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玉军 于 2015-7-20 07:39 编辑
德子的故事 临淄 李玉军 德子十五六岁的时候,秋后下河洗澡后,两条腿就再也伸不开。病难治,也没钱治,从此他成了一个残疾人。 一个人在阴暗的老屋里,头发如一堆乱草,满脸灰尘,一口黄牙,炕上放着一本破烂不堪的《三国演义》,读这本书成了德子的乐事。父母早亡,兄弟成家后另立门户,德子就自己过日子。 生产队时代,德子无须考虑吃饭问题,每年麦秋过后,队里就会派人给送来粮食,学雷锋的红三月,他还会收到一些活雷锋送来的鸡蛋,德子充分享受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手里虽然没有钱,但他很知足。 分田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德子逐渐感觉自己没那么好过了。由于不能种地,自己的责任田给了弟弟家,粮食随便赏点,饿不死就行。德子是个心胸很大的人,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德子用两只手支撑着身子,爬到了村口。苦苦央求赶马车进城的老刘,把他拉到城里,他要找条活路。 老刘是个走南闯北的人,给他指了条明路:到火车站讨钱。他点头答应了。老刘把他拉到火车站,丢给他两块钱,说:“兄弟,俺走到这里会来看你!哪里也别去,就在这里,好好地!”从此,德子就把火车站当成了自己的家。 春秋两度,德子在外面混出了样子。他讨钱讨到一个修鞋换锅底配钥匙的手艺人那里,那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跟我学活吧!”德子求之不得,立刻行拜师大礼。德子用乞讨的钱购买了维修的工具,跟着师傅边干边学,一年之后,出道了。德子用手摇着三轮车,回到家乡。每天赶集,收获不菲。 三年后,他用手里的积蓄买下了一套农家院落,有了自己的家。德子买了家具电器,小日子悄悄地变化着。德子学着年轻人的样子,每天刷牙。蓬乱的头发也到理发店理得平平整整,他还时不时拿出在集市上买的小镜子照照。身上的衣服也干净利落。 寡妇翠花带着一个五六岁的丫头过日子,时常来找德子修鞋。好心的老刘媳妇看到二人挺合适,撮合了他俩的婚事。一场简单的婚礼过后,德子成了一个有家有业的人。赶集回家,翠花热汤热饭伺候着,小丫头甜甜地叫着爹,德子成了最幸福的人。 十年以后,德子已经在镇上有了自己的店面。翠花照应着买鞋的顾客,德子在店的一角干着维修的行当。翠花满面春风笑声连连,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他们的儿子小德子在店里跑来跑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