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易经》里的修身哲学
《周易》一书,一向被尊为大汉民族万经之源,其中包罗万象,几乎每句话都有着极为深奥的含义,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几乎所有我们想要的指引。‘乾’卦中,周文王用短短七句话把一个人从开始学习淬炼、积累知识技能,到个人素养的养成,再到创业、守业、直至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善始善终的整个人生过程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可以完全理解这七句话中所阐述的道理并且做到这些,那他就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为世人所仰望的事业。
第一节 潜龙勿用---人格的淬炼
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拥有至高至强的力量的神秘动物,人们敬畏它、崇拜它,把它当成无所不能的神明来膜拜。而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种情结,正是因为龙具备了每一个中国人都渴望拥有的一种特质:可大可小、能上能下、隐显莫测。
周文王作为开创大周八百年基业的奠基者,在他的身上便处处闪烁着这种龙的特质和光芒。在被商纣王囚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监狱—羑里之前,周文王已经和九侯、鄂侯一起,在商朝廷并称三公,有着极高的威望。可是,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商纣王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威胁,最终九侯、鄂侯被杀,文王被囚羑里。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三个在自身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过早地露出了自己的锋芒,从而招致力量更强大的对手所忌,终致惹祸上身。
把这个案例拿到现代商战中来,我们就可以这么解读:周文王和九侯、鄂侯都是某个行业或者是一个企业管理层的精英人物,虽然他们此时的能力还不能与那些真正的垄断企业或者是上层管理者相抗衡,但是却因为他们过早地表达出了某种野心,让那些垄断企业或是上层管理者感受到了强大的威胁,所以被人家以雷霆手段一举打败。只不过因为周文王与九侯、鄂侯相比相对人缘好一些,所以还没有被完全赶尽杀绝。
在这种危机四伏、生死顷刻的关键时刻,文王身上那种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龙的特质便显露了出来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羑里被囚期间,他收敛了所有的锋芒,韬光养晦,一边潜心研习易学并以此来向纣王表示自己并无政治野心,一边暗暗地积蓄自己的力量。
解读:商战中,当一个人的事业跌落到最低谷的时候,如果稍有不慎,便会面临灭顶之灾,只有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自己以往的过失和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去弥补和学习,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在麻痹对手的同时,进而积累经验和资本,然后东山再起。
传说中,虽然在这段时间里纣王在羑里驻有重兵,并且正在通往这里的道路上层层设卡,但是文王还是运用自己所研习的易学占卜之术和其他的一些渠道与外界保持联系,遥控指挥,为自己的家乡的经济、军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壮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日后自己的脱困积极地作着筹划和准备。
解读:不抛弃、不放弃,就算身处逆境,也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就算不能有所发展,也不要轻易离开自己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且已经驾轻就熟的行业和领域。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在这个领域中继续探索,暗暗地延伸自己的触角。
然而,尽管文王处处小心,但是在那样一个崇尚占卜的时代,他对于易学的研究还是招致了纣王的猜疑,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猜疑,终于使得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牵连进来并因此而丧命,也逼迫着文王将‘韬光养晦’、‘潜龙勿用’、这一龙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试探文王是否具有了预知过往未来的能力,更是为了探知他是否拥有颠覆自己政权的力量和野心,纣王采纳了爱妃妲己和一些大臣的建议,将前来探视父亲的伯邑考杀死,然后用他的肉做成肉脯送给文王吃。
这时候,其实文王早已知道长子遇难,也知道面前的肉脯是怎么来的,但他同时也知道,以自己此时此刻的处境和实力,那是绝对不能和纣王相抗衡的,如果这时候他拒绝吃这些肉脯,那无疑便是向纣王暴露了两点:一是自己拥有预知的能力,可以左右自己甚至是他人的命运;二是有可能让纣王明白,就算是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自己仍然能够从外界获取信息,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纣王身边,就可能存在着他西伯侯姬昌的人!
文王知道,若此时引起纣王的怀疑,自己则必死无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不合适的时机,如果贸然向比自己强大了许多的对手显示自己正不断成长的、足以威胁到对手的能力,那么对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定会将这种威胁扼杀于摇篮。
所以文王并没有迟疑,他强忍着内心撕裂一般的痛楚,就这么香喷喷地把自己儿子的肉吃了下去!
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忍!等到送菜的人离开之后,文王跑到僻静处将肚子里的肉吐了出来。这些肉块见风就长,化作白兔四散而去。我们可以说这是神话传说,但是又何尝不能说,正是文王用他强大无比的精神力量赋予了自己死去的儿子以新的生命?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他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纣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果然非常高兴,他非常轻蔑地说:“都说姬昌能够预知过去未来,现在看来,那根本就是胡说八道!要是他真的占卜准确,又怎么会连自己的儿子死了也不知道,还高高兴兴地将自己儿子的肉给吃了?!”
见纣王放松了警惕,文王安插在他身边的人立刻开始行动,他们联合文王手下的散宜生等人搜罗了许多奇珍异宝还有美女送给纣王,淫欲无度的纣王高兴之下,终于下令将文王放了出来。
解读:身处低谷的时候,也就是你最脆弱的时候,就像一根弓弦已经拉到了最满,如果稍加外力,便会一下子崩断。如果这时候你不小心招来了对手的攻击,那么你唯一的防御方式只能是装死,让对手放松警惕。
回到西岐之后,文王一边继续向纣王示好,一边暗地里努力扩充自己的实力。他大量招揽人才,吸引了一大批诸如姜子牙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物来辅佐他,西岐的政治、军事、经济急速增长,终于为武王姬发积蓄起了足够的力量,最后一战功成,奠定了大周八百年江山。
解读:苦难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苦难和挫折的长时间淬炼之后,你的人格素养、工作经验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这时候就需要厚积薄发,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事业了。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像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像我们前边提到的姜子牙,在他八十岁以前,也就是他遇到周文王以前,可以说一直是寂寂无为的一个小人物,传说他曾经在昆仑山玉虚宫追随元始天尊学道,虚度七十二年光阴。然而,这也只不过是后人对他的美化而已。在那样一个号称半神半人的时代,这样的传说必然能够大行其道,我们自不必去多说,其实实际情况是,姜子牙在七十二岁之前一直是命运多舛,郁郁不得其志,整天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的。
史书记载,姜子牙精通《六韬》、《三略》、《奇门遁甲》等兵书战策、阵法、道法等,而他之所以一直不曾获得当时的当权者肯定,其实就是因为他的素养、学问等综合能力还不足以在那样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里凸显自己的光芒。
在那段黯淡的日子里,他曾经先后游说过七十多个诸侯国却一直未能走入仕途,后来迫于生计,他曾在朝歌当过屠夫、做过佣人、开过饭馆。后来生意实在难以维持,他就在街头摆摊算命、代写书信维生。由他这些经历来看,这时候的姜子牙,还处于需要韬光养晦、潜龙勿用的时期。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正因为他的实力不足,当他在朝歌街头遇到比干,而且被引荐给纣王后,不但没有从此飞黄腾达,反而差一点丢掉性命,被纣王杀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还没有足够的管理才能和经验,所以不被老板赏识,不但被炒了鱿鱼,而且还在业界难以立足了。
后来,他终于在八十岁的时候遇到周文王,他虚心吸收周文王所著述的易学,用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验,结合已经研习了大半生的《六韬》、《三略》、《奇门遁甲》,终于一通百通,成为了商周交替时代政治、军事、经济等范畴的佼佼者、领军者。后来,他正是依靠着这许多年坎坷经历中所积累的知识,辅佐周武王在牧野一战功成,灭商兴周,并且因功被封齐国,史称周师齐祖。也就是说,他以一个失败的企业管理者的身份(因为他研究过《六韬》、《三略》、《奇门遁甲》,所以可以说是学过管理学的、有文凭的一位基层管理者),先后向诸多个大中型企业(七十多个诸侯国)的管理人员、街头小老板(开面馆时的竞争对手)们、国有垄断企业的总裁和管理人员(纣王和他手下的大臣们)、甚至是生产一线的工人们(做屠夫时的同行)还有消费者(摆摊算命时的顾客)学习和吸取管理经验,但是因为没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和体系,所以一直不能获得那些大企业老板们的肯定。
后来他在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一位来自国外MBA管理学大学的校长兼财团总裁(西岐的一把手周文王)并得到了他的赏识,于是一边在他的财团里打工,一边学习当时最先进的管理知识,由于正好和自己以前所学的专业对口,所以一下子开了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管理理念,成为了同时代、同行业里最优秀的管理者。并且,他运用自己多年来所学到的管理知识、所积累的商业经验替那位校长兼财团总裁(文王)管理企业,做大做强,后来还在那位总裁死后,帮助成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成功地吞并了以前炒自己鱿鱼的那家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实现了跨国经营,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并且使那位瞧不起自己的总裁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东山再起。
解读:史书中,像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开篇所说的商汤伊尹、汉高祖刘邦、韩信、张良、三国刘备、孔明、孙策、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包括近代的历史人物孙中山、蒋介石、还有新中国的那些开国元勋们,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前,无不经历过长时间的磨砺和蛰伏。就算是我们中国最著名的大富豪李嘉诚,虽然他现在头戴中国第一富豪的光环,但在他成功之前,也经历过多年的黯淡、经受过无数次打击!
我们可以说,这些耀眼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最终获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潜龙勿用’,在自己力量薄弱的时候蛰伏修身、积累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果断出击并且誓不回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