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玉静心明 于 2016-7-6 22:44 编辑
看电影
淄川 黄秀美
在寂静的乡村夜晚看露天电影,是多年前的旧事。放电影的消息从村大队部的喇叭里飞出,抑或是跟着散学的孩子跑回村里,传到各家各户。
放电影的场地多半在村小学的操场上,地势开阔。谁家的孩子机灵,放学后,拿个粉笔头 在操场上选个好位置画个圈,圈里放上块砖头算是占座。彼时,民风淳朴,自然算数。
那时放映的片子 多半是刚性的。如《烈火中永生》, 《英雄儿女》 等。受爱国影片的教育,我们那代人思想纯粹,积极,向上。记得有一回,演的是战斗片,银幕上的指导员有句台词“......我们一定要打垮敌人,突破封锁线让大部队顺利挺进,同志们,能不能?!......”。观众席里有人情绪激昂高声应道:“能!”。话音一落,周围人看着答话的小男孩全笑了。
不记得确切是哪一年,在村里演越剧《红楼梦》。当时很轰动,三里五乡的人都来看。奶奶是戏迷,当然不错过,还差父亲走了十几里山路,把她的姐姐约来同看。家里像过年一样热闹。那时未谙世事,比起听戏里的咿咿呀呀,更喜欢那些红的绿的绢的 罗衫,那样的衣光华照人,飘逸空灵,觉得只有仙女才配穿,才配戴了珠光宝气的釵钿步摇,行走间莲步生风,袖底盈香,回眸百媚。
那时可供村民娱乐的方式实在少得可怜。有好事者闲极无聊,往往就编出放电影的美丽谎言。也真有人信实,早早吃了晚饭提了马扎去操场上等。明日,那人就笑滋滋问:“看的啥电影?”。“《战(站)地看蓝天》”,回答的人也不落寒碜。
在乡村看电影,记忆中最初是黑白片,后来是彩色宽银幕。其内容也由刚性向柔和过渡。《小花》《燕归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等等,不但故事情节与人物好看,电影里的插曲更是被人争相传唱。大一些的学生备了纸笔,看电影时记下歌词,回家再把词抄在“歌本”上。然后,跟着收音机或是广播喇叭学唱,学会了,经久不忘。赶上邻村放电影,影迷们乐此不疲,连看几遍。甚至走了十几里地披星戴月回家,过足了瘾才罢休。
那时村里的年轻人谈对象,最浪漫的是去城里的电影院看电影。常常是男的穿的工工整整,女的着了的确良的花衫,发间系一条好看的手绢,跟在后面,羞涩的样子。开演前,电影院门前人流涌动,红男绿女煞是好看。也有特殊,一同约了看电影,男的买了票在电影院门口苦等,哪知女的转了心,久久不来。最后,男的烦了,恼了,影票撕碎了......
现在,几乎家家有电视,户户有电脑,人人有手机。可供娱乐的方式实在太多,却有人常常觉得无聊。在乡下看电影已成遥远的往事,回想起来饶有兴致颇觉甜蜜。那时的印记成了无法抹去的美好回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