画,精彩纷呈,读后让人荡气回肠,久久不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