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6-12-13 10:53 编辑
寒光一出,谁与争锋?八陡“大弯口”镰刀,曾经闻名全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与八陡青石关李家几位“文”字辈的大爷成立了八陡铁业社,成就了“八陡镰刀”的前世。这几位打铁的大爷,是祖传的铁匠。据说他们祖先的祖先是打造刀剑的民间艺人。解放后,刀枪入库了,他们就专门打造以镰刀为主的农具了。他们把生铁熔化,滤去渣铁,然后把铁水倒进容器成型,冷却、回炉烧红烧软,用沉重的铁锤千百次的敲打,打成几毫米的铁板后,然后用带长柄的切板刀,裁剪出镰刀的长条原料。再回炉烧红烧软,在刃面加上同样烧红的钢板长条,趁热打铁,熟铁与钢完全契合在一起后,裁剪打造出镰刀来,最后就是磨锋刃了。磨镰刀是高强度的“活罗”,光磨刀石就有好几种,有粗砂质的、有细砂质,粗砂质的是开刃,细砂质的磨光,磨刀者要耗费很大的精气神。磨好镰刀后,还有最后的淬火工序,一件件手工镰刀就做好了。 几年的创业发展之后,八陡铁业社从八陡北河口迁到山头窑广,更名为“淄博八陡镰刀厂”,厂区面积扩大了几十倍,创业者们又孕育着 “八陡镰刀”的今生。1963年2月,淄博八陡镰刀厂试验用40kg小型空气锤锻打镰刀获得成功,结束了我国数千年来手工锻打镰刀的历史,这也是引以为傲的“淄博之最”。1965年,淄博八陡镰刀厂在国家轻工部、山东工学院等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将镰刀生产由空气锤锻打改为冲床冲压,研制成功了砂轮磨镰机、反射炉和蒸气回火箱代替人工热处理,在全国首家实现了镰刀生产机械化。地方志这样记载虽无差池,但是作为镰刀这样的特殊农具,生产过程还是离不开人工的。在八十年代,淄博八陡镰刀厂迈入最辉煌的时期,有一个专门生产镰刀的车间,每天生产上万把镰刀供应全国,还供不应求。那些青年工人百分之八十都是镰刀工人的接班儿女,车间的噪音很大,正常说话根本听不见声音。每个工人操作一台磨镰机,他们十指全部套着橡胶皮指头,以防止在磨镰中受伤,就是这样磨破皮划破手是常有的事情。每个工人都戴着软胶耳塞,即使这样的劳动保护,听力还是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最后的工序是反射炉和蒸气回火箱,镰刀的硬度全靠这两道工序来保障。这群创业者制造出了当时全国独此一家的大弯口镰刀,荣获国家金质奖,成就了农业机械化之前的镰刀技术创新。大弯口镰刀如同变形的宝剑,刃口极其锋利,寒光闪闪,吹发可断,久用不崩刃、不卷刃,收割产量翻倍。 至今到一些外省的农产区旅游,与老农户攀谈起来,都会问道:你们的“八陡镰刀”现在还生产吗?然后赞叹道:“八陡镰刀”真好使!
作者:李洪树 联系电话:1855337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