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4 09: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04)工对的追求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
。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
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
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
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天对地,
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
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
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
字词作了分门别类,主要有这样二十多个方面:
天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饮食:酒、茶、饭、菜、羹、肴、丹、
药,等等。
文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文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名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名。
地名。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叠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介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列举的字例不多。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
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
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
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
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从前人们对词汇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清楚准确。有些当时常用的词,现
已基本不用,而现代人常用的词汇,如汽车、飞机、公司、电脑等等,当时还没
有。所以这个分类表只能作参考。但作为研究、掌握对仗来说,这个分类还是有
用处的。它为我们指出了在写对仗诗句时对字词进行选择的大体方法。
简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
,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
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
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
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
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一是同类对。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
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
。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例如:「转来深涧满,分出
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
二是习惯对。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
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
「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
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
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在另一含义上,是可以对的,这就是借对。如杜甫诗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
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对的。
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
),所以在此处可以用于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
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
此外,还有从谐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其中「皇」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自对。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
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草木尽能
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
「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
。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五是重点对。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
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
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
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
,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
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
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
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
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
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
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
技巧很高的艺术。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
工对,甚至要求「的对」,即对得恰切、巧妙。这方面有不少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