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夫 于 2016-2-15 20:21 编辑
一、全家押枪
这是1938年中秋时节的半夜,在皎洁的夜光下,一群男女老少,相扶相携仓慌的奔走在去莱芜的山间小道上,有年龄大的,约四十岁左右,但是也有年龄小的,尚在襁褓中,不时传来婴儿的哭声,这群人走得是那样的狼狈不堪,不时还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追兵,不时还会听到几声远处传来的枪声,听到这枪声,每个人都心惊胆颤的,心都提在喉咙里,走路的腿都麻木了,每个人只是在把两条不太听使唤的腿向前迈着,她们心里想着,怎么还没有到呀……
这群人蓬头垢面、衣衫褴缕、面黄肌瘦、很多人脚上已经打上了血泡,已经接近走不动了,特别是小脚的女人们,已经走不动了,不时有人跌倒,只好由这里面的男人们搀扶着……但是不敢停下来休息一会呀,因为她们知道如若休息一会,被后面的追兵抓到,就会没有命的,而且她们也知道,若是被抓到,这一十三口人,必定没有活路,惨遭满门抄斩,因为他们是没有多大反抗能力的。她们在山间小道上,已经穿行了两天两夜了,带的粮食和水都快用光了,只留下一点给孩子用。
她们就是国民党博山县三区区长李仲岩的家人们,这里面有他的妻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媳、两个侄媳、三个侄女共十三口人,因李仲岩参加了八路军四支队先遣一大队,全家遭到了日伪顽的迫害。有消息说,日本鬼子准备把他全家抓起来,杀他的全家儆佰,妄图恐吓当地抗日人士,压制正在逐渐兴起的抗日高潮。于是他们向周围的邻居分散了家里的米面、衣被、家具,三个院落也撇在那里不管了……
带着这十三人队伍中的,就是前面身材最高大的人,此人就是李仲岩,年方四十,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五,瓜子脸,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说花声音洪亮,留一副山羊胡子,穿一身灰色的粗布衣衫,上面已经打了好几个补丁了,有一股浓浓的汗臭味,一双平底的布鞋已经磨烂了,脚下流出了血,这就是国民党三区区长,现在的八路军先一大队的参谋长,手拿着一只匣子枪,在领着这群人走在向莱芜常庄的路上……
来到莱芜常庄后的第三个晚上,李仲岩和自己的长子李国栋、八路助理员小张,来到常庄最大的财主家里。走进两进的青砖瓦房大院,来到院中央的客厅,该庄的五个大财主,均已经坐在哪里等着他们了。简单寒暄后,步入正题,李仲岩说:各位乡绅,想必大家已经明白我的来意了吧,就是两个字:借枪。
最大的财主叫常敬业,其它几个财主分别叫黄有德、张大年、王福厚,他们就是本庄的头面人物,土地大多是他们的,每家都有护院的家丁,大约有近二十条枪,那是护院防匪防盗用的,在他们看来,那可是命根子。
“咳咳~”常大财主咳嗽了两声说:“抗击日本鬼子侵略,人人有责,这个道理我们懂,但是枪不能借,那是我们家小的命根子”……
“我们商议了,”黄财主说:“我们同意捐出一些钱粮资助抗日”,其他财主也在附和着说。
“把你们捐出的钱粮,换成你们的枪如何?”李仲岩讲,“现在抗日是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匹夫有责,我代表八路军四支队先一大队,对你们的深明大义表示感谢和钦佩。但是现在拉队伍最需要的是枪,虽说钱粮也缺,但是当务之急是要有枪,才能抗击日寇,才能将他们赶出中国去,才能使我们不做亡国奴,所以想请各位将枪捐出来”。听了这话,四个财主面面相觑,窃窃私语,但是最终没有一个肯将枪捐出来。
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的流过去,空气似乎凝固了,谁都不说话,互相僵持着,桌上的茶水谁也没有顾上喝。
“李区长”他们还是习惯这样称呼他,“枪是我们的命根子呀,你看这人慌马乱的年头,没有枪等于丢了半条命呀,再说枪若是捐给你们,土匪就会来抢我们的财产,鬼子也会来追杀我们呀!”一直坐在那里一声不语的张财主这样说。
李仲岩面色凝重,沉思良久……突然他站了起来,走到四位财主的面前说:“你看这样好不好,我拿命换你们的枪行不行”,几位财主听后简直呆住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异口同声的问:拿命换?
“是的”李仲岩坚定地说:“我家刚从博山逃难来了十三口人,我一条命换你们一条枪如何?”
几位财主先后走出了客厅,来到了院中,窃窃私语了好一会,然后回到客厅中。常财主抱拳当手,说:“我们被你的凛然气节和深明大义感动,决定借枪,但得留个字据。王财主走到他的长子李国栋的身边说:你父亲这样做,你同意吗?李国栋眼含热泪点了点头说:“同意!”
这时常财主的家丁端上了笔墨纸砚,由八路军助理员小张,这个中等身材,干瘦精干的小才子写下了如下的借据:
借枪借据
农历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七日,为抗日之需要,八路军四支队先一大队参谋长李仲岩自愿以全家一十三口人做抵押,借莱芜县常庄镇开明乡绅常敬业护院枪四枝,黄有德四枝、张大年三枝、王福厚二枝,共计一十三条枪,待抗战胜利后悉数归还,在未归还枪支期间,李仲岩全家一十三口人须住在常庄,不得外出,若四位爱国开明乡绅遭遇日伪顽的杀害,李仲岩全家愿一命抵一命。
立押人: 李仲岩 李国栋父子
保押人: 张忠邦
持押人: 常敬业
黄有德
张大年
王福厚
农历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七日
这就是八路军先一大队得到的第一批枪,有了这些枪,才成了名副其实的战斗主力,不久打响第一枪,攻打日寇占据的青石关,打死全部四个守炮楼的日本鬼子,成为博莱地区抗日的第一胜仗,极大地振奋了该地区抗日精神。
与此同时。李仲岩全家一十三口人,常住莱芜常庄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才得以回到了家乡,这时已经不再是十三口人了,而是十四口人,因为他的长孙、次孙在这里出生了。而他的老伴却因常期吃一种羊角菜团,不幸患了水肿病,即俗话说的大肚子病,长眠在那里,直到2000年才将灵柩起回,安葬在家乡,其实哪里是灵柩呀,尸骨早找不到了,只是在当地的老百姓的指引下,起回了一包黄土,装在了骨灰盒中下葬,立碑:李门宋氏。
枪,是抗日的命根子,随后的几年中,李仲岩又随后在多处募集枪支,就有了山头起枪、东顶修枪、谈判要枪、摸哨夺枪等故事,那就是后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