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羲和舞 于 2015-1-18 23:39 编辑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当世俗的冷眼看过来 ——写在文学家左思诞生1765年之际 周村 徐铭强 当世俗的冷眼看过来,像无影无形的刀戟,每每戳在身上的时候,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还是励志奋起惊世骇俗? 齐国临淄人左思,一生多遭冷遇,犹能化为奋争的力量,擎起生花妙笔挑战世俗,逆转了别人的眼球,是何等的坚韧,何等的忍辱负重!这种落寞中的求索,逆境中的成功,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左思小时候,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说话结巴,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学习书法、鼓琴,般般没学成。按理说,有些先天不足的条件应该埋怨他的父母,其貌不扬是你们的错,优生优育的措施不当呀!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做到殿中侍御史。左思虽系己出,却视他为丑石,常常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还对他的朋友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少时呢。” 文学家陆机从吴郡来到洛阳,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有个粗俗鄙陋的齐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我就用那些纸去盖酒坛子吧。 左思自认其才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他在《两都赋》和《两京赋》中看到了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文风,决心摒除前人文弊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为写《三都赋》,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大量收集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庭院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历经十年,《三都赋》蔚然成集,辞采华艳,缜思冠绝! 然而,左思的《三都赋》,在洛阳文人圈内品评时,一见是位无文名者所写,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三都赋》贬得一无是处。 面对与生俱来无处不在的冷眼,倔强的左思并非无动于衷,除了发奋读书,他也曾苦闷地写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借涧底松的形象,慨叹沦陷世俗怀才不遇的心境。 天道终酬勤,幸亏他遇见了张华、皇甫谧、张载、刘逵。经这些文人大家的推荐、作序,《三都赋》名声大噪,富贵之家,争相传抄,遂致洛阳纸贵。 《三都赋》,重名者将之贬得一钱不值,重才者使之名噪千古。无法想象,身临其境的左思是何等的哭笑不得! 古来圣贤皆寂寞。千年以后,左思的接班人,淄川人蒲松龄遭受冷遇更甚!然而,皆是越挫越勇,终攀文学高峰,各自站成峰顶一棵虬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由此,换一种思维看,世俗的冷眼,也许是一剂励志成才的良药! 人生之中,倘若世俗的冷眼看过来,莫悲观,莫愤慨。其实,左思已经给出了一个正能量的答案。我们学习左思的胸怀,然后笃定自己的追求与信仰!
作者简介: 徐铭强:笔名金石、羲和舞,淄川人,出生于1971年,现居周村,9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小小说、诗歌作品散见于《淄博声屏报》、《鲁中生活日报》、《淄博财经新报》、《淄博晚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