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大街北平 于 2021-1-13 09:33 编辑
舌尖记忆----西红柿炒鸡蛋(首发)
张店 大街北平
西红柿炒鸡蛋是很受许多家庭青睐的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它的烹调方法简单易学,且营养丰富搭配合理。那红彤彤的西红柿配上黄灿灿的鸡蛋,再点缀上几片翠绿的黄瓜片和黑黑的木耳,简直就是极致的色彩搭配。入口之时,鸡蛋的嫩香与西红柿的酸甜交融相汇,立即会激活你的味蕾,激增你的食欲。
西红柿炒鸡蛋亦是我最喜爱的菜肴之一,不知吃了多少遍次了,仍然百吃不厌。然而,记忆中的一次吃西红柿炒鸡蛋的经历却永久的驻留在我的舌尖上。
1968年,在我读初中时,按照“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到农村体验生活的要求,学校里每年要组织我们到农村去支援夏收秋收、体验生活。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有益的,让我们接触了社会,了解到许多生活知识,懂得了“粒粒皆辛苦”。我们学校挂钩的是张店区南石桥公社中石桥生产队(那时乡村都还叫公社和生产队等)。每当麦收和秋收的季节都要到村里去参加劳动锻炼,有时要住上七八天,与贫下中农们“三同时”即同吃、同住、同劳动。
那年秋天,我们去了中石生产队参加秋收劳动。生产队找了几间空房,垫上玉米秸、铺上苇席,给我们当寝室,还为我们专门配备了做饭的师傅。我们钟鸣而起,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其实什么农活都不会,只是打打下脚,干点力所能及的,捡拾些漏掉的玉米,往地头抱玉米桔、豆秸什么的。农村的条件虽然艰苦些,但那时我们都是充满革命热情的热血学生,很积极向上,也很乐观。寝室里经常歌声荡漾,其乐融融,充满朝气。有时我们也经常的和社员们搞文艺联欢,开忆苦思甜会等。社员们对我们亲如一家,很关心我们,就像亲生孩子一样。
记得有一天,我感冒发烧,没有下地劳动,留在寝室休息并负责看家。给我们做饭的师傅知道我生病,又知我不爱吃腥(不吃肉),中午做饭时,让我到生产队的菜地里去摘几个西红柿,要做个西红柿炒鸡蛋,给我开个小灶改善改善生活。
那个季节已是晚秋,菜地里的西红柿已到了末期,几近枯萎的秧蔓上,剩下不多的几个西红柿,却是红彤彤的个个熟透了。那时的这个季节,城市里已见不到西红柿的踪影(那时还没有蔬菜大棚)。我两眼放光,被这诱人的西红柿馋的直流口水,一边摘一边吃。那西红柿天然自熟、酸甜纯正、汁多柔软,非常的好吃。中午,做饭师傅用西红柿炒了鸡蛋,还特意给我烙了白面油饼(那时主食以粗粮为主)让我独自享用。哈,一大盘西红柿炒鸡蛋红黄相间、鲜香酸甜、色美味香,味道好极了。这顿西红柿炒鸡蛋让我吃的酣畅淋漓、撑肠拄腹。丰富的营养、愉悦的心情,那病自是去了多半。这顿极为普通的西红柿炒鸡蛋,就这样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有了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了。过去只产于夏秋的西红柿,现在的市场上随时随地可以买到,再也不是稀罕货了。不过,事有利弊,难能二全。这种大棚里种植的西红柿,受日照所限以及使用化肥、催熟剂等原因,与使用有机肥并自然成熟的西红柿相比,口感味道已逊色了许多。而大型养鸡场出产的鸡蛋与过去农村散养的鸡下的蛋相比,那种色香味感也差的远了。过去的那种天然纯正的西红柿炒鸡蛋“求之,荡荡如系风捕影,终不可得。”已是可遇不而可求,只能成为舌尖上的记忆了。
注:文章写于2016年4月(舌尖上记忆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