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遥望的还有你
博山 云止于水
多年前,在网易认识紫影。后来,因她关注了香落尘外,一个原创公众号,创始人是湛蓝。一树静静飘落的白梅,安然于尘世之外,那是一个文字爱好者的天堂。
那么多喜欢文字的人儿,来自五湖四海,亦组成了一个群体,加入了同名的微信群,听讲座,看评论,第一次经历了网络中秋文学会,真是五湖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那时,用着苹果手机,容量不够大,存了近三千张照片,每天一早上网,先是卡机很久,那些群的信息一一来过,才慢慢缓过劲来。舍不得删除那些照片,就把一些群删除了。很喜欢香落尘外,可是此群人数众多,有五百多人,每天太多信息,只得忍痛割爱。
喜欢其中的一些写手,像是南在南方、崔家荣、夏梓言等,特别喜欢湛蓝的文字,细腻唯美干净,很长的文字,像是漫步在悠长悠长的雨巷,读完一篇,很是尽兴。收藏了每一篇文章。不太喜欢在屏幕上看书。若有一本纸质的书,捧读,用铅笔细细划过那些入心的句子,该有多好。
终于等到这一天。蓝发信息,云,把地址发给我。按捺住内心的喜悦,三日后,手机短信提示,中通快递已到。正是雨水绵绵的日子。撕开一层层包裹,素雅的扉页就在眼前,在左边,一树樱花开得灿烂。底色淡青透着微白,读着题目《樱花树下睡莲满缸》,淡淡的清香就遥遥而来,右下是一缸清水,莲叶舒朗,其下隐隐有红色游鱼,似乎听到水声,看到鱼儿穿梭在叶间。喜欢看书时,先对着书名神游一番,像是去见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满是美好的想象。
终于,打开。扉页一面是一帧长发子的侧影,于白色门帘间捧书而读,沉静、安暖。我轻轻呼出:蓝。第一页上有蓝的赠言: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我把真实的自己,呈于你面前,见字如面。湛蓝。2019年8月于成都。最下面是篆书的香落尘外印戳。
刚刚读完北方青城女子的散文,再去读成都女子的散文,其间有一个冲击。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地域不同,文字也有了不同的质地,而真实的生活就散布在文字里,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感受无处躲藏,敢于写散文的人都是勇敢的,不像诗歌,可以超越自己的生活,不像小说,可以生杀予夺。读完一本散文,你就和作者一起经历了所有场景和情感,欢喜、悲伤、疼痛、孤独,感同身受,却也永远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像是王源唱的那首歌,一边唱一边泪流满面。
我执拗地喜欢着文字中最细腻的部分,具象,那些在阅读中浮现出来画面,透过文字响起的声音,还有隐藏在书页里的视线,再一次复活。湛蓝本是重庆合川人,后来定居成都。因此在她文字中有更为浓郁的思乡情节,更为细腻得感受亲人、同学、友人的温情。乡关何处中,分明就是一曲曲歌唱童年和故土的民谣。念书寄宿时,周末给她洗衣服的姐姐,姐姐出嫁时,“坐堂歌”,男方女方围在一起对歌,她为了陪姐姐,也跟着唱到月落星稀。那么浓郁的风土人情,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参加了。多年后,凌晨两点醒来,看到月光洒满阳台地板,一时竟不知是城里的还是记忆里故乡的月光,消失的影像不可抑止地滚滚而来。一定也有这样的时刻,你午夜梦回,许多沉潜的记忆恍然如昨。
七夕。母亲给家里每个人准备鸡蛋,在鸡蛋上写上各自的名字,剪一小扭头发混合在湿润的泥土里,裹住鸡蛋,装在竹篮里。净身洗发后去桥上烧蛋,烧出图案,那种仪式感,令人觉得时光如此沉静、缓慢,柴火风烟漫过鼻息的纯朴时光再也回不来了。农历新年后,系着围裙,在暖黄色灯下一粒粒选豆做红豆腐的母亲,父母和姐姐一起推石磨,从碾盘下流出来的奶白在记忆中闪着光泽。每一次,发下新书,看姐姐用牛皮纸包好一本本课本,写上蓝的名字。这些温暖场景,落笔时一定又眼角湿润了吧,往事不可追,却也不会褪色。
父亲的小楼、莲塘、葡萄架、小鸭、香蕉树、鱼缸、浴缸里的浮萍、莲塘里的鱼,这些都是不会褪色的风景,会一直在记忆中。父亲在雨天穿了雨衣戴了草帽去稻田里找小鸭的身影,父亲傍晚在水井边压水摇橹的声音,一手提桶进屋倒水的轰轰声,他在夕阳下的白衬衣还有温暖的笑容,都是无法抹去的珍藏。秋夜,仰着头一起看银河,痴痴地啥问,父亲的话还在耳畔吧,却再也触不到那温暖怀抱。十四年前的八月三十一日,蓝心中有了一个永远的黑洞。那个最宠溺自己的人离开了尘世。而人去爱还在,他种下的树还在结着果,爱还在人间。只愿湛蓝会遇到今生着那个如父亲般宠溺她的男子,即使忧伤也有人陪伴在身边。
最美好的是童年时光,老爷爷养过的水牛,夏日,牛一整天拴在池塘里,安然躺着,不停反刍,蚊子在它裸露水面突出的髋骨叮咬,它甩一下尾巴,蚊子飞起来,平静了,一会儿又来了,周而复始。她和孩子们弓着腰身打水漂,蚊子也在裸露的肌肤上咬出密密匝匝的疙瘩,人与牛和蚊子玩着相同的游戏。多么真实而美好的画面啊,声色波光都在。尤其是老爷爷赶我孩子回家午睡,无忧无虑一觉睡到黄昏,然后看夕照中老爷爷牵着牛放牧,在袅袅炊烟中回家,一老一小一牛的身影,给夕阳拉得好长好长……
我似乎经历了这一切,也在池塘边用小平石头躬身打着水漂,欢呼着,跳跃着,也走在晚霞满天中,闻着草木的气息和人间烟火的味道。永远也长不大的样子……
2
身在成都。心向故乡。
那么多陌生而熟悉的所在,报国寺、钓鱼城、太古里、武侯区、青羊区、地铁站、七号线、二号线、美术馆,我穿行在这些地方,有城市的气息,有素颜美衣的女子来回穿行,安静思念、读书,洛夫的诗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简媜的《女儿红》,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等,庆山的《莲花》、《得未曾有》《夏摩山谷》、石评梅的菊花粥,毕淑敏的游记散文……
蓝说:“你的藏书有人自觉阅读,那在心理上存在某种认同感,如同一盏烛光温书,是一种无形的亲近。”而你的藏书,在我的书架上亦有,该又是一种怎样的接近和遇见?
我们曾经在书中遇见,在听一首歌曲的旋律里沉湎。在同一个细节里低眉,淡冷的男子遇到刺绣的锦缎花鞋,各色选一款寄给给远音。那是一种知和懂得,在一双鞋子里寄托深意。并无索取,无相会,只是在人世间,付出一份清远的情意,干净、无邪。蓝在空间发了这段文字,彼时,我刚刚合上最后一页,翻回去,那些句子晶亮温润,下面有铅笔细细的划痕。恰如,多年种植的昙花,后来,花惨后,舍不得它枯萎,就以昙花蛋羹喝下,以温暖的胃腑安葬一缕花魂。蓝在文字中引用:“它的冷香洁质经由你们的樱唇咽到心底,你亲自为伴我一月的白菊庆幸,它能不受风霜欺凌摧残,以你们温暖的心房,做埋香殡骨之地。”
而我未曾去那个宜居的都市,却一次次在聆听民谣《成都》时默然落泪,成都,让我更生向往的还有你,那个心不染尘、尘又如何的静美女子,在一隅养花、购买陶器、花钵、泥土,在家中养多肉、绿植、养田园蔬菜,有西红柿红艳了素常的日子。喜欢那些感性而入心的句子“穿了那件麻花毛衣,当柔软的毛线触到鼻子,一个声音遥远的响起:衣若怀抱。不过一件普通的毛衣,只是意念里有暖暖的人情味儿。”人情味,一个多么令人沉醉的字眼,此身不在情长在,睹物思人,不过如此。
幽兰姐在去夏曾其亲手缝制一款汉服版长裙给我,修长的裙摆,柔软的布料,腰蓟,一圈布边以松紧带连成花边,多了几分少女的轻盈和调皮。今年夏日,玉静姐竟也买布、裁剪,为我做一款人造棉长裙,素白的底色,有黑色图案,古朴、幽静。居家的日子,就穿起这些衣衫,似乎就和素日的时光拼接了起来。
最是女子懂得女子的心意。若是服饰搭配、气质融合于人的衣衫是某个男子所制作,其定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干净、古雅、素朴而清淡的人,都是一副古远的山水画,不起欲念,只是远远看,远远的懂得,适意、简单,不曾有任何人世的纠缠。
“山里常年林木苍翠葱茏,如同修行人,不喜不悲。香烟缭绕于丛林青山之间,浑厚的钟声间或在笃笃的罄声与平静的诵经声里响起,山谷回应。”这是报国寺的景致,读着,林间绿意就满了衣襟,钟声也在蝉鸣间响起。而湛蓝的文字,绝不停留在景物的表面,更多的思想闪着星夜的深邃之光:“我在人性善恶与趁念之间苦苦挣扎后,心似琉璃。世间,任何个体的输赢都不可能带来普世的恩典。唯有共荣共赢,才是暖世的良方。”与周围和解,与世间万物和谐,不要纠缠于个人得失,如此风光霁月,在阅读的瞬间,读字人亦心若琉璃。
3
蓝是草木美质之人。有草木的温润、静默,也有亲近草木,真正在草木之间生活的妥帖。她爱衣衫,爱婴孩无邪的笑颜和酣睡的自然,在文中,我几次读到她的衣饰,淡然随意又精致婉约,看孩子的眼神清澈而绵长。
蓝是喜欢旅行的人。泡在时光里,是她的游记。乌镇、磁器口、苏州、芽庄、厦门、扬州、黔东南、北京、鼓浪屿……
她的行走,眼耳鼻舌身意,处处都是感知的细腻和深沉。在读她写旅游的文字时,我竟然一气呵成,随她的文字辗转于机场及各处风景,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抵达乌镇,在青石巷弄里看一个寂寞而清冷的女子,一曲孤独的踏歌。千年古镇,林海的《琵琶语》叮咚有韵,临水木墙黛瓦的宁静,在密密的雨里随着绿色 水面一波一波扩散的涟漪,一直到我脚下。
去远方,是为了发现未知的自己,与尘世中另外一个我重逢。一个人的旅行,随心所欲,遇到心灵默契的游伴,最是难得。
其实,风景是相同的。只是不同的人去看,因时间、感知、兴趣的不同,每一处风景都是迥异的。而落在心底的那些灵思。有些文字想和人分享,而有的文字只想一个人私藏,或者,和一个心有灵犀的人去讲那些美好。
这一辑旅游册页,那么美,翻开来,那些谁想的烟气,雨水的迷离,白墙黛瓦的清丽就在眼前了。有一种行走,是在别人的游记中远行。你读,自有美落于心底,我静默着,只想一遍遍翻看,眼光于文字间浮起的风景,声色俱全。
湛蓝。在樱花树下,睡莲满缸。我看到了茶香袅袅中独处的你,静谧、恬淡,有 一种骨子里透出的成都的闲适气质,更在你的宁静中看到过往的旅行,风轻云淡,荡气回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