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607|回复: 0

王渔洋:以德报怨显雅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 14: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德报怨”是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历史上也有很多以德报怨的故事,甚是感人,也颇有教益,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个王渔洋以德报怨的小故事。
话说顺治八年(1651),18岁的王渔洋去参加乡试。何谓乡试?
先和大家科普一下:按照清朝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无论哪级考试,能考第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言归正传。乡试结束后,座主(主考官)御史大夫杜笃佑及房师(同考官)侍御夏人佺大人都对王渔洋的答卷非常满意,并定为解元,也就是第一名。按说这原本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三天后,另一房的同考官丘县令李应轸(高邮人,与王渔洋房师夏人佺是淮南老乡)竟私下找到夏考官,称自己已年届古稀,日暮途远,希望他能发扬风格成全自己,将此次乡试的解元名额让给自己这一房。在李应轸的再三恳求下,夏考官最终答应李的请求。而李应轸推荐的人是昌乐人滕国相,本已定为第六名。
此事上报到主考官杜笃佑那里,也让他十分为难。相较而言,他更赏识王渔洋的才华,加之,时年滕国相已经60岁高龄,而王渔洋仅有18岁。可是,看到眼前这个已年逾古稀的老县令近乎哀求的目光,杜主考也勉强答应了。于是,王渔洋从第一名屈居为第六,而滕国相如愿摘得解元桂冠。发榜之后,杜主考颇为后悔,对王渔洋说:按照你的文章水平,第一非你莫属,可既已发榜,你姑且认了吧。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但王渔洋却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即“初不以屑意。”
十年之后,也就是顺治十八年(1661),王渔洋授扬州推官期间,李应轸已以兵部主事告老回乡,年逾八旬。一日,其子因不堪被州役羞辱欺负去衙门喊冤,王渔洋为主审。想起当年自己曾以一己私欲而使王渔洋由解元屈居第六之事,李应轸心里非常惶恐,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担心王渔洋会借十年前事情来报复自己。但出乎其意料之外的是,王渔洋非但没有“报仇”,而且,接报后秉公办案,查清了事实真相,替他儿子申了冤,并痛惩了州役。不仅如此,之后,王渔洋还告诉州守,希望有关部门对其能够以礼相待。州守将此事告诉了李应轸,令其感激涕零,从此视王渔洋为平生至交。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渔洋的确是个宽厚正直有雅量的人。其实,这件事情,只是王渔洋一生坚守“报德不蓄怨”“存心宁厚勿薄”信条,坚持与人为善,时常提携帮助他人的许多故事中的一个,正可谓“一滴水可以照出太阳的光芒”,事情虽小,但足以看出王渔洋的为人。而其之所以有如此雅量和修为,不仅因其生性敦厚忠直,更与其世代相传的良好家训家风密切相关。关于新城王氏家族的家风家训,那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此处暂且不表,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