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9108|回复: 2

孝妇河畔追梦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 19: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妇河畔追梦人
李富广

国承新先生自幼喜好文学,痴迷创作,近半个世纪在文学道路上攀登跋涉,由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一跃跻身作家行列,成为淄博著名的诗人、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承新先生也由孝妇河畔追梦人变成了圆梦者。

                    一

中等身材,腰板笔直,头发稀疏,这是花甲之年的国承新先生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随着交往的增多,了解的深入,谦虚、睿智、热情、侠义等热词用在他身上便须臾不能分离。

结缘承新先生是二十年前,当时不在一个单位但办公室对门,偶有交流。那时的承新先生负责对台宣传,在全省甚至全国已是声名远播、响当当的外宣工作“特殊人才”。整日采访、写稿忙忙碌碌,不得清闲,很难见到他的身影,更难得有机会与他“侃”几句。

直到有一天,承新先生赠给我他的两本专著《风从故乡来》、《风流孝妇河》,后又陆续收到《我们一起走过童年》、《让心灵拥抱祖国》、《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贺敬之诗文启示录》等。仔细研读他的作品,才对他的个人成长轨迹、为人处世之道及梦牵魂系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

                    二

国承新先生最初的散文集和诗集,收入了多篇对孝妇河的赞美篇章。从中可以看出,被誉为母亲河的孝妇河,发源于博山,流经淄川、张店、周村与桓台,承载着孝道的孝妇河,绵延数百里,流过千年岁月。孝河两岸丰饶的土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一代诗宗王渔洋,绝世之才赵执信……

国承新先生就是喝着孝妇河的水,听着孝妇河的传说,在孝妇河畔长大的。

世间万事讲平衡,有得就有失。国承新先生的人生经历恰恰验证了这种平衡。承新先生出生在书香门第,爷爷国树棠精通史书子集,20岁考取秀才,一生杏坛耕耘,是孝妇河畔方圆百里有名的“乡贤”、“善人”,受人尊重的“老先生”。严谨治学、严格治家的遗风,传承到承新先生这一辈,仍备受推崇。

然而,他的不幸却来自多舛的命运,四岁丧父,八岁失去母亲,跟随哥嫂生活,经历了惨淡的童年。转折出现在1968年应征入伍后,部队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了写作欲望,初中未毕业的他,靠勤奋、悟性和天赋,一步一步迈进了文学的殿堂。

                    三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还有后半句,“但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果真如此,一是说明名言被长期误读;二是发明家对“灵感”的看重。无独有偶,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曾在全国两会上坦言:“作家是需要天赋的。作家根本不靠培养,作家需要很多条件,而且作家也不是那么快就能形成。”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童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不懈的努力使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柯察金的“时代楷模”朱彦夫文化程度也不高,却创作完成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泪》两部自传体小说。事实一再证明,勤虽能补拙,但在天赋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或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取得的成绩会大点,而无天赋仅靠后天培养,再努力也很难实现作家梦。

俗话说:“三年学艺不如门里出身”。仅从门第天赋论,可以说承新先生是占了天时的,是不折不扣的受益者,是幸运的。更何况国承新先生对文学的热爱溶进了血液,渗入了骨髓,取得20多年出版14部散文、诗歌、评论专著的骄人成绩也在情理之中。

                     四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作家要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承新先生的每部作品都根植家乡这片沃土,透着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写出了筋骨,守住了文学底线。一些有影响且知名度较高的作家、诗人和学者都曾对他的作品做过中肯的评价。崔金蕾女士说他的散文是《文学创作让激情燃烧》,评论集是《有温度的评论》;张洪兴先生说他在创作上具有《不歇的脚步》的精神,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尊者”。苗得雨看了他的作品称他是《乡间也有灵芝草》。王行宏先生说他的作品是《踩着时代的鼓点走来》的;高连欣先生评价他的作品“一是真,二是实。”张远芳评赞他的作品《以缘为基,以情为魂,靠真情实感打动读者的心》。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任启亮先生说他的《臧克家诗文启示录》即便放在抽屉里都很有价值。还有乔荣涛先生、徐德征先生、陈泉先生等也先后对他的作品给予了较高评价。            

                   五

初读承新先生的作品,感觉他对某些人或事的表达描述似乎不太精炼,如刚付梓出版的《让心灵拥抱祖国》中的“春夜听雨”、“春风扑面在北京”和“春节的拥抱”等篇章,都有此感。后仔细品读又似乎多了另一种韵味。以至重读鲁迅先生写的:“窗外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作类比阅读时才有了新的发现。当然,拿承新先生的作品与鲁迅先生作品比较似有不妥,也确实值得商榷。但就文学的表达而言,按通常人的表述,写“窗外有两棵枣树”就足够了,而大文豪的想法常令人难以揣摩。鉴于此,不能不对承新先生作品中的表述方法有了新的思索。或许也是为了增加语感、制造某种语境氛围有意为之吧。这也许就是承新先生作品的特色之一。

莫言曾说,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之所以对我的小说感兴趣,就是因为我的小说土,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承新先生的作品,大都写的是家乡的人和事。字里行间透着乡土气息,正是这份土劲才赢得了很多人的喜欢。张善具先生评价说,读承新的作品仿佛是两个人在说话。就因为他的作品土得真实,土得有味,才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就连很多喜欢吃“细粮”且吹毛求疵的文人墨客,也愿意品尝他的“粗粮”。 土也是一种文化特色。

承新先生写作的另一个特色是他的创新性,他写的《我们一同走过童年》,可以说是一本“观察诗集”,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小外孙成长的近千个日日夜夜。据查,用诗的形式长时间跟踪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全国很少见。查晓东先生对此诗集的评价是《诗话的祖辈观察,殷殷的关爱希望》。苗得雨称其为是探索性的诗。



国承新先生长期致力文学创作,日复一日在文学道路上辛勤耕耘,始终不渝地探索写作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完善升华自我,走出了一条扬长避短的创作之路。时下要对他的诗歌、散文、评论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为时尚早,难有定论。

正如坊间传说孝妇河畔的蒲松龄,《聊斋志异》完稿后,希望当时被尊为“一代宗师”的同乡王渔洋写序,以提高知名度。而王渔洋却迟迟不答应,最后以诗代跋,写下了《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谁料历史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王渔洋皇皇巨著,四个世纪后,人们铭记的仅此一首带有戏谑敷衍揶揄的作跋诗,它的广为流传或许还因借了蒲松龄的光。而同时代孝妇河畔奇才赵执信,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五十年间,徜徉林壑,诗文诗论皆佳,但传世之作少之又少。同为孝妇河畔生,同为孝妇河畔长,同为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度影响力却有着天壤之别。

时下读国承新先生的作品,感受他的真、情、意,领悟他自由表达出的自然之美、性情之美、和谐之美就足够了。至于他的文学作品是归于乡土文学还是寻根文学,还是其他,留待后人定论评说。时间会说明一切,历史自有公论。

流淌千年的孝妇河会作证,承新先生对文学的追梦之旅永远在路上……
发表于 2016-3-17 16: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他的真、情、意,领悟他自由表达出的自然之美、性情之美、和谐之美就足够了。至于他的文学作品是归于乡土文学还是寻根文学,还是其他,留待后人定论评说。时间会说明一切,历史自有公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7 16: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亮起再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