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驻阅报栏 (黄丰年) 说起阅报栏,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人们都知道,尤其是好看报的人更是熟悉。那时驻市区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在大门内显要的位置,设有工整美观的阅报栏。每天门卫或收发人员把当天收到的报纸小心翼翼地展放在阅报栏内,供人们空闲的时间阅读当天或最近的报纸。印象最深的是原工程学院(现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院内就有两个大阅报栏。 除此之外还有企事业单位在交通大道的十字路口或大门外的显要位置,设有长长的阅报栏,这些设报栏即是单位的宣传窗口,又是广大读者了解国家大事,阅读文学作品的必到之地。这些忠实的读者不用花钱单订报纸,就能看到各种报纸,因此很是钟情于阅报栏。 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调到张店工作之后,在张店共青团路,柳泉路,人民路的大路两侧 都设有大的阅报栏,比如共青团路,与中心路十字路口西南角原邮电局前的阅报栏,还有柳泉路中段淄博日报社门前的大阅报栏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媒体多了有了电视、电脑、手机等先进的通讯信息工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了国家大事或地方信息,订纸质报的少了,看报的少了,报纸为了生存也由原来的对开变成了多页,甚至成了书报,阅报栏容积有限,不好每页一一展开,因之阅报栏也多数改作他用。但是作为一种良好的宣传形式,供那些爱好读报的人来说还是很钟情的。 记得我和好友丁恩昌先生,每晚在散步之余,专程到原工程学院院内的阅报栏看报纸。大院东侧的那长长的两排阅报栏,各种各样的报纸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仔细阅读浏览完毕,又到西侧那一个再仔细阅读,不时还拿出随身带的小本本仔细地记录下感兴趣的文章内容。在此也经常发现我们在报纸上登的“小豆腐块”,并记住报纸的名字、时间、版次、电话等,再到售报摊前购买,回家仔细的自我“欣赏”,并小心的珍藏起来。以致当时在阅报栏前阅读观览成了我们业余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可惜这些值得驻足观览的阅报栏绝大多数消失了。就连我们散步必去的原工程学院两处阅报栏,虽然现在还有,但也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东边的哪一个成了学生随意停放自行车的地方,插脚的地方也没有。阅报栏内不知多久的报纸,都已发黄,上面布满了厚厚的尘土,七高八低,凌乱不堪,就连大标题都看不清了。西边的哪一个也变成了学生随意张贴的小广告的地方,留给了我们这些常去的读者深深的遗憾。 就在这众多的曾产生显著宣传效果文明窗口,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唯有在柳泉路中段淄博报业集团的阅报栏,还坚守着这块坚强的宣传阵地,成了柳泉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成了淄博报业集团值得骄傲与自豪自我展示的窗口。 每天这里都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来此阅览,有老年,有青年,还有少年在此驻足观览。有的还拿出随身带的小本本翘首仔细地记录自己所获取的信息。我因与阅报栏有长期的情结,可以说对阅报栏情有独钟,以致我每次经过柳泉路或者到别处办事,即使不顺路,也要绕道去淄博报业集团的阅报栏去驻足阅览。浏览了当日的《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财经新报》,然后再仔细地观看报业集团的活动剪影。与我有同样对阅报栏有深厚情结的好友丁恩昌先生曾说过:每天早晨到公园参加小树林合唱团活动时,不是先上公园,而是先拐弯上淄博报业集团的阅报栏仔细地将本日的《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财经新报》一气仔细浏览完,再去参加活动,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更有甚者我们如果到附近办事,相约见面地点,就是在淄博报业集团的阅报栏。我们无论谁先去,都是先仔细的观览报纸,不知不觉等待的时间就过去了。有时我们两人见面之后,虽然都阅览了各种报纸,但感到还有点兴致未尽,还再仔细看一遍。尤其是发生在我市的大事及各报的文学副刊。恩昌先生也与其他人一样有时拿出随身带的小本本,仔细的记下需记的东西。我们有时见到了昔日的朋友,彼此亲热交流读报的体会。时间长了也交到了不少新朋友。有时我们朋友在阅报栏中发现了各自的“拙作”更是喜出望外,彼此相互转告。 现在淄博报业集团的阅报栏成了我们留恋的地方,这不仅是我们这些对阅报栏情有独钟的阅报人的一种情结,更是感到报业集团坚守了这块宣传阵地,成了单位一张亮丽的品牌,也成了我们各位阅报人发展友谊的纽带,更是给广大读者及路人提供了一个获取与休息的“知识驿站”与“茶棚”。 我们也希望报业集团要一如既往的坚守这块阵地,利用好这一良好的宣传窗口,与展示自我的镜子,吸引更多的向我们这样对阅报栏有深厚情结的读者,每日来此驻足阅览。 2014年10月14日 黄丰年:山东 淄博职业学院教师。 爱好文学写作,喜欢散文、纪实文学、诗歌创作。在多家报刊媒体发表作品二百七十余篇。专著《金牛山大观》、《绿洲沃土》、《雪落无声》、《金牛山大观》增修版(与丁恩昌先生合作)《五谷杂粮》参编多部文史书籍。 图片; 通讯地址:淄博职业学院张店佳和园生活区 世纪路北首阳光花园西佳和园 邮编:25000 电话:13573334901 2538831922 邮箱huangfnzo@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