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馨宁 于 2016-10-23 10:17 编辑
二十四、假如探春不这么做 探春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会令赵姨娘感到不满呢?且举一例: 第五十五回,“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是,接了对牌就走。探春道:‘你且回来。’吴新登家的只得回来。探春道:‘你且别支银子。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一问,吴新登家的便都忘了,忙陪笑回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探春笑道:‘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倒好。若不按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吴新登家的笑道:‘既这么说,我查旧帐去,此时却记不得。’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象我们没主意了。’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众媳妇们都伸舌头,这里又回别的事。’” “一时,吴家的取了旧账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探春便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去了。”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一、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李纨依照袭人母亲的先例要给他赏银四十两。 二、探春意识到有问题,叫住吴新登家的,问家里的(家奴)死了人和外头的(从外面买来的奴才)死了人给的赏银是否有所不同。 三、吴新登家的以忘了为借口,企图用“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来蒙混过关,遭到探春的呵斥。 四、查账后的结果是家里的死了人赏二十两,外头的死了人赏四十两。 五、探春对此事的处理结果是,赵国基死了赏银二十两。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作为半个主子的赵姨娘的兄弟死了赏的银子反而不如袭人这个丫鬟家里死了人赏银多呢?原因在于袭人是从外面买来的丫鬟,属于外面的,这种情况应该赏四十两,而赵国基以及赵姨娘未成为贾政的妾之前都是贾府的家奴,属于家里的,家里的死了人赏银是二十两。 本来是一件有章可循的事情,处理起来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李纨的不知就里,差一点就乱了先例,因为探春的敏锐洞察,才使问题及时得到纠正。 假如不是探春及时纠正了问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真如吴新登家的所说的“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吗?非也!这对暂时管家的李纨、探春来说还真是件大事。 且看下文:在查账以前有这么一段话,吴新登家的回话完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吴新登的媳妇心中已有主意,若是凤姐前,她便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施行。如今她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她二人有何主见。” 原来,吴新登家的等奴才早就像商量好了似的,在等着看笑话、看热闹呢!吴新登家的所谓忘了,分明就是借口。这些奴才,一则藐视李纨老实,二则看着探春是青年姑娘,没有处理事情的经验,正巴不得他们出点差错呢! 真是恶奴啊! 假如探春不这么做,这些刁奴欺软怕硬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那时候,不仅是探春工作难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整个贾府就会在这些刁奴的操控下危机四伏。 那么,探春按章办事以后,就消停了吗?没有!且看下文。
|