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的风匣 孙良鑫 大武这个曾是乡镇政府驻地的古老村落,已经开始拆迁了。它眼看就要和三四十年前,围绕在村装四周的几千棵两人合抱的柿子树那样,被连根拔掉,就连四十年前,象征大武大队经济实力和繁荣的大礼堂、教学楼和办公楼,也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不久,新的楼群将在异地把它取代。回头是眷恋,向前是追求!然而,最让老大武人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还是过去制作过日子必不可少的大风匣。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武家庄人,从小就爱动脑筋的我,在做风匣的环境中长大,耳闻目睹。见证了大武风匣的鼎盛与衰败之全过程。 我的大哥孙良福、街坊于清旺,是村里最后一批出色的做风匣的高手。瘦小耳聋的邻居韩启贤爷爷,是我记忆中的木匠名师,我记得村里好几位做风匣的好把式,据说都是他的高徒。我同学孙曰友的爷爷孙玺荣,老支书于国州之父于大粱老爷。二人曾被选拔到章丘,做风匣十年之久。建国初期,本村有不少心灵手巧的热血青年,带着木工家什,奔赴祖国的需要之处。孙曰亭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我十来岁的时候,每天晚饭后,就坐一个小板凳,左手举一盏煤油灯,为做风匣的父亲照明;两眼还吃力地看着右手拿着的故事书。我的大姐孙艳芳16岁就和父亲拉大锯,解木板。 1965年,在四清工作队和支书于国洲等人的支持下,我父亲孙荣书,组织村里的能工巧匠,成立了专门做风匣的副业股。而后又从文革那个极左的年代里,艰难的挺了过来。使各户家庭作坊式的分散经营,改为了集体性质的集约化生产。他们把木料的采购、解板、配板、烘干和风匣制作,直至严格验收,最后到销售,都搞成了由该项特长的人负责。 就这样,大武的风匣,从产量到质量,以及它的使用范围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各地的供销社纷纷上门联系经销。给大武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十年后,随着电力供应的充足,为鼓风机的使用创造了条件。风匣的销售日趋困难,终于在五年后被迫停产关门。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在副业股创建之初,我父亲从本村小学请了一位老师。在我家搞了一张叫商标,其实是张印贴的初样。他走后,我拿着仔细看:上部画的是位拉风匣的主妇。也许是这位老师的疏忽,画中的人物不是用人们习惯用的左手,而是右手拉着一个空风匣。上面没有锅台和火焰。风匣朝里一面也不见风匣的气嘴。画中风匣的两个邦也是远高近低。上面还有个斜面。看上去十分别扭。下面的文字说明是“永固”牌。这也不太确切。风匣的主要功能是吹风,而不该强调它的坚固性。我把自己的看法说给父亲听。他点点头说:“你说的还真是有道理,我叫别人看看再说!”。也许我是小孩子,大人们对我的不同看法并没有理睬。我也未曾再问。 很快,那张样子做成了印刷品。每个验收合格的风匣上都贴有一张,直到十五年后,风匣被鼓风机逐步淘汰为止。 也怪,这张本应起宣传作用的印贴,并没有影响到社会对大武风匣的信任。我父亲曾在吃饭时说过:“咱大队的风匣,北过黄河卖到河北。南由公社的壬文明社长,引到了江苏农村他的家乡。西至聊城,最远的是经烟台卖到了东北去”。 每年的大年初二这天,是大武人“开市”的日子。就是现在开业的意思。它是这个村特有的节日。 这天一大早,各户的主妇忙着煮饺子,年轻的或者是男孩子们,则门户大开。拿出一根摘柿子用的长杆子。挂上一支长长的鞭炮,在大门外鸣放。这时的全村“噼里啪啦”,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只见,大街小巷、纸屑满地,烟雾缭绕,好不热闹。 据老人们说:“从这天起,大武家庄的老少,就开始操扯风匣的营生了”。 那么,我们现在就先来说说外出采购木料,也就是“看树”的吧!过去是看树的人,肩上搭一个帆布钱衩,再带一个幌子。让人一见就知道是买树的来了。他们走村串巷。见到合适的楸树或者桐树,经主人同意后,可进一步查看此树是否有像油饼那样一层层的窝圈病,或者是黄烂病。一旦走了眼,买了这种树木回家,不仅不能做风匣,就是当柴烧也没有火焰。其次才是丈量测算他的木材价值。然后,和对方协商好价钱,支付定金。至于交易方式,要钱的好说。有的树主愿意要高粱或小米等粮食的。那就按当时当地的市场价折算。等伐树时运来结清。 再就是找好几个沉稳的青壮年做帮手,捎着干粮和要换木料的粮食,带上大小锯子和粗壮的棕绳等必须的工具,推拉着车辆,返回卖树的人家。要买的树木往往长在房前屋后,这就要求出去干活的人,不仅要保证树上树下人员的绝对安全,还要保证不会砸坏人家的房屋及其任何值钱的东西。 出去卖风匣的也很辛苦,装满风匣的大小车辆,重量轻、体积大,既怕风又怕雨,还怕路上出问题。过去的路窄而不平,又是木轮车,十分难走。他们经常三五成群的披星戴月,奔走在赶大集的道路上。 在家的粗笨简单的活是拉大锯、配板和烤板。 好木匠多半是集中精力做风匣。多数的啥活路都干。 大武风匣的设计非常巧妙。它是个外表承长方形的箱体。全木结构,内外不用一个钉子和螺丝等金属部件。通常主要有2尺4寸和3尺2寸的两种规格,也可按用户的特殊需要订做加工。我说:风匣就像一个木制的空气压缩机,里面的猫头就是活塞,它的边沿用公鸡颈部的鸡毛累成。连杆与手柄相连。推拉都有空气从风门进入,再经猫头挤压,压力足够大的气流就会经风道在风舌的自动控制下而由气嘴喷出。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千百年来,不管是百姓做饭锅灶里的秸秆、野草和树枝,还是豆腐房、旅店和铁匠炉里的煤炭,都是在风匣的协助下,使火焰熊熊燃烧。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尽的丰富与多样。它的功效和节省的生产力,无人能够准确估算。现在随着电器化的普及和清洁燃料的使用,风匣早已无用武之地。可我们的先人曾为此展示过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将是大武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并产生使我们大步向前的强大之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