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淄水金山黄丰年 于 2022-2-8 09:33 编辑
原创首发 从一门头题字说起 张店 黄丰年
在张店的西北角,有个大张村。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是大张乡、大张公社的驻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张乡在2010年左右一部分划归市开发区,一部分划归房镇镇,存在于半个多世纪的大张公社、大张乡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为一个乡镇,政府消失了,但是当年大张创下的辉煌,还是显而易见的,大街两侧公社办公大院、医院,供销社、派出所 、邮局 银行等还保留着其遗踪。还有外地来投资建的庄园集团,现在成了淄博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当年的平房门头“大张供销社”属下的门市部至今还赫然入目,只不过是成了个人经营的日用百货店,换汤没换药,由集体,变私人,还是经营老百姓所需的日用品。可是就在其门头上方“女儿墙”上还嵌有“发展经济保障共给”的红色舒体大字。
我每次路过此处,看到这八个大字,感到非常亲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为根据地及边区政府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全党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这一要求从此成为建国后全国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更成了供销系统乃至整个商业系统行动方向与灵魂。
建国后尤其是供销系统甚至整个商业系统也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苦干实干的精神,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出了先进人物,行业标兵供人们学习。那时行行有模范,业业有典型,学习有标兵,行动有方向。商业系统推出了张秉贵、李素文等为顾客服务的标兵;供销系统也推出了典型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岳峪门市部的“扁担精神”。这扁担精神就是当时龙门供销社岳峪门市部全体职工的神圣使命,为了人民的需要,不让群众吃苦受累用一根扁担,两个货篓,给群众送货上门,服务群众。群众需要的针头线脑,日用百货千方百计满足需要,在“供”和“给”上下功夫。这些旨在发展经济,满足群众需要。当年的供销社和岳峪门市部领导、职工处处为群众着想,定期召开物资“交流会”,请群众提意见,让村外面的货进得去,山里的特产出得去,群众满意了,经济搞活了。龙门供销社岳峪门市部成了全国整个供销系统和商业系统的典型。这个诞生于博山区深山密林、峻岭沟壑中的门市部,就是经理范春孝带领全体员工除留下必要的人员值班外,其他人员一人一条扁担,两只货篓,翻山越岭,送至大大小小的村庄,就是几户人家,也不放过。让他们需有所供,卖有所出。出去的是日用百货,担回的是山货特产,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打造了全国供销及商业系统的“扁担精神”。这种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供人民所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激励了全国供销系统的广大干部群众。其事迹见诸人民日报,门市部经理范春孝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了全国供销和商业系统的典型与旗帜。那时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没有那种斤斤计较的个人逐利;没有那种挖空心思的盘剥,更没有侵吞国家资产的蛀虫。广大干部职工挑烂了多少个货筐不知道;磨烂了多少护肩不知道;穿烂了多少双鞋不知道;流了多山汗水不知道。自带饭,渴了喝口山泉水。不吃群众一口饭,不喝群众一杯茶,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信念如铁,责任如山,心境如水,没有粘上丝毫的铜臭。晴朗的天,纯净的心,干净的钱。广大干部群众就是靠着“发展经济保障共给”工作灵魂付诸行动,发展了一方经济,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党和国家的旌表。
我每逢看到这八个红色的大字,心里非常的激动,虽然已经陈旧且蒙上了些许灰尘,但是当时标榜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闪耀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供销系统广大干部群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直到改革开放,供销社改制承包给个人。
2022年1月4日
原大张供销社门市部门头
作者简介:黄丰年:山东 淄博职业学院教师,中共党员。博山区石马镇南沙井村人,现居淄博张店。 爱好文学写作,喜欢散文、纪实文学、诗歌创作。系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音乐家协会会员,音乐文学协会会员,淄博网络作家协会首批会员。在多家报刊媒体发表作品三百七十余篇。专著《金牛山大观》、《绿洲沃土》、《雪落无声》、《金牛山大观》增修版(与丁恩昌先生合作)、《五谷杂粮》、《瑞雪映春》《春华秋实,并主编或参编多部文史书籍。 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