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丰年
说明:本文是笔者在2010年去云南旅游,被云南少数民族的各种民族风情所感动,其中书写了几个感兴趣风情片段,发表以飨读者,因文章较长分五次发表,敬请各位文友批评指正。现发表第四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掠影
(五)基诺族的头雕、鼓舞和嫩茶
“游客们,我们今天要去参观一个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最年轻的少数民族——基诺族。基诺族原有人口一万两千余人,全都在深山,一百四十个寨子,分布在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大山里与世隔绝的地方。1979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以其独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的传承。2000年人口普查是20899人,主要从事农业、茶业及狩猎。这个民族崇尚舅舅,所以又称为舅舅的民族。
相传在洪荒年代,一场大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一对孪生兄妹,父母为了让他们逃活命,便把他们放进一个大鼓内,然后钉紧两端的鼓皮。这时洪水一个大浪把父母和他们冲散,大鼓被冲走了。不知经过了多少时日,大鼓被一个东西挡住撞坏搁浅了,兄妹走出大鼓,才发现除了大山之外,没有一丝人烟,怎么办?还得生存啊。于是经过了一阵沉重的思索之后,他们兄妹两人结婚了。生了孩子,以致流传下来。孩子称父亲为舅舅,称母亲为姑姑,舅舅是家里的掌权人。孩子的姓氏是父亲名字最后一个字,当孩子又有了孩子,还是以他孩子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来取姓。这和汉族语言中修辞格的‘顶针’差不多。这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一个与世隔绝的民族……”导游语气沉重地说。而后他又介绍了这个民族的一些情况。因为生活环境的恶劣,又与世隔绝,人口繁衍缓慢,就是因为近亲繁衍。按照遗传学的角度来说,生的孩子会出现很多的傻子或者残疾。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的群体中虽然体质不是很强壮,个头矮了一点,但没有傻子和残疾。这里的人非常勤劳、淳朴和善良,对外人非常尊重。不管是谁到他们家里,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拿来招待你,好酒好茶和烤肉什么的供你享用。你们吃了以后他们才高兴。这里信奉太阳、大鼓和牛头。谁家的牛头最多说明谁家最富有……
车在大山中缓慢前行……这时导游喝了一口水又继续介绍说“我们的江泽民总书记1990年11月来这里考察后给了这个民族以支持,寨子里通上了电,并修上了简易的路,可以跑拖拉机。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又来到我们这里考察,在我们家里吃饭座谈。当胡总书记考察完之后,在返回的路上,表情不悦,陪同去的当地干部询问时,他才语重心长的说‘你们看这里的旅游资源多好啊,你们要开发,让基诺族和外界扩大联系,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当地干部说,我们也有这方面的计划,可就是没有资金,光修路就修不起,胡总书记听后关心的说‘你们写个报告,我回去之后让国务院拨一笔专款来修路,搞一点基础设施,你们要抓紧时间开发,解决这里的群众贫困的问题。’回去之后不久,国务院就下拨了专款,这里是从2006年开始开发,2007年接待游客……”导游自豪地说。
不知不觉我们到了一个广场,车停下后,诺大的场地,车停得满满的,一个个旅游团队络绎不绝。这里的山势很陡,满山竹木郁郁葱葱,把基诺山寨都淹没了。一个用竹子扎成的寨门耸立在我们眼前。其左边竹子扎成的墙上由水牛角嵌成的“基诺族古寨”五个大字非常醒目。当地的导游小伙子接过了汉族导游的旗帜,高兴的边走边介绍。路很窄且很陡,给人以仰视之感。路两边的树干上挂着牛头骨,有的都腐朽了,长了青苔。导游是一个二十余岁的小伙子,穿着对襟上衣,白布长裤留着我们汉族青年一般的发式,动作干净利索,用普通话给我们介绍。他把我们领到一个小广场前,一个巨大的女性人头雕像耸入眼帘。她是这个民族的图腾。这个女性雕像慈祥悦目,约有六七米高,宽阔的颌骨下方,有两个大土堆,小伙子介绍说这是她的乳房。她是我们民族的祖先,是祭神。再往里走,看到一棵非常奇怪的树,约有十来米高,上面抽出了好多的枝子,挂满了葡萄似一穗穗果实。树根周围是一个个巨大的叶子。这不是龙舌兰吗,叶片足有四五米长,两厘米厚,上面的叶刺又大又硬,真乃神树。树干青绿笔直,足有碗口粗……
我们又随导游到了一个新建的大厅,类似傣族的吊脚楼形式,是木质的。陈列着基诺族的服饰,农具,生活用具等等。生活用具是那样的简朴和简单。一个陶罐,一个破铁锅,灶台是用三块石头呈三角形摆着。旁边的‘床上’的被子是家纺的土布,也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但看得出至少盖了几辈子了。
我们出了陈列室又来到了现场表演室。木墙上挂着几幅巨大的照片,第一幅是江泽民总书记1990年来视察时的合影;第二幅是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来考察,在家庭座谈用餐时情景;第三幅是最早发现这个民族的北京来的大学生与当地基诺族寨民的合影。就是这些大学生把这个民族的详细资料整理成章,报告国家才得以获准,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第五十六个民族。因此说基诺族既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又是一个最年轻的民族。场地上摆着两架古老的织布机,有两个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坐在地上表演织布。她们黝黑的脸上刻满了皱纹,表情黯然,沉默不语,只是动作缓慢地织布。那一条条密密的经纬线是连接外面的纽带;那梭子的有节奏的声音,是时代的强音。听导游说:这里的妇女都会织布,我们穿戴的各种服装和服饰都是自己手工织造的。一条十几米长,六十几厘米宽的布辐要织七八个月……看了一会,我们又随导游小伙子来到大厅外的一个木台前,我们还以为是小戏台,一听才知原来是土司的居住地,整个寨子的妇女生小孩时都在这里生,由土司和接生婆完成。一直到江泽民总书记来视察后,才关心的指示她们:“今后生小孩要到医院生,以保证母子的安全。”从此之后才改变了这一陋俗。现在保留了这个台子以供人们参观,领略党的关怀和民族的进步和文明。
出了表演室听到一阵阵的鼓声,寻声来到了一座巨大的木棚大厅里,看台上座无虚席,我们只能等到下一场的表演。表演开始了,穿着基诺族服装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表演当地的舞蹈。过了一会又表演了大鼓舞,鼓声雷动,响彻山谷,和游客的掌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别有风味。这时导游给我们送来了水果、烤肉和花生、地瓜,游客们品尝着他们敬献的一小竹杯米酒,就着这些风味小吃,体验到了基诺族人民的淳朴、厚道和敞开胸襟欢迎外来客人的热情;感悟到了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迈入文明时代的青春和活力。
结束后我们又随导游参观了他们的民居,这里虽是闭塞,在党的领导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了小水电,大的寨子里安上了电灯,从原始社会一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导游指给我们看,掩映在密林中高大的寨房上面是特有的水泥板瓦,下面是廊柱,再下面是砖跺,旁边有水龙头,房上有太阳能热水器,这是土司后代住的地方。他介绍这里的长者为寨父,称为“卓吧”;女长者为寨母,称为“卓生”。他们在村里的领导下,管理寨里的事务,类似于现在北方农村的“族人”。这是土司的第三代了。土司的家境是这样,当时的族民生活是怎样可想而知了。我们沿着竹篾铺成的小路,观看了打铁的匠铺,刀山火海的表演,继而又来到了品茶的地方。在热茶未上来时,先慢慢咀嚼刚从树上采下的新鲜嫩茶,别有一番滋味。热茶上来了,我喝着茶便和导游小伙子聊了起来:“小伙子你姓什么,叫什名字?在这里干导游每天收入多少钱?怎么没上高中或大学呢?”等等。这憨厚的小伙子爽快的介绍说:“我姓董,是我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上了几年小学,我们这里最高的文化程度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去年考入了云南民族学院。我在这里干导游每天接三四个团,一个团村里给我们八元钱,这就是一天的收入。我们这里凡是年轻的都干导游,表演节目;年纪大点的搞服务,反正没有闲着的。”他很自豪的介绍说。这时我又问:“小伙子你们的门票多少钱,一天接待多少人?……”“门票淡季六十至八十元,旺季一百至一百二十元,一天接待两千余人……所有收入支付各种费用后,还要给村里和乡里,他们再利用这笔钱来发展经济,改善族民的生活。我们这里只是一个窗口,往里还有很远地方的族民,他们连我们这里都没来过,更不用说出大山了,也不知外面的世界,”他黯然地说。“小伙子你最远到过什么地方?”他高兴地说:“我最远就是在十几岁时,跟着我父亲到过西双版纳州的驻地——景洪,就是这里我们这个寨子里好多人也没去过,只是干部开会,做生意的才到那里……”
茶喝完了,我便冒昧地问:“小伙子,你们这个民族有很多独到之处,值得我回去写点什么,你如果方便,告诉我你的联系方式,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好随时采访你。”“好啊,”说着拿出手机查自己的号码,“不巧,没电了,这样你用我的同事的号码,他会和我联系的”他用手指了指旁边的小伙子。接着这个小伙子高兴的拿出手机迅速的按了几下告诉我说:“我姓白,今后你可随时和我联系……”我迅速仔细地保留了他的手机号,我们便握手告别了。参观结束后,在返回的路上,车在盘旋的路上慢慢行驶,望着道路两边的披着绿装,开满鲜花的大山,我的思绪也随着车的行驶涌起了感情的波澜:基诺族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可谓一步登天。正是社会的发展,缩短了基诺族演化的进程;是外面的心声,融合了封闭的世界;是参观的人流,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是党中央的政策和关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的质量。基诺族你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又是一个幸福的民族,在你的身上折射出了你们民族的光辉和时代的进步和文明;折射出了大山深处也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你们有五十五个大哥大姐来呵护你,关心你,你们的前景会更加美好,生活会更加幸福。
祝你们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也希望你们敞开胸襟接受现代文化信息,乘着时代列车,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驶向更现代化更文明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