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8975|回复: 11

副刊投稿:麦子熟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4 13: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归去来兮 于 2015-6-7 21:44 编辑

麦子熟了

张店 侯念忠
       在回老家的路上,我看见宽阔的柏油路两旁的星星点点的土地里,有几片土黄的麦子,路面上偶见一些凌乱的麦秸和摊开曝晒的麦粒,然而我似乎已经嗅不到一丝土地的气息了。
       记忆中打麦的场景已经非常久远了,那仿佛是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在炎毒的大太阳底下,一辆轰隆轰隆的脱粒机蹲在场的中间,大爷二大爷和父亲在轮流往脱粒机的嘴里送着已经晒得浑身干透的带有麦秆的麦子;大哥二哥则将一个一个解开草绳的麦垛搬过来;三哥四哥在麦粒的出口处用铁簸箕接着如流水般的带着麦香的黄澄澄的麦粒,接满了就跑到场的一旁的空地上倒下,麦粒堆得多了,好似一座小金山;大娘二大娘和母亲则在一旁有秩序的用铁叉木叉挑着从脱粒机的另一个出口飞奔而出的打弯或折断的麦秸,将它们一垛一垛地堆得如小山丘一般;我则远远地站在一边捡拾着大爷二大爷和父亲扔来的草绳子,草绳子多了,我就用其中的一根把它们系成一捆。这在我的记忆深处的场景,大概一辈子也抹不去了。
       打场的时候,往往有一个骑着大金鹿到处转悠着卖冰糕的人,大金鹿的后座上摽着一个冰糕箱子,上面罩着一床用塑料布裹起来的小被子。他这样喊:“卖冰糕来!”那个“来”字拖得很长,仿佛要勾起人们对冰糕的馋涎。每到此时,大爷会叫住他:“卖冰糕的,过来,买俩冰糕吃!”然后指使大哥或二哥过去买十一支冰糕,我们一大家子一人一支,坐在麦秸垛下的阴凉地里舔着吃着,还一边说着一些我已记不清的话语。
       打完的麦子要摊晾在用青石磙子磙好的场里曝晒,我们每隔一个来小时就或用竹耙或用双脚把麦子翻一翻。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再用推杷和扫帚把麦子堆起来,罩上篷布。夜里我们就睡在场里,而这时也是最快乐的时候了。我和几个小伙伴把麦秸垛掏几个小洞,就像电影《地道战》里的地道一样,里面都通着,然后玩捉迷藏的游戏。记得我藏在挖好的洞里,会在洞口弄上些麦秸伪装一下,让那个找人的小伙伴难以发现。我还清楚的记得二大爷家有一把没开刃的宝剑,老四是弟兄五个中比较调皮的一个,他就拿了宝剑爬到麦垛上面当英雄好汉,那剑是铁的,他舞不大动;我就拿跟竹竿,当是赵子龙的“亮银枪”或孙悟空的“金箍棒”,在麦垛上和他厮打;老三手巧,拿着自制的“洋火枪”扮演八路军。我至今不知道那“洋火枪”该怎么做,只依稀记得用硬铁丝做一个枪架子,做一个撞针,一个扳手,再弄上几节自行车链条,塞上火柴,拉开自行车内胎做的皮筋,一扣扳手,“啪啪”的,很响。我们就这样,在麦子熟了的这些天里过着繁重而又快乐的日子。
       几年前,我家还有地,而其他亲人已经陆陆续续不种地了,原因大概是有点钱了,不想再那么累得慌了。那时我还在淄博师范求学,麦忙时节,难有回来的时候。而离我家住得近的大哥三哥则都会腾出点空来去地里帮着身体大不如前的父母收麦子,或是等麦子在公路上——那时已经没有场了——晒干后帮着他们往家里运。我清楚的记得我那时能用双手抱着一袋麦粒从大门外走到老家的南屋里,解开绑绳将麦粒倒进大瓮里,可现在我已经没有那时的一半力气了!2008年秋,我们家也不种地了,当时我正在家里养病,在收完最后一季棒子之后,写了下面的一首小词:
       永遇乐
    戊子秋收以后,再无农事,叹作此篇。
    最恨儿时,繁忙农事,骄阳黄陇。除草灭虫,打场刈麦,晒罢装新瓮。施肥灌溉,秋收玉米,掰运剥结悬等。喘口气,未及拭汗,耕地又播新种。  此番活碌,再无踪影,已是昨夜旧梦。戴月荷锄,彭泽归去,心事几人懂!如今失地,是农非农,别有一般怅痛。想何日,新粮亲捧,泥香再弄?
       如今,麦子又熟了,而那些关于土地的往事却再也不会重来了。我期待有一天,或许是退休以后,自己再寻觅一小块地,开点荒,种点庄稼。

       2013年6月于老家


发表于 2014-11-4 13: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懵懂野叟 于 2014-11-4 13:42 编辑

    “如今失地,是农非农,别有一般怅痛。想何日,新粮亲捧,泥香再弄?”——佳句,有散宜生体的味道。
------------------------------------------------   

    这个古老的国家,艰难地从板结的黄土地中挣扎出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了其悲壮的现代化进程。
    伴随着急剧工业化的,是其快速的城市化。那些世世代代面对黄土、背朝青天的农民,被这股大潮裹挟着,一步一回头地离开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止留老幼,空守着日渐荒芜的故园。中国的现代农业还没能兴起,而中国的传统农业已然衰没。
    中国每天都有二十个自然村在这股潮流中消失。祖屋、祖坟、老井、老槐,还有院里爷爷凿的那盘石碾,还有村头奶奶佝偻的背影,在斜阳的映照下,日渐成为遥远的记忆。
    而曾带给我们无限童趣的那熟悉的石屋、石墙、石阶、石堰,在记忆中也日渐模糊。
    站在城市新建大厦的塔吊下,遥望故园,我不知道你是否有一种迷失的怅惘;于我,耳畔总隐约萦绕着《击壤》的歌声……。
    (摘自:野叟《故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17: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稼人望着土地亲,
丰收梦从谷雨到秋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08: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收获都是实实在在的,让我们心里踏实。而现实中这样的实地感觉越来越少了,面对回不去的故园,很多人差不多都陷入一种浅浅感伤的境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09: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庄稼地变厂房变大棚了,剩下窄窄的零星的几条,反倒显得有点不协调。儿时的在地里翻筋斗的场景现在如何也见不到了,都是机器,轰隆隆的过去,麦子玉米就出来了。文明的进步带了的精神的缺失与贫瘠,要靠什么来填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0: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种过地,所以望着土地亲。没有种过地的人,不会理解这种感觉。你的传统诗词文都好,但我的看法是不必过于陷在里边,毕竟那不是时代文风的主潮了——总之一句话,费力不讨好。望你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1: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玩月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0:52
我们种过地,所以望着土地亲。没有种过地的人,不会理解这种感觉。你的传统诗词文都好,但我的看法是不必过 ...

谢谢老师的批评与建议,我最近也在想,是不是该型,写点散文现代诗啥的。只是水平有限,平时工作又比较忙,闲的时候懒虫时常来咬,书已少读,文字更罕。

其实,写古诗词是偷懒的表现。真正勤快的,还是创作散文小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07: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归去来兮 发表于 2014-11-6 21:53
谢谢老师的批评与建议,我最近也在想,是不是该型,写点散文现代诗啥的。只是水平有限,平时工作又比较忙 ...

古典诗文容易哗众取宠,你写一篇或一首,别人都说好,其实他们不知道好在何处,乱吆喝而已,所以,不能作为主攻方向。你说的很对,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典雅的现代汉语创作上。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08: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着,想像着~~也只能是想象,那是苦累与幸福满足的综合体,只有参与其间,才有发言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08: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飘逸着泥土气息的美文!欣赏问候冬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