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儿 于 2017-3-1 14:22 编辑
当你老了,睡思昏沉 云止于水
近几天, 总在读余秋雨的作品。
他的书,单单是书名已令人遐想,《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天话语》、《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有一份潜在的大气和典雅在其中。其散文,不仅是语言美,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对整个文化世界、文化人格和文化魅力的构建。读其书,反复品味咀嚼,如沐精神之浴,思想境界得以提升,以平常心待人及物。很敬慕余秋雨,也常听人批判他,说他的《千年一叹》这次旅行,有记者,警察,前呼后拥,一反当年在《文化苦旅》中的风雨追问。这固然是事实,然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文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他开辟了历史文化散文的新领域。
对于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不经深入阅读,谁也不能妄下断论。山东淄博的郑良前先生曾经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昨夜月同行》,多人批驳,我匆匆翻阅之后亦有此感,待到静下心来重读时竟是另一番境界,鲜活的人物形象,其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执著让我感同身受,读之不仅是对心灵的安慰,也是对精神的鼓舞。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只要有一个人懂得,或许就不枉辛劳一场。小说的成功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正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之所以为人称道,最主要的还是塑造出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再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有一个人能理解欣赏就有其价值了。然一己之情怀,相对狭隘。若能将之对一人的关爱延伸为博爱,便不会有什么失落怅然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钟情于海岩的小说,进而读了一些其他作家的小说。如皮皮、张抗抗、安妮宝贝、村上春树、王安忆、阿来等,但小说对我来说是精神快餐,读过之后,欣悦很快就消失了。于是,转入散文的阅读,散文是最能显露作家真性情的。读古今中外大家的散文,你可以从中读到他们的生活、情感、命运的轨迹,一切都无可掩藏。语言或如行云流水,或自然质朴,都耐人寻味,启人智慧。曾经读过一阵川端康成的散文,他忧郁的气质,秀美的文笔令人沉醉,面对那凄美的氛围哀转久绝,淡淡忧伤挥之不去。
每读到好书好文,我们都喜欢与朋友共享。没有奢求,只是一份纯净的情怀。远远地看看你的背影,或切近地听听你的声音,或对坐倾谈云烟往事,有了一份昔日重归的心境。《昔日重归》,多么美妙的歌名,多么悠扬的旋律,仿佛又回到了玉兰花开时,樱花烂漫,紫藤萝瀑布一般流过每一个年轻的晨昏。尽管那些日子不会再现,记忆中的美好才是永生。或者直到有一天,在黄昏静静地回味,如同回味古老的廊桥,飞舞的小蛾,最后的牛仔,烛光摇曳的书房和淡淡的烟草气息。曾经有过这样独特的记忆,即使这一刻老去,也会默然微笑了。 作品中的你,其实不是你,我,不是我,只是一条线索,一个意象。正如《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偶然》中的一片云,正如秋水伊人,梦中的女郎,涉水而来的洛神,都是一些不具象。设若是梦中情人,向往的理想,对美的憧憬和追求都可以。
然凡钟情于书的人,必是比常人敏感,然绝非滥情,而是发乎情,止乎礼。纯美的情谊,在现代社会近乎绝迹,因之对拥有的纯白之情更多了敬慕,牵记也更为深远,却不会成为生活中的羁绊。如太白、东坡善于排遣心中的愤懑,旷达乐观。而《平淡生活》中,解读优优对周月的情感,竟与我又那么多相似之处。我之于你,似前世之缘,从若即若离的眼神中来,从义无反顾的相助中来,从意想不到的锦书中来,从一句句深挚的话语中来,从含蓄温暖的祝福中来,从人文情怀的挂念中来。 依旧温暖,安静。默默地看着自己读过的书,静静地想自己曾经爱慕过的人。想起这样一句诗:“当你老了,睡思昏沉”,而所有的花儿都未曾在心中凋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