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公祠村
———舍身寻驹,忠义千秋
文/刘国峰
村庄名字的命名原因大概可分为:山水地名、姓氏、标志古迹、事件传说等等几大类。
坐落在博山区城郊西南的马公祠村,则是因为村内的“马公祠”而被定为村名。
听闻村中老人讲述:相传唐朝初年,为平定战乱、稳固江山,唐王率大军御驾东征。大军行至颜神(博山)一带,只因山高路远、人困马乏,唐王爱军如子,便传旨于西山一水源颇丰之峪驻扎休整。
深夜,随军马倌巡查马厩,不禁惊慌失色,唐王坐骑青鬃宝驹不见踪影。马倌顿时直冒冷汗思量:唐王得知坐骑丢失赐死事小,延误东征战机还了得。于是不容多想,开始四处寻踪查迹。在这崇山峻岭之处,且不熟悉地形,跌跌撞撞、历尽艰难险阻,满身跌伤的他,一找就是三天三夜,仍然没能寻到宝驹半点踪影。马倌无颜回去向唐王交差,于是登上山崖欲纵崖谢罪。
正当马倌闭眼纵身一跳之时,只听有人从身后大喊:“后生,且慢!”紧接被一股强大气流吸住,这时马倌睁开眼急忙转身。只见一位白发长者,身着一袭白袍,手拿浮尘笑面相对。马倌急忙搭话:“老人家,您就让我以身谢罪吧,丢了宝驹我如何向唐王交差啊?”“后生,我都已知晓,你尽忠职守,上天可鉴,切勿轻生,你看那是什么?”说罢,老者将浮尘一挥,一道金光闪过,一匹青鬃马现于眼前。马倌定睛一看,正是唐王丢失的坐骑。于是立刻跪地磕头叩谢长者,抬头时,长者却无声息不见身影,于是马倌当即上马向营盘飞奔而去。
唐王得知马倌寻回宝驹,龙颜大悦,不仅没有降罪,还令人好生伺候,待日后回朝予以加官进爵。而马倌因几天几夜翻山越岭,滴水未进、劳累过度,眼前一黑,倒地命终。
后来乡民为祭奠这位忠诚的马倌,在此建祠以示缅怀,以享后人祭拜。因当地乡民无人知晓马倌姓字名谁,所以就以他的身份命名为“马倌祠”,后来又称“马君祠”,直至唐末明初改为“马公祠”。
马公祠,自建祠后,年年风调雨顺,乡民安居。这一切或许是因了马倌显灵,又或许是因为乡民传承了马倌那种忠信之义,致使民风纯朴而天降安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