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5711|回复: 1

读《论孔丘》有感(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7 0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论孔丘》有感(上)

高行之

冯友兰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哲学家,他对中庸的深刻见解让我钦佩,我一直很疑惑冯先生明明没有找到两字的本义,又是怎么去理解中庸中的“中”与“庸”的呢?而且还理解得如此贴近?偶然得知他在**中曾经对先对自己一番精神自残,然后又对孔子一顿猛批,为了表示彻底划清界限,还特意称“孔丘”。非常想知道尊崇、研究了大半辈子的耄耋老人,是如何融入到热血青年的行列中大批特批心中偶像孔子的,又是从怎样的视角去批判的呢?一个文化人又是以怎样的语言去攻击的呢?这一定会给我很大的启发。怀着这种好奇心,我读完了这本《论孔丘》,不过瘾,读了两遍,个别章节读了多遍。

首先我为冯老先生的坦诚所折服。一批孔,他就紧张了,害怕了。他一向尊孔一批孔自然就成了被批判对象了——而批判是什么样的,冯先生至少一定是见过的,又成了批判对象了,说明冯先生以前是挨过批的,自然很清楚。紧张,这肯定是心里话。当一个人紧张害怕的时候,本能地会寻求应对办法来降低焦虑。

“后来又想,这个思想不对。这个思想还是从我在****以前的旧立场出发的。我过去尊孔,那是因为我过去的立场反动,路线错误。在*****中,我已有所认识。尊孔问题,我也初步地作了自我批判。现在应该在已经作的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批孔,批我过去的尊孔思想。我要同**群众一起,批林批孔。”这段思想活动过程很真实很精彩。冯老先生立刻想到了解决妙策,那就是转变立场,和**群众一起来批孔。

真是对错一念之间,观念一变,世界立马是另一番样子。于是,冯先生一下子成了批孔的典型,成了**批孔子运动中的红人了,近八十岁的老人立刻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同是一个**批孔,在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对于我好像是一种灾难。后来我觉得对于我确实是一种幸福。这是因为前后所站的立场有所不同,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冯先生的这一感受丝毫没有水分。

但是,冯先生接着说,“从尊孔到批孔,从觉得好像是灾难,到觉得确实是幸福:这是一种思想改造上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同我在****中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的,是在那个基础上取得的。”这是那个时代的标准发言模式。以冯先生的学术水平,套用一下实在小儿科,只要他愿意的话。从此,冯先生就成了批林批孔的标兵了。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三日《光明日报》转载了冯先生批孔的两篇文章,并且加了《编者按》。而冯先生又对《编者案》作了进一步的解读和自我成长探索。

我丝毫不怀疑冯先生的人品,他只是不想被批判受罪,趋利避害,乃人之本能。再说不管怎么批,都不会对作古两千多年的孔子本人造成什么不利后果,可以肯定,冯先生的做法与人品无关,只与他如何理解的中庸之道、以及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有关。

冯先生没有具体说明中、庸二字的本义,却根据二字的本义解读出了中庸之道的非常贴近的内涵,这才是奇迹。

冯先生的老师、长他三岁的梁漱溟先生在这个问题上则很冯先生有非常大的不同。梁先生也研究孔子,他认为二千多年来,自孔子以后,就没有人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找到孔子时代孔子所说的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才能真正懂得孔子,只有找到孔子的人类心理学模式,才能真正懂得孔子。他的《东西方文化及哲学》再版时他要删去几句话,仅仅是因为“从前疑其或是,现在疑其或非”,不能得其解的“宁缺疑,不愿随便讲”。所以,梁先生讲孔子,只提研究方法却不解释中庸,原因自不必说了。梁先生的严谨、细微,真令吾辈无地自容。我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孔子的心理学模式,找到了孔子当年“中”与“庸”的本义,赫然发现,梁先生的推断是完全正确的,二千多年来,文化界对孔子学说的解读的确是错误的和歪曲的。而冯先生的解释虽然贴近,却未得其真。同样的,钱穆先生也研究孔子,却不愿意多解释孔子思想,主张想进一步了解的人亲自去读读原文。为了帮助大家理解,钱先生特意写了四本书,建议大家先读他的书再去读孔子。“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可知梁先生和钱先生是得孔子思想之精髓的。同样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要求梁先生发言,梁先生直言,只批*不批孔,看不出林和孔有什么联系。林是叛国投敌,不是政治路线错误。面对高压,梁先生霸气回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尽管批孔并不会对孔子带来不良影响,但梁先生率性率真不违心,此时梁先生做的可谓真中庸。

联想到先生曾在会上一再要求毛主席允许他发言,直到台下大喊“梁漱溟滚下去”才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愿望。在这件事情上,彼时的梁先生刚的有些过了。后来梁先生晚年对此作了反思。知错就改,朝闻夕死犹未晚也,梁先生算得上是真正懂得孔子之人。这一体会更让我对梁先生心生敬畏崇仰之心。

接着,我为冯先生以近八十高龄而作如此无情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所折服。先生竟然将自己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六十年代著述均全盘否定,完全以一个革命小将的思维和态度接受毛泽东的教诲,坚定地从阶级立场出发去批孔子,丝毫看不出是一个经历过民国、留过洋的博学之士。先生的柔韧性让我再次折服了。

只是,冯先生似乎柔的有些过了。晚年冯先生也对自己当年的批孔作了反思,也不再否定自己的著作。只可惜,已经让许多人伤了心了,被千夫所指,这倒是与朱熹当年在庆元党案中的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虽可能真的是别人的误解,却已然与梁先生所得到的尊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后,冯先生的批孔让我真切深刻地理解了阶级对文化和人性的影响和作用。这大概是我读《论孔丘》最大的收获了。初读《春秋》,对杀人没什么概念,就是一个杀字而已,书中记载的一点儿也不恐怖不血腥不暴力。只是后来一想原来是这样啊,才不免心中一惊。也读不出奴隶来,感觉和看现代史差不多。现在才明白原来是阶级不清晰的缘故。因为《春秋》记载的都是统治阶级的事情,所以就看不出有什么奴隶来;因为奴隶不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所以奴隶的事情也不会记载其中。我也就理解了革命时期兄弟反目成仇、女儿挖父亲墙角、文革中出现的儿子举报母亲结果母亲被枪毙、妻子举报丈夫结果丈夫被判刑等的极端例子了。人之本性或者说天性,是没有阶级性。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父母从不同阶级立场出发所给予的后天教育,所以后天的教育就使人性就跟着起了变化,起了变化的人性已经不再是人之本性或者叫天性,而是道德伦理的组成部分,确切地讲应该叫做“阶级性”或者叫做“阶层性”。不同阶级或阶层是没有感情的,只有小孩子或者阶级、阶层立场未成熟的人或者圣人才会跨越阶级或阶层,对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有同情心、同理心。而文化则从一开始就是带有阶级性的,这个阶级性隐藏在文化之中,不容易被察觉。所以,研究古人,要看其本质价值,一定要抽离其中的阶级立场差别,看这个人如何对待与他同一阶级的人及其在其中所直到的作用,这就是冯先生所说的抽象继承法;要看其进步性或积极意义,就看他在对待本阶级的人以及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要还原其全面的历史事实,则既要看其如何对待本阶级,还要看其如何对待不同阶级。要批判古人,实在太容易了,用今天的阶级立场去衡量古人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按二十世纪无产阶级的立场去要求公元前几世纪的奴隶主贵族身份的孔子,做不到的就批判打倒,实在是荒谬可笑的。

发表于 2017-12-22 12: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有道理,支持,学习。
不敢妄加平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